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47688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021781.2
申请日:2024-07-29
Applicant: 西安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采空区CO产生量的煤自燃状态评估方法,包括搭建采空区CO气体检测和风速检测系统,实时监测工作面CO浓度与风速大小,计算工作面进风进入采空区的循环总时长T和T时长内回风巷CO的逸散总量,计算采空区氧化升温带遗煤总量,推算出每分钟采空区内遗煤产生的CO浓度,判断每分钟采空区内遗煤产生的CO浓度是否超过设定的报警阈值a,若超过则存在煤火灾害发生隐患,立刻向工作人员报警,反之,则继续监测工作面CO浓度与风速大小。本发明通过判断采空区内氧化升温带遗煤产生的CO浓度是否超过设定的预警值,继而判断出采空区是否存在煤火灾害发生隐患,解决了现有采空区煤自燃状态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准确率较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252534B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110720211.2
申请日:2021-06-28
Applicant: 西安科技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松散煤体中CO渗流实验装置,包括有恒温控制箱及CO渗流单元,恒温控制箱外设置有液压供油系统及CO供气瓶;CO供气瓶通过进气管与恒温控制箱内的CO渗流单元连接;恒温控制箱的外壁面上设置有金属管浮子流量计及压差变送器,金属管浮子流量计通过第一出气管与CO渗流单元连接;金属管浮子流量计还通过第二出气管连接有设置在恒温控制箱外的激光TDLAS型气体检测仪;压差变送器分别通过进气压差管及出气压差管与CO渗流单元连接;还包括有LED压力显示数码管及LED温度显示数码管。通过渗流系统模拟了CO在煤体中的渗流,为CO气体预警煤火灾害提供理论依据。还提供该装置的使用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8882852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357282.0
申请日:2024-09-27
Applicant: 西安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声学基础的煤温全过程监测实验装置及方法,该实验装置中的声学感温监测系统集成声波发生器模块、全过程耦合收发式传扬模块、信号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控制模块等,旨在结合主动式和被动式探测技术全面监测煤体在升温全周期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在融合升级的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供风及环境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基于大型煤自燃高温点时空演化路径及热孕育可视化实验装置进行测试,能够在实现分析煤自然全过程氧化特性的同时,准确捕捉温度场分布情况。本发明还旨在通过优化装置设计减少煤样用量和提高实验重复性,同时通过集成神经网络算法和三维温度场可视化技术,提升数据可用性和实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976395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1711397069.2
申请日:2017-12-21
Applicant: 西安科技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松散煤体内CO2渗透系数测定装置及其方法,该装置包括二氧化碳储罐,二氧化碳储罐的输出端口设置有输送管道,输送管道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压力调节阀、压力表、流量调节阀和流量计;流量计右端的输送管道连接有气室,气室的右侧通过铜丝网连接有测试管,该装置可以测试不同压力、粒径、孔隙率、温度多条件下的二氧化碳在松散煤体中的运移规律;在测试管内布置多个压力传感器,方便研究测试管内压力逐步达到平衡过程中,以及二氧化碳在测试管内的运移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08049907B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1711274583.7
申请日:2017-12-06
Applicant: 西安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井内用液态CO2制冷防灭火一体化系统与方法,通过在区段进风巷中安设CO2蒸发器,高压液态在蒸发器中气化吸热,使CO2蒸发器降温并吸收巷道中的热量,实现井下工作面降温。液态CO2在蒸发器中气化吸收大量热量之后,进入气态CO2输送管道,由CO2压缩机将低压气态CO2压缩成高压液态CO2,由高压液态CO2输送管道输送至井下,实现CO2循环利用。液态CO2在CO2蒸发器中气化吸热降温后形成CO2气体,将部分CO2通过第一CO2释放管路注人采空区(氧化带),从而抑制采空区煤的氧化自燃,并对采空区有一定降温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621480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1710803684.2
申请日:2017-09-08
Applicant: 西安科技大学 , 西安天河矿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N25/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引领绝热的煤自燃发火周期检测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炉体、铜罐、输气机构、气体检测机构和温度检测机构,炉体的炉膛底部设置有加热器,输气机构包括通气管和空气泵,气体检测机构包括排气管和通过三通管连接在排气管上的气相色谱检测仪;该方法包括步骤:一、采集煤样;二、密封炉体;三、安装温度检测机构;四、通入空气;五、设定加热器的加热功率和铜罐内的极限温度;六、获取第二热电偶在含有煤样状态下的温度时间参数;七、获取第二热电偶在不含有煤样状态下的温度时间参数;八、确定煤样自燃发火期。本发明通过加热器恒功率等热流引领煤样升温,记录煤自燃过程中对应时间上的温度值,精确检测煤自燃发火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16433044A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310283111.7
申请日:2023-03-22
Applicant: 西安科技大学
IPC: G06Q10/0637 , G06Q50/02 , G06F16/2458 , G06F17/18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化氢气体泄漏事故应急决策方法和装置,涉及石化生产安全管控技术领域,包括:根据历史上硫化氢气体泄漏事故统计结果,确定包含多个要素的硫化氢气体泄漏事故演变路径拓扑结构,在硫化氢气体泄漏事故演变路径拓扑结构中,利用多个要素的布尔函数关系,采用IF‑THEN规则,确定硫化氢气体泄漏事故演变模型,根据不同的关键节点状态,在硫化氢气体泄漏事故演变模型输入不同的应急活动状态,获得最终的硫化氢气体泄漏事故演变路径及最终的关键节点状态,利用贝叶斯网络确定最终的关键节点状态的后验概率,根据最终的关键节点状态的后验概率,选择最优的应急活动。该方法可以在预案的基础上应用不确定性推理方法来修正应急行动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4636108A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210324950.4
申请日:2022-03-30
Applicant: 西安科技大学
IPC: F17D1/04 , F17D3/01 , F17D5/06 , E21F5/00 , E21F17/18 , G06V10/764 , G06V10/82 , G06K9/62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井下安全注氮的闭锁方法,具体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步骤1:在井下工作间内搭建一种用于井下防灭火的注氮系统;步骤2:井下人员检查注氮管道接口是否密封,若密封,则开始注氮;步骤3:工控机利用管道氮气泄漏判定算法,若注氮管道发生泄漏,则进行步骤4;若注氮管道未发生泄漏,则继续注氮;步骤4:工控机利用注氮管道泄漏源定位算法,得到注氮管道的泄漏位置;工控机发出通知信号;步骤5:井下人员关闭制氮机;步骤6:工控机上传泄漏记录至数据库。本发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井下采空区注氮系统运行的安全性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系数,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适合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963192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321742.4
申请日:2021-03-25
Applicant: 西安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矿井下的采空区循环阻燃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设置在采煤机液压支架组的底座上的导向底座和在所述导向底座上往复滑动的喷洒装置,所述喷洒装置向采煤机液压支架后方采空区喷洒阻化剂;相邻两个导向单元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喷洒装置工作的信号感应机构;该方法包括步骤:一、喷洒装置的初定位;二、喷洒装置的正向移动及喷洒;三、喷头组件的换向;四、喷洒装置的反向移动及喷洒;五、喷头组件的复原及阻化剂的补充喷洒;六、循环作业,直至采煤作业完毕。本发明在采煤机液压支架工作中对采煤机液压支架后方的采空区及时进行阻化剂喷洒,使采空区的阻燃区域无死角,保证采煤工作的安全,便于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227954B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1710568366.2
申请日:2017-07-08
Applicant: 西安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快速观测及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走向方向选定距离工作面30‑50m处的位置向采空区煤岩体钻孔,钻孔垂直高度设置在煤壁距离底板1.5m处的位置,倾角3‑5°;当钻杆进入采空区煤岩体内部10m的位置时,停止打钻,进行测温、取气;之后重复上述过程继续打钻,每钻进10m,再进行测温、取气,直至钻杆进入采空区煤岩体内部50m时或者监测气体中氧气浓度低于5%以后,结束打钻;将收集的不同深度周围煤岩体气囊中的气体注入到气相色谱仪中进行气体分析,记录分析数据。本发明测量速度快、测位灵活、布置测点方便,人员不需要进入危险区,保证了测试人员的安全,且节省了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