摩擦辊式传动机构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925759B

    公开(公告)日:2012-12-05

    申请号:CN200980102929.2

    申请日:2009-01-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13/10 B60K17/344 F16H13/02 Y10T74/18392

    Abstract: 摩擦辊(32)受曲轴(41)的旋转控制沿着径向被推压在摩擦辊(31)上,从而在辊(31和32)之间传递扭矩。辊间径向挤压反作用力作为轴承支撑件(23和25)中的内力消失,从而反作用力不会作用在壳体11上。反作用力使存在内外双重布置轴承(21和42)的轴承配合部产生的径向位移大于存在单层布置轴承(18、19和22)的轴承配合部的径向位移,从而在辊(31和32)之间产生偏移抵靠。为了防止产生该偏移抵靠,将轴承支撑件(23)对辊间径向挤压反作用力的支撑刚度设定得高于轴承支撑件(25)对辊间径向挤压反作用力的支撑刚度。

    摩擦辊式传动机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925759A

    公开(公告)日:2010-12-22

    申请号:CN200980102929.2

    申请日:2009-01-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13/10 B60K17/344 F16H13/02 Y10T74/18392

    Abstract: 摩擦辊(32)受曲轴(41)的旋转控制沿着径向被推压在摩擦辊(31)上,从而在辊(31和32)之间传递扭矩。辊间径向挤压反作用力作为轴承支撑件(23和25)中的内力消失,从而反作用力不会作用在壳体11上。反作用力使存在内外双重布置轴承(21和42)的轴承配合部产生的径向位移大于存在单层布置轴承(18、19和22)的轴承配合部的径向位移,从而在辊(31和32)之间产生偏移抵靠。为了防止产生该偏移抵靠,将轴承支撑件(23)对辊间径向挤压反作用力的支撑刚度设定得高于轴承支撑件(25)对辊间径向挤压反作用力的支撑刚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