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14019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954834.X
申请日:2024-07-17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纳米孔串联电阻脉冲传感器及其应用。所述双纳米孔串联电阻脉冲传感器,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均为中空管体,一端收缩形成带微孔的尖端;第二管体嵌套于第一管体中,通过粘接剂粘接内外管并使得粘接区域密封,第二管体的尖端被第一管体的尖端包裹。该传感器结合电化学分析技术及功能化修饰策略能够实现对单颗粒过孔行为的灵敏监测和颗粒多维信息的快速获取。双纳米孔的集成解决了现有纳米孔传感器传感界面单一的问题,为单颗粒多维特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8777394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776791.0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1N27/327 , B82Y40/00 , B82Y1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干扰双界面纳米孔道电极,包括:纳米孔道主体、分布在纳米孔道主体内壁的传感界面,以及分布在纳米孔道主体的整个外壁以及内壁孔口处的抗干扰界面;传感界面包括第一电极材料;抗干扰界面包括由贵金属纳米颗粒涂层制成的第二电极材料。其中,抗干扰界面利用纳米孔道的限域效应及扩散层重叠现象对干扰物进行电化学清除;可功能化的传感界面,能够实现目标分析物的准确定量。本发明利用纳米孔道的结构特点,发挥双界面的协同作用,实现胞内高浓度干扰物存在时目标分析物的准确监测,突破了纳米电极往往在单一界面进行传感材料修饰来提高电极性能的局限,为纳米电极的性能提升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9709174A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910123396.1
申请日:2019-02-18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1N27/26 , G01N27/30 ,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根核壳纳米线的酶型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制备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单根核壳纳米线电极的尖端滴加带核正电性的聚合物液滴,室温下干燥,其中,聚合物的分子量在8000以上,聚合度为200~300;步骤2.在步骤1获得的纳米线电极的尖端滴加酶、交联剂和封闭蛋白的混合溶液液滴,在1~8℃条件下干燥保存,得到酶型纳米电化学传感器。本发明通过共价交联的方式将酶修饰在纳米线电极的表面,得到单根核壳纳米线的酶型纳米电化学传感器,该酶型纳米电化学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高时空分辨率、实时定量检测等优点,能够应用于生物医学分析中,在胞内非电活性小分子检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8777396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809459.X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1N27/327 , B82Y40/00 , C12Q1/00 , C12Q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工作界面的纳米孔阵列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电化学及材料领域。该电极以绝缘的纳米孔阵列作为模板,在其表面与孔道内部分别采用磁控溅射与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可控构建双工作界面;两界面彼此互不连通;其中上部界面通过磁控溅射方法构建抗干扰工作层,下部界面则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构建传感层,并可在表面通过电化学沉积技术进行功能化修饰。本发明基于上层抗干扰工作层对干扰物的消除,实现了群体活细胞中生物信号分子的原位、实时及定量监测。这一新结构为传统电化学的抗干扰方式提供一种新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7665070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13965.3
申请日:2023-11-28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1N2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附带微型化参比的纳米线pH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测试电极技术领域。该电极的结构包括绝缘外壳、工作部和参比部;工作部、参比部分别由与液态金属连接的工作电极材料、参比电极材料构成;工作部和参比部间由绝缘外壳组装分隔,彼此互不连通;工作电极材料和参比电极材料是以碳化硅为核心且表面包覆壳层的核壳结构纳米线,其中工作电极材料的壳层为具有pH响应性能的金属氧化物,参比电极材料的壳层则为银‑氯化银复合物。本发明实现了监测胞内或微区pH实时动力学以及实现胞内pH可靠检测,并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制备方法,突破了电极制备中金属氧化物难以微型化并用于胞内pH检测的限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