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800556A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911041067.9
申请日:2019-10-30
Applicant: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达州市天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IPC: A01G18/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珠鸡白环蘑原种培养基,按重量份计由以下组份配制而成:稻草70份、牛粪18份、麦麸10份、石膏1份、碳酸钙1份。(1)稻草晒干后切成1cm长度碎块;(2)按重量份数称取稻草、牛粪、麦麸、石膏、碳酸钙,加水调节含水率至55-65%,pH值调节至7-9;(3)将处理后的物料分装至菌种瓶,在126℃、0.15Mpa条件下灭菌120min,然后移至无菌室,冷却,即得。培养基接种后将培养基移入30℃无菌培养室避光培养,培养室每天通风换气,至菌丝布满瓶底后即可作为栽培种使用。本发明,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菌种培养基质中含水量和通气这一主要矛盾,可促使菌丝快速生长,菌种培养时间缩短10~15天。
-
公开(公告)号:CN113661890A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11044558.6
申请日:2021-09-07
Applicant: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达州市川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麻有性繁殖套种无性繁殖的栽培方法,属于食药同源植物种植技术领域。该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材料的准备;(2)种植地的选择及处理;(3)有性繁殖;(4)无性繁殖套种;(5)后期管理;(6)第一次采收;(7)后期管理;(8)第二次采收。本发明采用天麻有性繁殖套种无性繁殖,在第二年第一次收获时可同时收获种麻和商品麻,且以收获的种麻作种源、原有菌材为固定菌床进行第二次无性繁殖,无需添加新菌材,大大的缩短了进行天麻有性繁殖和栽培商品麻所需的时间,减少了翻栽次数、提高种麻利用率,减少了菌材的用量并节约用工,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8636209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1118535.9
申请日:2024-08-15
Applicant: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达州市苎麻科学研究所、达州市薯类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鲜天麻加工用切片设备,涉及到天麻加工设备领域,包括输料机构、切刀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输料机构包括输送带,所述输料机构还包括天麻方向调节组件,所述天麻调节组件设置于输送带的一端,且所述天麻方向调节组件倾斜设置,所述天麻方向调节组件包括两个安装板、多个送料辊和多个齿轮,多个所述送料辊转动安装于两个安装板之间,各个所述齿轮分别固定安装于对应送料辊的一端,且相邻两个所述齿轮啮合,所述驱动机构能够驱动其中一个送料辊往复式换向转动。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设置,能够对天麻进行方向调整,使其横截面与切刀平行,保证天麻切片形状规则。
-
公开(公告)号:CN118379727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840445.4
申请日:2024-06-27
Applicant: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达州市苎麻科学研究所、达州市薯类作物研究所)
IPC: G06V20/68 , G06V10/422 , G06V10/56 , G06Q10/0639 , G06Q50/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黄精农产品质量等级评估系统及方法,属于图像数据的识别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对图片进行扫描以生成图像,识别图像中的黄精农产品形状;步骤2):根据图像中已识别出的黄精农产品形状,构建黄精农产品的特征图谱;步骤3):通过黄精农产品的特征图谱初步评估黄精农产品的颜色情况;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图像识别出图片中的黄精农产品的图像形状情况,可知图像中的黄精农产品的个数,根据已识别出的图像中的黄精农产品个数,构建黄精农产品的特征图谱,通过黄精农产品的形状和特征图谱对黄精农产品的等级进行初步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8173190B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593486.8
申请日:2024-05-14
Applicant: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达州市苎麻科学研究所、达州市薯类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大数据的百部药材中有效成份分析系统及方法,涉及药物分析技术领域,该基于大数据的百部药材中有效成份分析系统包括:数据管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数据比对模块及数据评估模块。本发明通过对有效成分与病症信息之间关联的深度分析,能够识别出对特定疾病最有效的药材成份,并且通过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预测百部药材在未来时刻的药性变化,确保药材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同时,通过将预测结果与已知的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数据进行匹配和评估,可以验证百部药材中有效成份的实际治疗功效,进而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坚实的证据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8173190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593486.8
申请日:2024-05-14
Applicant: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达州市苎麻科学研究所、达州市薯类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大数据的百部药材中有效成份分析系统及方法,涉及药物分析技术领域,该基于大数据的百部药材中有效成份分析系统包括:数据管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数据比对模块及数据评估模块。本发明通过对有效成分与病症信息之间关联的深度分析,能够识别出对特定疾病最有效的药材成份,并且通过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预测百部药材在未来时刻的药性变化,确保药材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同时,通过将预测结果与已知的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数据进行匹配和评估,可以验证百部药材中有效成份的实际治疗功效,进而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坚实的证据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09673386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811388558.6
申请日:2018-11-21
Applicant: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达州市苎麻科学研究所达州市薯类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花脸香蘑菌种培养基及制备方法和培养方法,按重量计,称取苎麻秸秆60-75份、竹屑18-33份、石灰3份、石膏2份,加水调节含水率至55-65%,混匀建堆发酵至松散;(3)按重量计,称取白砂糖1份、硫酸镁0.5份、磷酸二氢钾0.5份,加水溶解,调节含水量至55-65%;(4)分装至菌种瓶,高温蒸汽灭菌,然后移至无菌室,冷却,接入花脸香蘑菌丝;(6)接种后培养料移入25℃无菌培养室避光培养。采用该种方法培养的花脸香蘑菌种菌丝体浓密、粗壮、菌丝生长速度快,20-25d菌丝布满瓶底,有效缩短了花脸香蘑栽培周期10-15d,且利用此菌种栽培花脸香蘑技术生物转化率提高了20%-30%。
-
公开(公告)号:CN119336933B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869455.7
申请日:2024-12-18
Applicant: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达州市苎麻科学研究所、达州市薯类作物研究所)
IPC: G06F16/58 , G06F16/5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药材活性成分预测管理的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百部药材活性成分稳定性预测与评价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百部药材标准演变信息检索模块、百部药材活性成分稳定时间处理模块、百部药材活性成分稳定性预测评价信息反馈模块;通过拍摄镜头在线获取目标百部药材当前外观图像参数结合智能搜索算法与百部药材所需标准外观演变节点图像库进行目标百部药材的当前外观演变节点状态精准定位分析,实现对目标百部药材当前外观演变节点便捷智能评估;采用数值分析对目标百部药材当前外观演变节点所需时间长度和目标百部药材稳定使用的剩余时间长度进行高效便捷测量,实现对百部药材活性成分的稳定性数值化和智能化预测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8636209B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118535.9
申请日:2024-08-15
Applicant: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达州市苎麻科学研究所、达州市薯类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鲜天麻加工用切片设备,涉及到天麻加工设备领域,包括输料机构、切刀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输料机构包括输送带,所述输料机构还包括天麻方向调节组件,所述天麻方向调节组件设置于输送带的一端,且所述天麻方向调节组件倾斜设置,所述天麻方向调节组件包括两个安装板、多个送料辊和多个齿轮,多个所述送料辊转动安装于两个安装板之间,各个所述齿轮分别固定安装于对应送料辊的一端,且相邻两个所述齿轮啮合,所述驱动机构能够驱动其中一个送料辊往复式换向转动。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设置,能够对天麻进行方向调整,使其横截面与切刀平行,保证天麻切片形状规则。
-
公开(公告)号:CN111567346A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2010399522.9
申请日:2020-05-13
Applicant: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万源市蜀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万源市开明种植专业合作社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麻蒴果两次播种方法,选择海拔800-1500m,沙质壤土作为播种的基础,整地后在地面铺垫一层树叶,在天麻授粉20多天后,下部果实变褐、变软,即将裂口时,采集蒴果备用。采下的蒴果经处理后,须在24小时内完成第一次播种,播种后放入室内地上或架上,于23~27℃下培植7天,再进行二次播种,播种后并做好田间管理。本发明利用天麻蒴果2次播种,方法简单,较传统一次播种方法,种子萌发率显著提高。经多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播种,种子萌发率由0.015%提高到0.03%以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