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纵向传质阻挡层高浓度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6799245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210259364.6

    申请日:2022-03-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纵向传质阻挡层高浓度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包括作为夹具的阳极端板(1)和阴极端板,所述阳极端板(1)下方设有储液腔(8),所述储液腔(8)的一侧采用纵向传质阻挡层(2)和阳极密封胶垫(3)封闭,所述纵向传质阻挡层(2)卡合在阳极密封胶垫(3)一侧内并与MEA接触,所述MEA另一侧透过阴极密封胶垫与阴极集流板接触,所述阴极集流板外部设有阴极端板。本发明中纵向传质阻挡结构能有效减少高浓度工况下的甲醇渗透,使VMTB‑μDMFC能在高浓度环境下具备更好的输出性能和更长的放电时间。

    一种信息物理系统的改进三次修正DV-Hop定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65885A

    公开(公告)日:2022-01-21

    申请号:CN202111240698.0

    申请日:2021-10-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息物理系统的改进三次修正DV‑Hop定位方法,属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技术领域。本发明对DV‑Hop定位方法中未知节点与锚节点之间的距离估计值以及未知节点的定位坐标进行改进,对最小跳数采用加权正态滤波的RSSI测距进行连续划分、对平均跳距采用跳数‑距离匹配因子的加权平方适应度函数优化计算、将计算后的未知节点定位坐标分别采用锚节点反馈策略、泰勒展开定理、以及场景性限制条件进行三次修正,该算法使得未知节点的定位更为精确,降低了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定位误差,使得节点对于事物响应的位置精度大大提高,应用面较广。

    一种容积可变的恒压载气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895263A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2010721909.1

    申请日:2020-0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容积可变的恒压载气瓶装置,包括可形变载气瓶、压缩机构;所述可形变载气瓶用于载气;所述压缩机构用于支撑可形变载气瓶,并用于驱动可形变载气瓶产生形变。本发明采用压缩机构配合特定的可形变载气瓶可以实现从体积上与没有使用过的载气瓶相区分,并且压缩后的体积减小,方便储存和运输;同时本申请设有气压传感器,可以实现远传采集的压力信息,因此也可在非近距离的情况下,通过查看压力值实现载气瓶有无载气区分;再者,与现有生成载气的装置其昂贵的成本及生成载气繁杂的步骤相比,本申请的结构简单、成本低,更换新的载气瓶方便,其更换的方式可以避免现有生成载气步骤繁杂的不足。

    一种基于泡沫碳气体扩散电极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7996091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168153.0

    申请日:2024-02-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泡沫碳气体扩散电极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泡沫碳作为阴极扩散层,刷涂微孔层浆料后在通入流动氮气的管式炉中烧结得到泡沫碳制备的阴极微孔层,后喷涂催化剂制得基于泡沫碳的气体扩散电极,采用所述气体扩散电极作为阴极扩散层制备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通过本发明所制备的燃料电池电极,阴极扩散层表现出更低的电阻率和更高的比表面积,有效降低μDMFC的欧姆电阻、电荷转移电阻和传质电阻,同时泡沫碳更高的孔隙率和较小的表面接触角,增加了μDMFC阴极催化层曝光率,提供更多的气液两相通道,优化了O2和水排出通道,提高了电池的运行时间,该电极比传统电极表现出更优良的电池性能。

    一种电力信息物理系统虚假数据注入攻击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544401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715873.6

    申请日:2023-12-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信息物理系统虚假数据注入攻击检测方法,属于智能电网攻击检测领域。首先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剔除无用的坏数据量测值,然后再用平方根无迹卡尔曼估计状态值,并比较两种估计方法的估计误差,若误差小于给定阈值τ则不存在虚假数据注入攻击,反之则存在虚假数据注入攻击。最后确定智能电网的状态:(存在攻击,用LSTM矫正)或 (不存在攻击),以此循环运行。本发明有效解决了坏数据检测机制检测虚假数据注入攻击失效问题与持续性虚假数据注入攻击下卡尔曼滤波的趋错性问题。

    一种基于双合透镜的光纤旋转连接器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3376758B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110638216.0

    申请日:2021-06-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合透镜的光纤旋转连接器及其应用,所述光纤旋转连接器包括转子、定子和中心传光通道,转子和定子均采用相同的热扩芯单模光纤、双合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光从定子光纤射出,经过定子双合透镜扩束准直,准直光线在空气传中输,由转子双合透镜聚合,光被耦合入转子光纤,光经过传感光栅的反射,通过光纤旋转连接器又回到定子光纤。本发明组合光学元件和光路可逆原理,实现光信号从旋转端向静止端的传输,实现光信号的双向传输,从而适配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耦合效率高,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

    一种信息物理系统的改进无约束优化三维DV-Hop定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38815A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2111018595.X

    申请日:2021-09-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息物理系统的改进无约束优化三维DV‑Hop定位方法,属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领域。本发明对DV‑Hop定位方法中未知节点与锚节点间估计距离值以及未知节点定位方程进行改进,对最小跳数采用节点的二通信半径策略,对锚节点平均跳距采用平方代价函数计算方法,随后对其平均跳距进行加权优化作为未知节点修正的平均跳距,最后对未知节点方程采用无约束优化的思想转化为加权误差最小化进行求解处理。本发明无需大量迭代仿生计算,大大降低了节点功耗,同时也使得未知节点的定位更为精确,最后该算法是属于面向三维空间的定位算法,与实际空间相符,因此应用面较广。

    一种渐变式吸液芯平板微热管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48805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210982039.2

    申请日:2022-08-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渐变式吸液芯平板微热管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微热管由上下管壳、吸液芯和液体工质组成,其中吸液芯由不同大小的铜粉颗粒分层分段烧结后再化学刻蚀形成梯度浸润的表面加工而成。吸液芯从蒸发段到冷凝段厚度逐渐变薄、宽度呈梯形状减小,该设计增加了热管内部气体流动空间。吸液芯由不同大小的铜粉颗粒分层烧结,一方面利于液体工质渗透,另一方面提高了液体回流速度。吸液芯经化学刻蚀后呈梯度润湿表面,对液体工质的作用力增大,从而加快内部工质流速,使蒸发段不易产生烧干现象。本发明所述的平板微热管,具有结构简单,热阻低,传热极限大,换热性能良好等优点,适用于多种电子设备散热。

    基于双合准直透镜与TEC光纤的离轴式光纤旋转连接器

    公开(公告)号:CN115166909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210722132.X

    申请日:2022-06-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合准直透镜与TEC光纤的离轴式光纤旋转连接器,该旋转连接器主要包括带刻度螺柱、中空旋转轴盘、双合准直透镜系统、TEC光纤和定子固定体组成。中空旋转轴盘内嵌有输入端双合透镜系统,中空旋转轴盘整体作为转子,中空旋转轴两端设有内螺纹孔,带刻度螺柱可自行调节;双合透镜系统内设有凹透镜、凸透镜,光路可在空腔内传播;TEC光纤与双合透镜系统搭配使用,能有效提高耦合效率,增加对准时间。本发明通过中空旋转轴上设有内螺纹孔,用带刻度螺柱可根据实际轴径,能有效适配不同轴径下的旋转轴。基于双合准直透镜与TEC光纤的离轴式光纤旋转连接器结构简单稳定,对准时间长,耦合效率高,实用性强,使用寿命高。

    一种基于熵融合特征的混合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591820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441072.5

    申请日:2023-11-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熵融合特征的混合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属于时间序列预测技术领域首先使用EEMD提取时间序列数据的IMF特征;其次,引入信息熵度量,对IMF特征分量进行类比分析,据此改进了传统EMD‑LSTM方法模型下特征分解模糊的缺陷,然后基于更新后的IMF特征分量和熵值分类选择合适的特征输入;然后,在已经选出的IMF特征分量基础上,对影响最预测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最终的LSTM预测部分设计了多个独立的输入变量,使用LSTM网络以不同的IMF特征组合构建的全连接网络,优化后的LSTM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输出,将其作为最后重构数据的依据,使得最终模型网络的总体预测结果精度得到了提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