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721079B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210192671.3
申请日:2012-06-12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
IPC: F23L1/00
Abstract: 一种层燃炉风室入口均匀配风装置,包括安装在层燃炉风室进口上部的“[”形上隔板,上隔板的顶端距离炉排10~40mm,上隔板的上直段长度为10~20mm,下直段长度为25~40mm,上隔板总高度H1=a+(0.3~0.4)x;上隔板的垂直部分开设“平衡孔”(2);上隔板离风室进风口的距离S1=(0.5~0.6)×(0.25~0.3)L;其中a为炉排与进风口上部的距离,x为进风口的高度,L为风室长度。本发明保证了风室的配风均匀性良好,并将阻力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为提高层燃炉运行效率,节能减排创造了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02658170B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210103895.2
申请日:2012-04-1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B01J23/92 , B01J23/30 , B01J35/04 , B01J38/48 , B01J38/52 , B01J38/60 , B01J38/62 , B01D53/90 , B01D53/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钒钛基蜂窝状SCR脱硝催化剂的再生工艺及装置。工艺中减活的催化剂依次经过加压水喷淋,超声清洗,二次加压水喷淋,酸洗,鼓风干燥,活性成分补充,二次鼓风干燥,分步煅烧等步骤进行再生。给出了再生工艺的参数,包括清洗液、酸洗液的成分和活性补充液的成分。采用该工艺可以使减活的催化剂恢复脱硝活性,同时又能保持催化剂的结构强度,降低SO2氧化的频率。给出了实现该工艺所用的装置,包括依次放置的加压水喷淋池、超声清洗池、二次加压水喷淋池、酸洗池、鼓风干燥池、活性成分补充池、二次鼓风干燥池、煅烧炉等装置,该套装置可以实现再生模块的吊装运输再生,具有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2658170A
公开(公告)日:2012-09-12
申请号:CN201210103895.2
申请日:2012-04-1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B01J23/92 , B01J23/30 , B01J35/04 , B01J38/48 , B01J38/52 , B01J38/60 , B01J38/62 , B01D53/90 , B01D53/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钒钛基蜂窝状SCR脱硝催化剂的再生工艺及装置。工艺中减活的催化剂依次经过加压水喷淋,超声清洗,二次加压水喷淋,酸洗,鼓风干燥,活性成分补充,二次鼓风干燥,分步煅烧等步骤进行再生。给出了再生工艺的参数,包括清洗液、酸洗液的成分和活性补充液的成分。采用该工艺可以使减活的催化剂恢复脱硝活性,同时又能保持催化剂的结构强度,降低SO2氧化的频率。给出了实现该工艺所用的装置,包括依次放置的加压水喷淋池、超声清洗池、二次加压水喷淋池、酸洗池、鼓风干燥池、活性成分补充池、二次鼓风干燥池、煅烧炉等装置,该套装置可以实现再生模块的吊装运输再生,具有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2734827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1210192537.3
申请日:2012-06-12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
IPC: F23L1/00
Abstract: 一种层燃炉横向均匀配风的风室结构,包括安装在层燃炉风室内部的两块下隔板,第一下隔板的高度为H1=b+(0.50~0.65)x,离层燃炉风室进风口的距离为S1=(0.25~0.30)L;第二下隔板的高度为H2=b+(0.8~1.0)x,离第一下隔板的距离为S2=(0.30~0.35)L,其中b层燃炉风室底部与进风口下部的距离,x为进风口的高度,L为层燃炉风室长度。本发明的特征是:针对层燃炉的横向配风均匀,提出了一套均流效果良好的风室结构设计参数,保证了风室的配风均匀性良好,并将阻力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为提高层燃炉运行效率,减小热损失创造了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02721079A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1210192671.3
申请日:2012-06-12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
IPC: F23L1/00
Abstract: 一种层燃炉风室入口均匀配风装置,包括安装在层燃炉风室进口上部的反“J”形上隔板,上隔板的顶端距离炉排10~40mm,上隔板的上直段长度为10~20mm,下直段长度为25~40mm,上隔板总高度H1=a+(0.3~0.4)x;上隔板的垂直部分开设“平衡孔”2;上隔板离风室进风口的距离S1=(0.5~0.6)×(0.25~0.3)L;其中a为炉排与进风口上部的距离,x为进风口的高度,L为风室长度。本发明保证了风室的配风均匀性良好,并将阻力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为提高层燃炉运行效率,节能减排创造了条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