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6858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706918.8

    申请日:2024-11-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机组及其控制方法,液冷机组包括:冷媒循环系统;液冷循环系统,包括液冷部件;液冷循环系统内的换热介质与蒸发器内的冷媒进行换热,以使液冷循环系统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降低;液冷部件用于对目标区域进行降温;储液部件,液冷循环系统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第一连接点位于液冷部件的上游,第二连接点位于液冷部件的下游;储液部件的出液口与第一连接点之间通过第一管路连通,储液部件的进液口与第二连接点之间通过第二管路连通;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均可通断地设置;降温部件,用于对储液部件内的液体进行降温。本申请的液冷机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液冷机组存在运行模式单一的问题。

    空调新风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289476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513659.7

    申请日:2024-10-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新风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在确定空调器的新风机开机运行的第一累计时长达到第一预定时长时,获取空调器的当前设定温度,其中,环境指标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氧气浓度值、室内温度;根据当前设定温度确定空调器在各运行模式下空调器所在室内的目标对象所需的最小氧气浓度值,其中,运行模式至少包括:常规活动模式、运动模式以及睡眠模式;根据目标对象的当前状态从各运行模式下选择出目标运行模式;根据空调器所在室内的当前室内氧气浓度值和目标运行模式下对应的选定氧气浓度值控制新风机。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空调新风控制系统中新风量与室内环境温度变化不匹配,容易造成能量损耗的技术问题。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储能电池机组

    公开(公告)号:CN119196981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299701.X

    申请日:2024-09-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储能电池机组,其中的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中间冷却器具有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流道,蒸发器具有能够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换热流道和第三换热流道,第一排气口、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换热流道、第一吸气依次连接,第二出口连接至第一换热流道的一端,第一换热流道的另一端通过单向阀连接于第二入口,换热器与目标设备热交换连接,循环泵、第三换热流道、目标设备内的第四换热流道组成液冷循环回路。根据本发明,空调系统既可以对储能电池柜进行液冷降温和也可以对储能电池柜进行制冷降温,从而对储能电池柜的降温效果更好。

    换热器、冷水机组、控制方法、装置和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778915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974388.5

    申请日:2024-12-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冷水机组、控制方法、装置和介质。换热器包括:主体部,包括流通件和至少两个换热件,流通件和至少两个换热件均沿预设方向排布设置,相邻两个换热件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流通件;流通件内具有用于流通待换热介质的第一通道,换热件内具有用于流通换热介质的第二通道;储液壳体,设置在主体部上,储液壳体围成储液腔,至少两个换热件的第二通道均与储液腔相连通;液位检测件,设置在主体部上;液位检测件用于检测储液腔内的液位高度。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内的冷媒量难以准确监控的技术问题。

    翅片散热器、液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16585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1166364.7

    申请日:2024-08-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翅片散热器、液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翅片散热器包括多片平行间隔设置的散热翅片,相邻两片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空气流通通道,各所述散热翅片上构造有贯通其相对两个侧面的多个第一通孔及多个第二通孔,还包括多根用于流通制冷剂的第一换热管、多根用于流通载冷剂的第二换热管,各片所述散热翅片通过对应位置的各所述第一通孔套装于各根所述第一换热管上以形成冷凝换热模块,各片所述散热翅片通过对应位置的各所述第二通孔套装于各根所述第二换热管上以形成表冷换热模块。本发明在任一使用工况下的散热翅片的散热面积皆被大幅提高、散热效果更佳,且不会增大整个翅片散热器的体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