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线圈控制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204247B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1980036218.3

    申请日:2019-02-08

    Abstract: 提供点火线圈控制装置,其能够不使用电流传感器,防止点火线圈的过度发热且适当地切换通电时间。该点火线圈控制装置具备:通电控制部(303),其通过第一通电控制(L)及与该第一通电控制(L)相比通电时间短的第二通电控制(S)对点火线圈(29)进行通电控制;巡航区域判定部(302),其基于油门开度(Th)及发动机转数(Ne)判定车辆(1)的运转区域处于巡航区域(A1);累计计数器(304),其在巡航区域(A1)执行第一通电控制(L)时,每隔规定时间(T1)进行增加,并且在其它情况下,每隔规定时间(T2、T3)进行减小。当累计计数器(304)的计数值(C)达到上限值(Cu)时,执行从第一通电控制(L)切换成第二通电控制(S)的冷却处理。

    二轮摩托车的前部结构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743008B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410806442.5

    申请日:2014-12-22

    Abstract: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二轮摩托车的前部结构,该二轮摩托车具有:前罩,其配置在位于车身框架的前端部的头管的前方;前照灯,其配置于头管的前方,通过在将前罩分割成上下两部分,实现小型化的基础上,使前照灯的透镜形成看起来尽可能大的结构,从而能够获得独特的外观形状。前罩由上部前罩及下部前罩构成,前照灯具有前照灯灯罩及从前方罩住该前照灯灯罩的透镜,该前照灯的上部与上部前罩连接,其下部与下部前罩连接。

    二轮摩托车的前部结构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743008A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410806442.5

    申请日:2014-12-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J6/02

    Abstract: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二轮摩托车的前部结构,该二轮摩托车具有:前罩,其配置在位于车身框架的前端部的头管的前方;前照灯,其配置于头管的前方,通过在将前罩分割成上下两部分,实现小型化的基础上,使前照灯的透镜形成看起来尽可能大的结构,从而能够获得独特的外观形状。前罩由上部前罩及下部前罩构成,前照灯具有前照灯灯罩及从前方罩住该前照灯灯罩的透镜,该前照灯的上部与上部前罩连接,其下部与下部前罩连接。

    点火线圈控制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204247A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1980036218.3

    申请日:2019-02-08

    Abstract: 提供点火线圈控制装置,其能够不使用电流传感器,防止点火线圈的过度发热且适当地切换通电时间。该点火线圈控制装置具备:通电控制部(303),其通过第一通电控制(L)及与该第一通电控制(L)相比通电时间短的第二通电控制(S)对点火线圈(29)进行通电控制;巡航区域判定部(302),其基于油门开度(Th)及发动机转数(Ne)判定车辆(1)的运转区域处于巡航区域(A1);累计计数器(304),其在巡航区域(A1)执行第一通电控制(L)时,每隔规定时间(T1)进行增加,并且在其它情况下,每隔规定时间(T2、T3)进行减小。当累计计数器(304)的计数值(C)达到上限值(Cu)时,执行从第一通电控制(L)切换成第二通电控制(S)的冷却处理。

    鞍乘型车辆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852085U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20523995.9

    申请日:2024-03-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在具备朝向后方左右分支的主框架的结构,使制动线缆等布线部件不易过度地露出于外观且容易不制约周围部件而进行配置。鞍乘型车辆(10)具有朝向后方左右分支的主框架(51)和从转向把手(21)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布线部件,在俯视观察车辆时,所述布线部件被布置在所述主框架(51)的左右分支的分支框架部(51b)之间。

    把手开关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569561U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21985847.0

    申请日:2023-07-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把手开关,能够容易地使浸入开关壳的内部空间的水排出。把手开关(40)具有开关(44、46、48)、以及支承开关(44、46、48)且固定于鞍乘型车辆(10)的把手(21)的开关壳(42),其中,在开关壳(42)的内部设置有第1孔(51);内部空间(SB),其至少一部分由覆盖第1孔(51)的底面(62)和与底面(62)连接的侧壁面(64、66)形成;以及第2孔(71),其使内部空间(SB)与开关壳(42)的外部连通,第2孔(71)配置于内部空间(SB)的左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