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970038B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1910250800.1
申请日:2019-03-29
Applicant: 西北大学
IPC: C01B32/0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碳素材料研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以中低温煤焦油为原料生产中间相炭微球的方法,其具体是将中低温煤焦油经常减压蒸馏得到中低温煤焦油软沥青,再与高温焦油窄馏分进行复配,得到调和沥青;将调和软沥青经缓和加氢脱除S、N、O等杂原子以及组成优化调整;之后经热聚得到中间相沥青,再经溶剂法分离、干燥得到表面光滑、粒径均匀的中间相炭微球;本发明选用中低温煤焦油软沥青为原料,通过预处理调整原料α、β、γ树脂含量比例,结合特定热聚方式将有效组分转化为中间相炭微球,制备过程中催化剂无需分离,可作为成核剂,降低成本,并且可将低附加值软沥青转化为高附加值碳素材料,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5623731B
公开(公告)日:2017-06-06
申请号:CN201610036712.8
申请日:2016-01-20
Applicant: 西北大学
IPC: C10G6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蒽油为原料制备高密度煤基喷气燃料的方法,其通过(1)蒽油一段加氢精制,(2)加氢产物油分馏,(3)蒽油二段加氢芳烃饱和从而实现高密度、高闪点、低冰点、稳定性好并且符合6号喷气燃料标准的高密度煤基喷气燃料的生产,喷气燃料的密度大于835㎏/m3,延伸了蒽油加氢产业链,提高蒽油的利用价值,本发明的制备流程短、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且产物收率高、品质好,适于工业化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388119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675659.7
申请日:2014-11-24
Applicant: 西北大学
IPC: C10G67/02 , C10G45/08 , C09D11/0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尾油全循环的煤焦油生产彩色油墨溶剂油的方法,该具体过程为:煤焦油、大于360℃的加氢尾油和氢气混合后进入加氢反应器进行加氢处理;其中,所述加氢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00~400℃,反应压力为10~15MPa,氢油体积比为800∶1~1500∶1;加氢产物的分馏;煤焦油加氢得到的液体产品进入分馏塔进行分馏,得到小于200℃的汽油馏分、200?270℃油墨溶剂油馏分、270?300℃油墨溶剂油馏分、300?360℃油墨溶剂油馏分和大于360℃的尾油组分。本发明针对煤焦油加氢产品具有大量环烷烃和低含量芳烃的特点,本发明将煤焦油和尾油混合加氢得到了汽油、系列油墨溶剂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了煤焦油加氢产业链,提高了煤焦油的利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3045296A
公开(公告)日:2013-04-17
申请号:CN201210377320.X
申请日:2012-10-08
Applicant: 西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失活动力学模型预测煤焦油加氢催化剂寿命的方法,本方法选取加氢产品油的氮含量作为考察催化剂失活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煤焦油加氢催化剂失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所建立的模型包括反应温度、液体体积空速、氢分压等操作参数,也包括反应级数、Arrhenius方程的指前因子、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根据加氢装置的实测数据通过对动力学方程进行非线性拟合,拟合采用麦夸特法,求出动力学参数和所预测的催化剂理论运行时间即催化剂寿命。本发明提供了适用于煤焦油加氢催化剂寿命的预测方法,其优点是将工艺条件与催化剂活性、寿命相互关联,可以直观反应出催化剂失活过程的本质,指导工艺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保障产品生产的质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978987A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2010866073.4
申请日:2020-08-25
Applicant: 西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空煤油及生物质油与煤焦油联合生产航空煤油的方法,属于煤油生产领域。一种生物质油与煤焦油联合生产航空煤油的方法,将生物质油与煤焦油结合起来,混合原料加氢改质后,得到航空煤油的密度为0.78-0.83g/cm3,烟点也在航空煤油要求的范围内,尤其是生物质油加氢后生成的支链烷烃与煤焦油中芳烃饱和后生成的环烷烃都是航空煤油的理想组分,形成低冰点,高热值的航空煤油,解决了两者单独的进行加氢改质均无法满足航空煤油的燃料标准的问题;本发明为附加值较低的中低温煤焦油提供了一种提高附加值的加工方法,煤焦油资源多易获取,煤焦油加氢可以代替稀缺的环烷基油资源,同时促进煤焦油资源的合理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970038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910250800.1
申请日:2019-03-29
Applicant: 西北大学
IPC: C01B32/0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碳素材料研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以中低温煤焦油为原料生产中间相炭微球的方法,其具体是将中低温煤焦油经常减压蒸馏得到中低温煤焦油软沥青,再与高温焦油窄馏分进行复配,得到调和沥青;将调和软沥青经缓和加氢脱除S、N、O等杂原子以及组成优化调整;之后经热聚得到中间相沥青,再经溶剂法分离、干燥得到表面光滑、粒径均匀的中间相炭微球;本发明选用中低温煤焦油软沥青为原料,通过预处理调整原料α、β、γ树脂含量比例,结合特定热聚方式将有效组分转化为中间相炭微球,制备过程中催化剂无需分离,可作为成核剂,降低成本,并且可将低附加值软沥青转化为高附加值碳素材料,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7694552B
公开(公告)日:2019-05-14
申请号:CN201711084214.1
申请日:2017-11-07
Applicant: 西北大学 , 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中低温煤焦油沥青为原料生产煤系针状焦的工艺,该方法主要是将中低温煤焦油经减压蒸馏、萃取脱除,在非金属同质缓和加氢催化剂作用下与加氢处理、热聚合、煅烧工艺结合,制得性能优良、收率较高的煤系针状焦。该非金属同质缓和加氢催化剂主要由以下质量配比的原料组成:55~79%的兰炭,20~40wt%的焦炭,1~5wt%的石墨烯。本发明中原料经组合预处理后,精制沥青原料组成合理,杂质较少,所用催化剂改质性能优异,后续无需分离,且其中石墨烯组分还可促进热聚过程中间相形成广域、有序的纤维状结构,利于高性能针状焦产物的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03745088B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310703104.4
申请日:2013-12-12
Applicant: 西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焦油加氢氢耗的动力学计算方法,属于煤焦油技术领域。所用动力学模型计算方法具体步骤为:(1)动力学模型基本假设;(2)进行轴向扩散分析;(3)动力学模型的建立;(4)求解动力学模型;(5)模型验证: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预测能力,进行重复实验予以验证。本发明通过实验测定值与模型预测值的对比分析发现,煤焦油加氢化学氢耗计算模型的相对误差为2.10%,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的反应煤焦油加氢过程氢气消耗的实际情况,对煤焦油加氢工艺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5694970A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610036983.3
申请日:2016-01-20
Applicant: 西北大学
IPC: C10G6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0G67/00 , C10G2300/2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低温煤焦油加氢生产高密度喷气燃料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将中低温煤焦油和氢气混合加热,依次通过加氢保护催化剂和加氢精制催化剂进行加氢反应,加氢产物分馏后得到石脑油、粗喷气燃料和尾油,并对粗喷气燃料进行白土精制,得到具有抗氧化安定性好、抗乳化性好和绝缘性良好的高密度6号喷气燃料,本发明针对煤焦油加氢产品具有大量环烷烃和芳烃的特点,使用加氢~白土精制耦合工艺方法,在特定的工艺参数和特定的催化剂的条件下,把煤焦油加工成为石脑油、喷气燃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该方法延伸了煤焦油加氢产业链,提高了煤焦油的利用价值,也拓展了军用燃料来源,更好地满足新型武器装备用油需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