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335238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291006.2
申请日:2024-03-14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教育发展中心 ,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风味物质的草莓品种及成熟度机器学习预测方法及应用,该机器学习算法优选为神经网络(NN)。本发明基于不同品种及成熟度下草莓果实风味物质的大样本数据采集,构建并优化与之适配的神经网络(NN)的算法模型,实现对草莓不同品种及成熟度预测高达98.33%和96.67%的准确率,关联性能指标如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也均超95%,其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同步构建的偏最小二乘、决策树及支持向量机算法模型。本发明模型构建稳定,运行高效,与草莓果实复杂且独特的风味物质建立起良好的相关性,进而实现对草莓不同品种及成熟阶段的精准预测,是一种具有较高创新性及实操性的应用于草莓品种及成熟度鉴定的机器学习算法。
-
公开(公告)号:CN118216547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291003.9
申请日:2024-03-14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教育发展中心 ,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食品原料天然VOCs复合充气抑菌防腐的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为将食品原料封装于自封袋中,将食品原料本身的天然VOCs按比例复合并与吐温80溶液混合制得天然VOCs食品抑菌防腐剂,通过充气装置将天然VOCs充入到食品包装袋中,对食品原料进行抑菌防腐。天然VOCs具有高抑菌活性与高挥发性,其熏蒸处理可有效抑制腐败菌的生长,延缓腐败发生。本发明方法中中原料易得,配方简单,生产成本低。所用充气装置功能齐全,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生产出来的充气包装可较好的抑制酵母、青霉、曲霉等腐败菌,具有较好的抑菌防腐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746105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0685688.5
申请日:2024-05-30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粮食储存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粮食储存罐用防护气体注入设备,包括气体引导机构、气体压缩机构以及气体混合机构,其内部设置有能够将压缩排放的氮气和氧气进行扰流式混合的螺旋叶轮结构。该粮食储存罐用防护气体注入设备,能够将氮气和氧气按照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十的比例注入到粮食储存设备中,从而使得该比例下的混合气体能够效延缓稻米生理活性的下降和品质的劣变,减慢陈化速度,并且,在气体注入过程中,该装置具备单独气体控制精度高的特点,此外,在向粮食储存罐中注入混合气体时,能够使得氮气和氧气之间进行有效的混合作用,从而降低单位空间内气体比例不一致导致的负面影响的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8460513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356900.3
申请日:2024-03-2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12N9/50 , B01J13/00 , G01N33/53 , G01N33/535 , G01N33/58 , G01N33/543 , G01N21/7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试剂盒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Papain‑CuSO4@SiO2纳米酶,所述纳米酶的制备步骤如下:伴随着剧烈搅拌将10mg mL‑1木瓜蛋白酶papain逐滴加入到10mM CuSO4溶液中,搅拌后加入纳米‑SiO2微球,并超声,调节体系pH、水浴搅拌,滤膜过滤,得到纳米酶。本发明的纳米酶制备简单、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且不易受环境因素等干扰,易于规模化生产;与现有纳米酶合成方法相比,本发明以CuSO4、SiO2等无机材料作为前驱体,降低生产成本。此外,本发明的纳米酶易于表面修饰,能够实现可视化快速检测马铃薯中龙葵素的含量。
-
公开(公告)号:CN113943781B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111208631.9
申请日:2021-10-1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12Q1/6851 , C12Q1/689 , C12Q1/70 , C12R1/93 , C12R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体积液体样品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绝对定量方法,属于微生物检测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1)利用纳米孔径膜过滤待测液体样品,使目标微生物被截留在滤膜表面;(2)在截留了目标微生物的滤膜表面贴合上密封小室,加入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体系,密封;反应体系中含有水凝胶单体,交联成胶使得反应体系呈胶态覆盖滤膜表面的目标微生物;(3)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反应;(4)利用荧光成像技术分析计数荧光点,计算目标微生物的绝对浓度。本发明利用径迹蚀刻膜截留和水凝胶反应体系对目标微生物双重纳米限域,使得细菌、病毒在初始位置扩增且其扩增产物不会扩散,形成形状鲜明的扩增荧光点,实现微生物的定量定位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6064742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211550972.9
申请日:2022-12-0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12Q1/684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染料肉眼可识别的核酸培养检测计数方法,属于数字化核酸培养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1)往待测样品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体系中加入水凝胶单体丙烯酰胺和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引发交联形成水凝胶体系;(2)等温扩增反应;(3)扩增结束后,对水凝胶体系中形成的焦磷酸镁沉淀点进行识别计数,计算得出待测样品中的目标核酸分子的浓度。本发明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和数字LAMP结合起来,利用PAM的吸附絮凝能力将LAMP反应副产物焦磷酸镁沉淀控制在核酸扩增团附近,形成与背景有明显颜色差别的白点,而且位置和大小跟核酸扩增团基本一致,实现了无染料肉眼可识别的核酸培养计数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260772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819375.5
申请日:2022-07-13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8L89/00 , C08L5/04 , C08K3/26 , C08K5/1545 , C08K5/053 , C08K5/3445 , C08K3/32 , C08K5/098 , C08K13/02 , C08J9/00 , B65D81/18 , C09K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孔湿态天然发泡凝胶软材料,按重量份数计,原料包括:起泡剂1~5份;钙离子释放剂0.1~1份;助胶凝剂0.2~2份;多元醇0.5~1份;抑菌剂0.001~1份;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到100份,上述成分经过发泡后获得水凝胶缓冲材料,即为多孔湿态天然发泡凝胶软材料。本发明材料中含水量达90%以上,能有效维持生鲜食品运输高湿状态。该材料为柔性材料,能减少振动过程中包装材料与生鲜食品表面摩擦和碰撞造成的损伤。本发明发泡后的大豆分离蛋白与海藻酸钠自组装双网络水凝胶具有优异的缓冲性能。本发明材料最初为泡沫状,1‑3h内逐步形成凝胶,具有可塑性,能有效减少包装材料与生鲜食品中的间隙。
-
公开(公告)号:CN112946036B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110138690.7
申请日:2021-02-0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通过溶液生长法,在氧化铟锡导电基底表面沉积二氧化硅纳米通道,采用含有盐酸的乙醇溶液去除残余的溶液,制得二氧化硅/氧化铟锡复合材料;采用等离子沉积法在氧化铟锡/二氧化硅表面修饰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制得氧化铟锡/二氧化硅@聚二甲基硅氧烷电极。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化学修饰电极检测咖啡因的方法制备的二氧化硅纳米通道@聚二甲基硅氧烷修饰的氧化铟锡电极及其在咖啡因检测中的应用。本发明公开的修饰电极对于测定既有具有疏水性又具有亲水性的双亲性化合物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性且制备时间短。
-
公开(公告)号:CN112646821B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011472316.2
申请日:2020-02-0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分案申请公开了与致病力相关的灰霉菌基因Bcmet16及其在防治灰霉病中的应用,属于农业防治技术领域。本发明研究首次表明Bcmet16是影响灰霉菌致病的重要基因,通过敲除这个基因可显著降低灰霉菌的侵染能力。Bcmet16基因可以作为靶标在设计和筛选抗灰霉菌药剂或其他处理中应用,为开发新型杀菌剂提供新的选择。
-
公开(公告)号:CN112410405B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011332431.X
申请日:2020-11-24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样品中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1)将待测样品加入到含有溶菌酶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体系溶液中,再往反应体系中加入水凝胶单体,室温下形成水凝胶;(2)将水凝胶体系置于恒温条件下进行等温扩增反应;(3)利用荧光成像技术分析等温扩增反应后的水凝胶体系中的荧光信号,计算出待测样品中的目标细菌浓度。本发明将LAMP反应体系从以往的溶液态创新性地转变为水凝胶态,进行LAMP原位扩增,水凝胶中的众多纳米孔洞可以起到隔离有机质、重金属等抑制剂的作用,从而实现细菌的绝对定量分析,为真实复杂样品中细菌检测提供了一种价格低廉,操作灵活简洁的数字核酸检测技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