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746659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205192.5
申请日:2020-03-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冈本吉则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身后部构造,其与以往相比能够充分确保安装有卷收器的后车顶梁的刚性及强度。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C)的特征在于,在后车顶梁(5)安装有安全带的卷收器(9),所述后车顶梁(5)具有:突出部(51),其向车身前方突出并供所述卷收器配置;以及前壁(53),其在车身前侧上下延伸,所述车身后部构造包括:托架(10),其以将所述卷收器(9)配置在其与所述后车顶梁之间配置的方式与所述后车顶梁连接,并在与所述后车顶梁之间在车宽方向端部形成有开口部(30);以及延伸部件(20),其将所述托架(10)的上壁(11)(上表面)和后壁(12)(后表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车宽方向端部与所述后车顶梁的前壁相连。
-
公开(公告)号:CN1974257A
公开(公告)日:2007-06-06
申请号:CN200610162755.7
申请日:2005-06-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5/067 ,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结构,其具有:燃油箱;前部车体骨架部和后部车体骨架部,该前部车体骨架部和后部车体骨架部配置在上述燃油箱的前、后;侧部车体骨架部,该侧部车体骨架部配置在上述燃油箱的左、右;车体地板,该车体地板位于上述燃油箱的上侧;一对连接部件,在上述车体地板上方,该一对连接部件将上述前部车体骨架部和上述后部车体骨架部连接在一起,并且该一对连接部件分别连接到互不相同的上述侧部车体骨架部上。
-
公开(公告)号:CN111746654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010202424.1
申请日:2020-03-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冈本吉则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容易接近车身内侧的部件的车身后部构造。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C)具有:后车轮罩,其向车内侧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后柱(2),其在所述后车轮罩的后方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后板(3),其与所述后柱(2)接合并沿上下方向延伸,该车身后部构造(C)的特征在于,所述后柱(2)具有柱内部件(23)和位于所述柱内部件(23)的车身后方的柱外部件(22),所述后板(3)具有与所述柱内部件(23)接合的接合部(22e),所述柱外部件22在所述接合部(22e)的车身后方具有开口部(22a)。
-
公开(公告)号:CN111746654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202424.1
申请日:2020-03-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冈本吉则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容易接近车身内侧的部件的车身后部构造。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C)具有:后车轮罩,其向车内侧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后柱(2),其在所述后车轮罩的后方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后板(3),其与所述后柱(2)接合并沿上下方向延伸,该车身后部构造(C)的特征在于,所述后柱(2)具有柱内部件(23)和位于所述柱内部件(23)的车身后方的柱外部件(22),所述后板(3)具有与所述柱内部件(23)接合的接合部(22e),所述柱外部件22在所述接合部(22e)的车身后方具有开口部(22a)。
-
公开(公告)号:CN110475631A
公开(公告)日:2019-11-19
申请号:CN201880022632.4
申请日:2018-03-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在铸造装置中,当进行合模时,由作为模具的固定模(12)和可动模(10)形成型腔(16)、溢流部(34)、冷却排气部(30)(气体排放部(30))。冷却排气部(30)经由溢流部(34)与型腔(16)连通。而且,溢流部(34)具有朝向与固定模(12)和可动模(10)的接合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熔体填充部(38、40)。
-
公开(公告)号:CN111746659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010205192.5
申请日:2020-03-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冈本吉则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身后部构造,其与以往相比能够充分确保安装有卷收器的后车顶梁的刚性及强度。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C)的特征在于,在后车顶梁(5)安装有安全带的卷收器(9),所述后车顶梁(5)具有:突出部(51),其向车身前方突出并供所述卷收器配置;以及前壁(53),其在车身前侧上下延伸,所述车身后部构造包括:托架(10),其以将所述卷收器(9)配置在其与所述后车顶梁之间配置的方式与所述后车顶梁连接,并在与所述后车顶梁之间在车宽方向端部形成有开口部(30);以及延伸部件(20),其将所述托架(10)的上壁(11)(上表面)和后壁(12)(后表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车宽方向端部与所述后车顶梁的前壁相连。
-
公开(公告)号:CN110475631B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1880022632.4
申请日:2018-03-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在铸造装置中,当进行合模时,由作为模具的固定模(12)和可动模(10)形成型腔(16)、溢流部(34)、冷却排气部(30)(气体排放部(30))。冷却排气部(30)经由溢流部(34)与型腔(16)连通。而且,溢流部(34)具有朝向与固定模(12)和可动模(10)的接合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熔体填充部(38、40)。
-
公开(公告)号:CN100369766C
公开(公告)日:2008-02-20
申请号:CN200510080290.6
申请日:2005-06-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5/067 ,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结构,其具有:车体地板;燃油箱,它具有抵接面,并且设置在上述车体地板的下侧;部件安装螺栓,它具有从上述车体地板凸出的凸出部,并且配置在上述燃油箱的上方位置,进而贯穿上述车体地板;以及位于上述凸出部和上述燃油箱之间的盖部件,上述盖部件固定在上述车体地板的下表面,并且在该盖部件上设有上述燃油箱的上述抵接面。
-
公开(公告)号:CN109987145B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1811256001.7
申请日:2018-10-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得车身构造的强度提高,并且使得生产率提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上述车身构造具备: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分别延伸的左右一对车顶侧导轨、在上述一对车顶侧导轨上架设的车顶拱形构件、以及支承于上述车顶拱形构件的车顶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车顶侧导轨包括:车顶侧导轨内构件、以及通过上述车顶侧导轨内构件而在车外侧相对于上述车顶侧导轨内构件而固定的车顶侧导轨外构件,上述车顶拱形构件与上述车顶板在各自的车宽方向上的各端部相互分离,上述车顶拱形构件的各端部固定于上述车顶侧导轨内构件上,上述车顶板的各端部固定于上述车顶侧导轨外构件上。
-
公开(公告)号:CN109987145A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811256001.7
申请日:2018-10-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得车身构造的强度提高,并且使得生产率提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上述车身构造具备: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分别延伸的左右一对车顶侧导轨、在上述一对车顶侧导轨上架设的车顶拱形构件、以及支承于上述车顶拱形构件的车顶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车顶侧导轨包括:车顶侧导轨内构件、以及通过上述车顶侧导轨内构件而在车外侧相对于上述车顶侧导轨内构件而固定的车顶侧导轨外构件,上述车顶拱形构件与上述车顶板在各自的车宽方向上的各端部相互分离,上述车顶拱形构件的各端部固定于上述车顶侧导轨内构件上,上述车顶板的各端部固定于上述车顶侧导轨外构件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