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仿真照明装置的竹笋烘干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889630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155493.X

    申请日:2024-02-0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具有仿真照明装置的竹笋烘干装置,涉及竹笋加工技术领域。本申请包括烘干箱,烘干箱的一侧铰接有箱门,烘干箱的内部对称固定连接有四组L型支撑轨道,L型支撑轨道的内部安装有筛盘,烘干箱的内部转动连接有驱动杆,驱动杆的一端均匀固定连接有四个安装架,四个安装架分别安装在筛盘的上方,安装架的底端对称固定连接有仿真光照灯柱。本申请通过设置驱动杆与安装架、仿真光照灯柱、L型支撑轨道的配合使用,使得启动驱动电机可以驱动仿真光照灯柱以驱动杆为圆心在筛盘的上方进行旋转照射,使得筛盘内部的竹笋受到仿真光照灯柱更全面照射烘干,增加了竹笋自然光照烘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风味,提高了竹笋的烘干出品质量。

    一种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3024319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325089.9

    申请日:2021-03-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叶面肥,按照重量份数计算,包括:笋尖1‑3份、福寿螺卵1‑2份、米饭5‑10份、糖蜜3‑8份,微生物菌种2‑5份、禽类羽毛和鱼内脏5‑10份,蚯蚓滤液40‑60份,茶皂素3‑5份。本发明还提出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包括按照各组分配比将原料放入发酵装置中,发酵35‑40天,之后调节pH至6‑7得到所述叶面肥。本发明还提出上述叶面肥在种植箬竹中的应用。该叶面肥使得箬竹的叶面增大约110%,叶产量提高约4倍。

    一种丛生竹埋节育苗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77831B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1810209519.9

    申请日:2018-03-14

    Abstract: 一种丛生竹埋节育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圃地的选择与整地:深翻,整平,作垅设置育苗床,消毒处理,浇透水;(2)育苗竹段的选择:将新竹伐倒,取竹段,包住竹段,得育苗竹段;(3)育苗竹段前期处理:育苗前,在育苗竹段的节间中部钻孔,注射生长激素溶液,封口;(4)育苗:在育苗床上开栽植沟,竹段保持钻孔向上置于栽植沟中,覆土,压实,浇透水,薄膜覆盖苗床;(5)苗圃地管理:竹苗出土后,在萌芽处将薄膜开口,浇水并保持土壤湿润;设置遮荫网;清除薄膜,除草;套袋防冻;第二年早春或晚秋出圃。本发明方法竹苗成活率最高可达55%,繁殖效率高,育苗成本低,简单方便,易于推广。

    一种毛竹笋用林配方施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168521A

    公开(公告)日:2019-01-11

    申请号:CN201811384869.5

    申请日:2018-1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笋用林配方施肥方法,属于配方施肥领域,是基于地形、气候和土壤多因子影响下的测土配方笋用林施肥方法;所述施肥方法是测定不同地形指标、气候指标和土壤指标以及相应的竹笋产量;采用主成分分析,德尔菲法和皮尔森相关分析,筛选出与竹笋产量具有相关性的地形指标、气候指标和/或土壤指标构成最小数据集;根据所述最小数据集,建立养分效益模型,计算不同养分分配比例;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养分利用效率;根据所述不同养分分配比例和养分利用效率,确定不同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笋用林施肥量。本发明提出的笋用林配方施肥方法,适用于不同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从而使肥料投入合理化,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竹笋产量。

    用于增加经济林作物叶展叶长叶韧性的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和施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13179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811662.7

    申请日:2024-12-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增加经济林作物叶展叶长叶韧性的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和施用方法,涉及叶面肥技术领域,该种用于增加经济林作物叶展叶长叶韧性的叶面肥包括如下组分:氮‑磷‑钾复合物,氮‑磷‑钾按照重量比例为15‑5‑20;硼‑糖醇复合物,其重量浓度为0.05%‑0.1%;锌‑氨基酸复合物,其重量浓度为0.02%‑0.08%;壳聚糖纳米颗粒,其重量浓度为0.01%‑0.05%;腐植酸复合物,其重量浓度为0.1%‑0.2%;还提供一种用于增加经济林作物叶展叶长叶韧性的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和施用方法;本发明的叶面肥通过科学组合的营养成分,显著提高了经济林作物叶片的宽展度、长度和韧性,增强光合作用效率,使叶片不易损伤,提升了作物的整体产量和品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