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635376A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280033186.X
申请日:2012-06-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65/02 , B62D25/02 , B62D25/06 , B62D33/0222 , Y10T29/49622
Abstract: 车体构造(1)具备上边梁(20)、车顶拱部(4)和车顶板(5)。上边梁(20)具有载置部(26),载置部(26)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载置车顶板(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5A)。车顶拱部(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4A)比载置部(2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26A)更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与上边梁(20)相结合,并配置在从车顶板(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5A)向下方间隔开的位置。车顶拱部(4)和上边梁(20)具有凸缘部(24)、(25)、(43)、(44),它们与另一方抵接,从而限制车顶拱部(4)向下方移动。凸缘部(24)、(25)、(43)、(44)比车顶拱部(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4A)更位于上方。
-
公开(公告)号:CN105722747B
公开(公告)日:2017-11-14
申请号:CN201480062178.7
申请日:2014-11-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25 , B62D25/1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能够废除垫圈而减少零件数、成本和组装工时,并能够确保贯穿孔的堵塞部的刚性而抑制列板的挠曲。车身侧部构造(1)的后列板(20)具有:相对于后轮罩(11)安装的安装面部(22);使上表面侧在安装面部(22)与延伸面部(23)之间弯曲而倾斜状地延伸并保持支承刚性的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用于将安装面部(22)相对于后轮罩(11)安装的安装部(26、27);用于将后轮罩(11)的贯穿孔(11a)无间隙地堵塞的堵塞部(28)。堵塞部(28)配置于一对安装部(26、27)之间,另外,配置于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的附近。
-
公开(公告)号:CN104602992A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380044942.3
申请日:2013-07-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箕作真鉴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7 , B62D25/02 , B62D25/04 , B62D25/08
Abstract: 车身构造(10)具备:构成车身后部(11)的地板面的底板(13);从底板(13)的后端(13a)立起的后面板(14);在车身的左右侧上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车顶侧梁(15、16);和从左右的车顶侧梁(15、16)朝向车身后方、且朝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后柱(18、19)。左后柱(18)的下端(18a)接合于底板(13)与后面板(14)的交叉部(26)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左侧部(26a)。
-
公开(公告)号:CN104602992B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380044942.3
申请日:2013-07-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箕作真鉴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7 , B62D25/02
Abstract: 车身构造(10)具备:构成车身后部(11)的地板面的底板(13);从底板(13)的后端(13a)立起的后面板(14);在车身的左右侧上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车顶侧梁(15、16);和从左右的车顶侧梁(15、16)朝向车身后方、且朝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后柱(18、19)。左后柱(18)的下端(18a)接合于底板(13)与后面板(14)的交叉部(26)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左侧部(26a)。
-
公开(公告)号:CN105722747A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480062178.7
申请日:2014-11-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25 , B62D25/1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能够废除垫圈而减少零件数、成本和组装工时,并能够确保贯穿孔的堵塞部的刚性而抑制列板的挠曲。车身侧部构造(1)的后列板(20)具有:相对于后轮罩(11)安装的安装面部(22);使上表面侧在安装面部(22)与延伸面部(23)之间弯曲而倾斜状地延伸并保持支承刚性的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用于将安装面部(22)相对于后轮罩(11)安装的安装部(26、27);用于将后轮罩(11)的贯穿孔(11a)无间隙地堵塞的堵塞部(28)。堵塞部(28)配置于一对安装部(26、27)之间,另外,配置于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的附近。
-
公开(公告)号:CN103635376B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280033186.X
申请日:2012-06-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65/02 , B62D25/02 , B62D25/06 , B62D33/0222 , Y10T29/49622
Abstract: 车体构造(1)具备上边梁(20)、车顶拱部(4)和车顶板(5)。上边梁(20)具有载置部(26),载置部(26)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载置车顶板(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5A)。车顶拱部(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4A)比载置部(2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26A)更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与上边梁(20)相结合,并配置在从车顶板(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5A)向下方间隔开的位置。车顶拱部(4)和上边梁(20)具有凸缘部(24)、(25)、(43)、(44),它们与另一方抵接,从而限制车顶拱部(4)向下方移动。凸缘部(24)、(25)、(43)、(44)比车顶拱部(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4A)更位于上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