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10408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331899.5
申请日:2024-09-24
IPC: G01R31/12 , G06F30/23 , G06F30/27 , G06F111/0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鸟窝极化特性的输电线路电晕放电风险评估方法,涉及输电线路安全运行领域。该方法具体包括:建立鸟窝极化特性数学模型,考虑鸟窝材料和形状特征,计算电场增强系数;引入临界极化强度作为电晕放电的判据;建立极化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方程,揭示极化过程的动态特性;定义电晕放电概率函数,实现放电概率的定量评估。本发明建立了从鸟窝极化到电晕放电的完整物理模型,涵盖了电场增强、极化动力学、临界极化强度和放电概率等关键环节,为鸟窝引发的电晕放电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且对于指导输电线路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为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
公开(公告)号:CN115234332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0691691.9
申请日:2022-06-17
IPC: F01K25/10 , F01K7/16 , F01K7/22 , F01K7/32 , F01K11/02 , F01K13/00 , F24S20/20 , F25B7/00 , C25B9/65 , C25B9/19 , C25B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综合能源系统,属于综合能源系统领域,系统包括:太阳能PTC子系统、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电力循环子系统、临界二氧化碳电力循环子系统、串级制冷子系统和PEM电解槽。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电力循环子系统与太阳能PTC子系统连接,临界二氧化碳电力循环子系统与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电力循环子系统连接,串级制冷子系统分别与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电力循环子系统以及临界二氧化碳电力循环子系统连接,PEM电解槽分别与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电力循环子系统以及临界二氧化碳电力循环子系统连接。本发明提高了综合能源系统的能量效率和火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623608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271641.5
申请日:2022-03-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多联产的聚光光伏热系统,涉及聚光光伏热系统技术领域,包括聚光光伏热子系统、制冷子系统、卡琳娜循环子系统、热交换子系统和电解子系统;将聚光光伏热子系统、制冷子系统、卡琳娜循环子系统和热交换子系统依次首尾连通,以构成第一热循环回路;聚光光伏热子系统还与电解子系统连通;聚光光伏热子系统,用于: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和热能;将热能传输至制冷子系统;卡琳娜循环子系统,用于:将制冷子系统传输的第一热能转换为电能;将第二热能传输至热交换子系统;电解子系统用于根据第一电能进行电解制氢。本发明集成了卡琳娜循环和聚光光伏热混合系统,不仅实现了多联产,还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发电量。
-
公开(公告)号:CN115234332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210691691.9
申请日:2022-06-17
IPC: F01K25/10 , F01K7/16 , F01K7/22 , F01K7/32 , F01K11/02 , F01K13/00 , F24S20/20 , F25B7/00 , C25B9/65 , C25B9/19 , C25B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综合能源系统,属于综合能源系统领域,系统包括:太阳能PTC子系统、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电力循环子系统、临界二氧化碳电力循环子系统、串级制冷子系统和PEM电解槽。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电力循环子系统与太阳能PTC子系统连接,临界二氧化碳电力循环子系统与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电力循环子系统连接,串级制冷子系统分别与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电力循环子系统以及临界二氧化碳电力循环子系统连接,PEM电解槽分别与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电力循环子系统以及临界二氧化碳电力循环子系统连接。本发明提高了综合能源系统的能量效率和火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623608B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0271641.5
申请日:2022-03-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多联产的聚光光伏热系统,涉及聚光光伏热系统技术领域,包括聚光光伏热子系统、制冷子系统、卡琳娜循环子系统、热交换子系统和电解子系统;将聚光光伏热子系统、制冷子系统、卡琳娜循环子系统和热交换子系统依次首尾连通,以构成第一热循环回路;聚光光伏热子系统还与电解子系统连通;聚光光伏热子系统,用于: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和热能;将热能传输至制冷子系统;卡琳娜循环子系统,用于:将制冷子系统传输的第一热能转换为电能;将第二热能传输至热交换子系统;电解子系统用于根据第一电能进行电解制氢。本发明集成了卡琳娜循环和聚光光伏热混合系统,不仅实现了多联产,还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发电量。
-
公开(公告)号:CN116567684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516124.4
申请日:2023-05-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变电站无线通信时延确定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属于无线通信领域,方法包括:根据各路由器的报文转发时延、各智能电子设备的报文处理解析时延及各无线信道的报文传播时延得到确定性时延;根据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帧长度及信道带宽确定数据包的发送时延;基于各路由器处的报文排队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方法,确定各路由器处排队报文的总长度;根据路由器处排队报文的总长度、负载率及数据转发速率确定报文到达路由器后进行转发的排队时延;根据各数据包的发送时延及报文到达各路由器后进行转发的排队时延得到随机性时延;根据确定性时延及随机性时延确定智能变电站的无线通信时延。本发明能够准确计算智能变电站的无线通信时延。
-
公开(公告)号:CN115951132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11614322.6
申请日:2022-12-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变电站就地化保护装置的电磁干扰测量方法及装置,属于电磁干扰测量技术领域,包括电压探头组件、电流探头组件、磁场探头组件和处理组件,电压探头组件用于采集得到高压侧电压信号和机壳对地电压信号,电流探头组件用于采集得到高压侧电流信号和机壳接地电流信号,磁场探头组件用于采集得到盒内磁场信号和盒外磁场信号,处理组件用于根据高压侧电压信号、机壳对地电压信号、高压侧电流信号、机壳接地电流信号、盒内磁场信号和盒外磁场信号计算得到就地化保护装置的电磁干扰强度,从而能够对就地化保护装置的电磁干扰强度进行测量,便于研究不同的电磁干扰对就地化保护装置的影响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761016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841221.1
申请日:2024-12-13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断路器起弧阶段中电弧扩散过程的阳极温度数值评估方法,属于电力安全技术领域。本发明能实现在已知某一时间段内的电弧对阳极能流密度分布的瞬态变化基础上,评估从0时刻开始到该时间段起点的细弧扩散阶段的能流密度分布,解决了因高密度高能量细弧参数难以稳定计算而导致的细弧状态下能流密度无法评估的问题,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估电极烧蚀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8260227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491412.3
申请日:2024-04-23
Applicant: 四川蜀能电科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6F13/38 , G06F13/40 , G06F13/42 , H04L12/40 , H04L61/50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串口自动寻址通信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应用于主机定时对各从机进行一次地址采集更新;包括:主机从最小地址向上发送广播寻址报文;所有从机接收到广播寻址报文,各从机判断当前本机地址是否大于等于广播寻址报文的寻址起始地址,满足的从机均同时启动应答,并采用最小地址从机优先应答策略向主机回复从机应答报文;主机判断是否为最大地址,若是,则结束自动寻址更新地址清单;若否,则主机将收到的从机地址+1作为新寻址起始地址,再次向上继续广播寻址报文;以此循环,直到不再有从机应答或从机地址已是最大地址,此时主机退出循环,寻址结束。本发明实现串口点对多点通信时从机地址自动寻址采集功能,自动更新有效地址清单。
-
公开(公告)号:CN116132343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310107627.6
申请日:2023-02-13
Applicant: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智慧变电站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终端模拟测试系统及方法,属于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在线监测技术领域。主机模拟装置、监测终端和子设备模拟装置顺序相连,子设备模拟装置模拟监测变电站一次设备的传感器的信号类型,向监测终端发送SV报文或接收监测终端下传的SV报文,主机模拟装置模拟与监测终端进行通信的综合应用主机或服务网关机,向监测终端发送MMS报文或接收监测终端上传的MMS报文,实现变电站真实环境的完整模拟;子设备模拟装置完成SV报文的协议一致性测试,主机模拟装置完成MMS报文的协议一致性测试,并能够在变电站真实环境中完成监测终端的自动化测试,提高了测试的规范性和自动化程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