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836028A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210524861.4
申请日:2022-05-13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二氧化硅和硅烷偶联剂修饰玄武岩纤维协同增强聚酰胺及其制备方法,包括聚酰胺树脂为基体材料组分A,玄武岩纤维为增强材料组分B,纳米二氧化硅为修饰纤维组分C和硅烷偶联剂能修饰纤维表面且作为粘接剂组分D,且用量分别为:所述组分A为40~90%,所述组分B为10~60%,所述组分C为0.1~0.5%,所述组分D为0.1~1%,所述的组分C为0.2~0.3%,组分D为0.2~0.5%。通过改变纳米二氧化硅在纤维表面的负载量进行调节,从而得到最佳纳米材料和硅烷偶联剂修饰纤维的加工配比。硅烷偶联剂能使得纳米二氧化硅较均匀的分散在纤维表面且修饰纤维表面的浸润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734947B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1910063921.5
申请日:2019-01-23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生物降解秸秆吸管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吸管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将经过预处理的秸秆管于纤维素溶液中浸泡,然后取出于空气中凝胶化以在秸秆管表面形成纤维素胶体膜,再将秸秆管置于蒸馏水中进行溶剂交换,自然风干后得到秸秆吸管;通过3D打印制备的连接部件连接后得到全降解的吸管产品。其中,纤维素溶液包括天然纤维素浆粕和溶解天然纤维素浆粕的混合溶剂,混合溶剂包括二甲基亚砜、四丁基氢氧化铵和水。本发明制备过程简单,制得的吸管使用安全,可全部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05801883A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申请号:CN201610183333.1
申请日:2016-03-25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J3/096 , C08J3/03 , C08J3/098 , C08J3/11 , C08J2301/02 , C08J2301/04 , C08J230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纤维素溶液的方法,其基本技术原理为通过调控纤维素溶剂的双亲特性提升溶剂对天然纤维素晶体的浸润性,从而促进纤维素溶解。基于该原理,提出了纤维素的室温温和溶解技术方法。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室温溶解、环境友好及对体系含水率不敏感的优点。纤维素溶剂采用如下组成:有机碱占溶剂总重量5~70%,助剂占溶液总重量2~90%,水占溶剂总重量1~65%。将纤维素与纤维素溶剂相掺和形成掺和物,搅拌直至完全溶解而制得目标纤维素溶液。本发明方法制得的纤维素溶液用于制造再生纤维素膜、再生纤维素纤维或纤维素基复合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5670005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610184356.4
申请日:2016-03-25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C08J3/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J3/05 , C08J230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可控溶解制备纤维素纳米晶分散液的工艺方法,采用纤维素溶剂为有机碱/尿素/水混合体系,有机碱浓度为30~45wt%,尿素浓度为1~24wt%,其余为水,而纤维素浓度为0.1~35.0wt%。本发明基于调控纤维素溶剂的双亲特性并诱导其对纤维素不同结晶程度区域产生差异化溶解性的原理,提出了纤维素的可控选择性溶解技术,通过纤维素溶剂对纤维素材料中非结晶及半结晶区域的可控选择性溶解,从而制备纤维素纳米晶分散液,经进一步常规处理即得纯品纤维素纳米晶。所制备的纤维素纳米晶具有天然纤维素的化学结构。本发明工艺简单、条件温和,对设备要求也较低,制备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适合于工业化生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657635B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210280039.8
申请日:2022-03-22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C30B25/00 , C30B29/02 , C23G5/00 , C22F1/02 , C22F1/08 , C22F1/10 , C22F1/18 , C21D9/46 , C23F17/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单晶薄膜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快速制备单晶石墨烯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晶石墨烯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含氮气体等离子体处理金属箔;2)将等离子体处理后的金属箔置于反应炉中并通入惰性气体,然后升温至退火温度后进行退火处理;3)向反应炉中导入碳源和还原性气体,在生长温度下开始石墨烯单晶的生长,生长结束后即得所述单晶石墨烯。本发明利用氨气和/或氮气等含氮气体结合等离子体法处理金属箔,再用该处理后的金属箔用于生长单晶石墨烯,发现等离子体诱导活化的金属箔能够有效将单晶石墨烯成核位点数量最低降至0.4mm‑2,与此同时单晶石墨烯生长速率达到38.3μm/min生长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996297B
公开(公告)日:2023-02-28
申请号:CN202111438235.5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B01J23/66 , B01J35/10 , C02F1/30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银/氧化锌/石墨烯气凝胶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属于光催化材料的合成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氧化锌粉末加入硝酸银溶液中,搅拌中缓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结束后离心洗涤,烘干,退火,使氧化锌上负载纳米银即银/氧化锌;步骤2、将银/氧化锌加入氧化石墨烯分散液,超声后搅拌,加入交联还原剂,进行水热反应,冷冻干燥制备得到负载有银/氧化锌粉末的石墨烯气凝胶。本申请可应用于可见光波段,3D结构的高比表面积也提供了更多的催化反应活性位点,同时有效分离电子空穴,大幅提升光催化性能,吸附效率高,且具有高降解和可重复使用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996297A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111438235.5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B01J23/66 , B01J35/10 , C02F1/30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银/氧化锌/石墨烯气凝胶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属于光催化材料的合成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氧化锌粉末加入硝酸银溶液中,搅拌中缓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结束后离心洗涤,烘干,退火,使氧化锌上负载纳米银即银/氧化锌;步骤2、将银/氧化锌加入氧化石墨烯分散液,超声后搅拌,加入交联还原剂,进行水热反应,冷冻干燥制备得到负载有银/氧化锌粉末的石墨烯气凝胶。本申请可应用于可见光波段,3D结构的高比表面积也提供了更多的催化反应活性位点,同时有效分离电子空穴,大幅提升光催化性能,吸附效率高,且具有高降解和可重复使用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771441B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1811530631.9
申请日:2018-12-14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乙烯亚胺基载碘抗菌纤维素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纤维素材料置于含氧化剂的水溶液中进行氧化,氧化完成后清洗得到氧化纤维素材料;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氧化纤维素材料浸入质量浓度为0.01%~5%的聚乙烯亚胺水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清洗干燥得到聚乙烯亚胺接枝纤维素材料;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聚乙烯亚胺接枝纤维素材料浸入质量浓度为0.1~5%的碘‑碘化物水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晾干即得所需聚乙烯亚胺基载碘抗菌纤维材料;碘‑碘化物中碘和碘化物的质量比为1:1~1:2;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得到的载碘材料为固态,碘分布均匀,抗菌性能持久、抗菌效果优异,携带方便,无黄染。
-
公开(公告)号:CN112915991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070256.X
申请日:2021-01-19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片层聚集花状氧化锌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配置锌盐溶液;S2、配置碱液;S3、混合反应制备氧化锌。本发明提供一种常温常压制备光催化活性氧化锌材料的方法,属于半导体光催化领域,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适于产业化生产,在模拟日光下,将亚甲基蓝在2h内降解99.5%以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1204743A
公开(公告)日:2020-05-29
申请号:CN202010082269.4
申请日:2020-02-07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C01B32/1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聚合物螺旋生长制备扭转石墨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氧化剂、石墨和浓硫酸混合均匀后静置反应预设时间;其中氧化剂、石墨和浓硫酸的质量体积比为:0.05g~5g:0.01g~1g:10mL;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离心,得到固体成分分离后加入到单体酸溶液中引发聚合反应;步骤3:聚合反应完全后,将反应产物洗涤、超声处理、离心,取上清液冷冻干燥后即可得所需扭转石墨烯;本发明利用聚合物分子在石墨层间的螺旋生长倾向带动石墨烯片层的旋转,制得具有扭转结构的石墨烯,通过控制聚合反应的工艺条件即可简单地实现对石墨烯扭转角的调控,制备过程安全可控且耗时耗能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