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082248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410282268.9
申请日:2014-06-23
Applicant: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IPC: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规模简易培养淡水轮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工艺步骤:1)淡水轮虫原种采集;2)淡水轮虫的筛选;3)淡水轮虫的饵料生物培养;4)淡水轮虫接种和扩大培养;5)淡水轮虫收集;6)淡水轮虫培育过程中敌害生物的防治。本发明方法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通过将轮虫及轮虫饵料分别进行混种培养,可有效解决淡水轮虫单一培养时对培养条件要求苛刻的难题,在不需要特殊设备的情况下,在室内或室外只要具备塑料桶和充气设施即可在鱼苗生产季节进行淡水轮虫的培养。本方法不受设备和场地限制,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1066046B
公开(公告)日:2011-10-26
申请号:CN200710066920.3
申请日:2007-01-19
Applicant: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IPC: A01K61/00 , A61D19/00 , A01K67/0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一种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一、挑选翘嘴鳜作母本亲鱼和斑鳜作父本亲鱼并进行强化培育;二、采取注射外源激素促熟催产、流水刺激促产、人工干法授精和孵化过程精心管理等技术措施,使亲鱼的催产率达80%以上,受精率达83.5%,孵化率达89%;三、杂交苗种采用分阶段培育和饵料鱼选择、投喂和杂交鱼苗由摄食活鱼转为非活鱼的食性转化培养,使杂交鱼苗成活率达60%。本发明成功地提供了翘嘴鳜和斑鳜的杂交育种方法,为高档淡水水产养殖业培育出了一种肉质味道、抗病能力优于翘嘴鳜而生长速度快于斑鳜、能摄食非活鱼的经济性状好、便于人工规模养殖的杂交鳜鱼新品种。
-
公开(公告)号:CN101856000A
公开(公告)日:2010-10-13
申请号:CN201010209591.5
申请日:2010-06-24
Applicant: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克氏原螯虾室内人工繁殖方法,属于淡水虾育种技术领域。其包括以下步骤:1)亲虾的挑选和配组;2)亲虾暂养;3)诱导集中同步产卵;4)抱卵虾的挑选及人工孵化;5)幼虾培育。上述的克氏原螯虾室内人工繁殖方法,通过人工调控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各种条件,保证了克氏原螯虾能够在室内成功繁殖,该方法简单,可操作强,其抱卵率达84%,受精率达90%,孵化率达86%,成活率达80%以上,改变了现有情况下只能依靠克氏原螯虾自然繁殖才能得到虾种的状况,解决了克氏原螯虾苗种匮乏问题,形成了稳定、批量的苗种生产能力。并且雌虾相对集中同步产卵而自然繁殖陆陆续续、无法定时定量出苗;可以提早放苗时间;苗种规格比较整齐。
-
公开(公告)号:CN104726554A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510032853.8
申请日:2015-01-23
Applicant: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克氏原螯虾SSR引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一、提取克氏原螯虾基因组DNA:从克氏原螯虾腹部肌肉提取基因组DNA;二、探针与目的片段杂交:将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与目的片段杂交获得杂交产物;三、磁珠富集:将杂交产物用磁珠富集法富集得富集产物;四、阳性克隆测序并根据微卫星侧翼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基因DNA;五、SSR引物检测五大步骤。本发明能够简单、快速地筛选克氏原螯虾整个基因组中的微卫星序列,在短时间内能开发大量的SSR引物,为克氏原螯虾的种质保护、遗传改良提供技术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04285851A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410119116.7
申请日:2014-03-27
Applicant: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 Y02A40/818 , Y02P60/877 , A01K61/00 , A01K61/59 , A01K63/00 , A01K63/042 , A01K63/0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生态基在日本沼虾、沙塘鳢池塘生态养殖的应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池塘选择;(2)池塘人工生态基布局与生物膜形成;(3)苗种放养;(4)饲料投喂;(5)水质调控与日常管理;(6)成虾与成鱼捕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使池塘水质保持良好稳定,除水温较高的季节加注新水提升水位外,整个养殖周期不用换水,几乎无养殖废水排放,生态效益显著;而且生态基上微生物、藻类等生物群落,可为虾苗、沙塘鳢提供合适的栖息地,利用沙塘鳢捕食体弱病残的虾苗和8月份繁殖的秋苗,减少日本沼虾养殖发病率,提高成虾出池规格和产量,经济效益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101856000B
公开(公告)日:2011-11-16
申请号:CN201010209591.5
申请日:2010-06-24
Applicant: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克氏原螯虾室内人工繁殖方法,属于淡水虾育种技术领域。其包括以下步骤:1)亲虾的挑选和配组;2)亲虾暂养;3)诱导集中同步产卵;4)抱卵虾的挑选及人工孵化;5)幼虾培育。上述的克氏原螯虾室内人工繁殖方法,通过人工调控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各种条件,保证了克氏原螯虾能够在室内成功繁殖,该方法简单,可操作强,其抱卵率达84%,受精率达90%,孵化率达86%,成活率达80%以上,改变了现有情况下只能依靠克氏原螯虾自然繁殖才能得到虾种的状况,解决了克氏原螯虾苗种匮乏问题,形成了稳定、批量的苗种生产能力。并且雌虾相对集中同步产卵而自然繁殖陆陆续续、无法定时定量出苗;可以提早放苗时间;苗种规格比较整齐。
-
公开(公告)号:CN1947501A
公开(公告)日:2007-04-18
申请号:CN200610053464.4
申请日:2006-09-08
Applicant: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一种鱤鱼的人工繁殖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1.采用仿生态的“静流水结合、活饵投喂”的方法强化培育鱤鱼亲本,使4足龄鱤鱼性成熟率达100%;2.通过采取外源激素促熟催产、回流式产卵池流水刺激促产和孵化过程精心管理等技术措施,使亲鱼的催产率达95.2%,受精率达83.5%,孵化率达88.3%;3.采用控制水质和饲料配制投喂的技术措施,使5cm鱤鱼夏花鱼苗成活率达74.8%。本发明成功地提供了鱤鱼的一种人工繁殖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鱤鱼苗种只能依靠从自然界野生资源中采集的困难,从而为鱤鱼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苗种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4396826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694986.7
申请日:2014-11-27
Applicant: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围隔进行克氏原螯虾家系同塘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骤组成:1)池塘围隔制作和安装;2)克氏原螯虾家系虾放养;3)养殖管理;4)收获。本发明通过在池塘内用HDPE板为每个克氏原螯虾的家系构建相同规格的围隔,围隔上面均匀的打上小孔,再通过定期的全池进水和排水的方式,达到每个围隔的水质环境尽量保持一致,同时又避免了不同家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利用此种方法开展同塘养殖试验,模拟了自然水域生态环境,能够大大缩小试验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使试验结果更加科学,针对性更加明显,最终达到不同家系的同塘养殖对照的目的,为后续的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可靠的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4285851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410119116.7
申请日:2014-03-27
Applicant: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 Y02A40/818 , Y02P60/87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生态基在日本沼虾、沙塘鳢池塘生态养殖的应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池塘选择;(2)池塘人工生态基布局与生物膜形成;(3)苗种放养;(4)饲料投喂;(5)水质调控与日常管理;(6)成虾与成鱼捕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使池塘水质保持良好稳定,除水温较高的季节加注新水提升水位外,整个养殖周期不用换水,几乎无养殖废水排放,生态效益显著;而且生态基上微生物、藻类等生物群落,可为虾苗、沙塘鳢提供合适的栖息地,利用沙塘鳢捕食体弱病残的虾苗和8月份繁殖的秋苗,减少日本沼虾养殖发病率,提高成虾出池规格和产量,经济效益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104762214A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510196263.9
申请日:2015-04-23
Applicant: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IPC: C12N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塑料袋混合营养培养小球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工艺步骤:1)培养容器的选择及前处理;2)培养液的配制;3)培养的种类及接种;4)日常管理。本发明方法设计合理,利用小球藻可以进行混合营养培养的特点,结合传统的塑料袋培养方法,进行简化和优化,同时通过提供混合营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条件,改变小球藻传统培养方式中仅进行光合自养的代谢方式,形成了利用塑料袋进行小球藻混合营养培养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培养小球藻,可有效提高藻类的培养效率,减少对设备的依赖和能源的消耗,从而缩减了小球藻培养的成本,便于进行推广应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