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辆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877580A

    公开(公告)日:2020-03-13

    申请号:CN201910570795.2

    申请日:2019-06-27

    Abstract: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在四轮驱动的电动车辆中高效地配置从蓄电池封装体向搭载于车身后部的第二电动马达供电的第二电力线。蓄电池封装体的壳体前壁的第一连接器经由第一电力线与第一电动马达连接,蓄电池封装体的壳体后壁的第二连接器经由第二电力线与第二电动马达连接,具备配置于蓄电池封装体的后方的燃料箱和设置于从发动机通过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一侧面并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且在蓄电池封装体的后方以接近燃料箱的方式倾斜的消音器,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由第二连接器、燃料箱及消音器包围的空间中配置第二电力线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利用因不能将高温的消音器与燃料箱接近地配置而产生的浪费空间,从而空间效率良好地配置第二电力线。

    车辆用热循环系统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239305B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1910124214.2

    申请日:2019-02-18

    Abstract: 一种能够进行车室的空调、电池的加热及冷却、温水及冷水中的至少一方的供给的车辆用热循环系统。车辆用热循环系统具备:能量供给回路(C1),能够将从热源(11)供给的热能至少向车室制热部(13)或电池加热冷却部(15)供给;能量吸收回路(C2),能够将从热泵机构(21)供给的冷能至少向车室制冷部(29)或电池加热冷却部(15)供给。而且,车辆用热循环系统具备水循环回路(C3),水循环回路(C3)具备在与制热用及电池加热用的能量供给回路(C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生成温水的第一热交换器(17)和在与制冷用及电池冷却用的能量吸收回路(C2)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生成冷水的第二热交换器(33)中的至少任一方。

    混合动力车辆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877580B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1910570795.2

    申请日:2019-06-27

    Abstract: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在四轮驱动的电动车辆中高效地配置从蓄电池封装体向搭载于车身后部的第二电动马达供电的第二电力线。蓄电池封装体的壳体前壁的第一连接器经由第一电力线与第一电动马达连接,蓄电池封装体的壳体后壁的第二连接器经由第二电力线与第二电动马达连接,具备配置于蓄电池封装体的后方的燃料箱和设置于从发动机通过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一侧面并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且在蓄电池封装体的后方以接近燃料箱的方式倾斜的消音器,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由第二连接器、燃料箱及消音器包围的空间中配置第二电力线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利用因不能将高温的消音器与燃料箱接近地配置而产生的浪费空间,从而空间效率良好地配置第二电力线。

    车辆用热循环系统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239305A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910124214.2

    申请日:2019-02-18

    Abstract: 一种能够进行车室的空调、电池的加热及冷却、温水及冷水中的至少一方的供给的车辆用热循环系统。车辆用热循环系统具备:能量供给回路(C1),能够将从热源(11)供给的热能至少向车室制热部(13)或电池加热冷却部(15)供给;能量吸收回路(C2),能够将从热泵机构(21)供给的冷能至少向车室制冷部(29)或电池加热冷却部(15)供给。而且,车辆用热循环系统具备水循环回路(C3),水循环回路(C3)具备在与制热用及电池加热用的能量供给回路(C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生成温水的第一热交换器(17)和在与制冷用及电池冷却用的能量吸收回路(C2)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生成冷水的第二热交换器(33)中的至少任一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