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131307B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410077874.0
申请日:2024-01-19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续移动式地震波拾取方法与装置。装置的阵列式震动传感装置包括若干咪头,若干咪头沿测线行进方向呈两列均匀平行对称排布在固定架上;两列咪头中间设有锤击孔,锤击装置贯穿锤击孔用于锤击待测平面产生激励信号;每个咪头接收敲击点信号,同时采用地震波拾取方法对记录信号进行处理。方法通过阵列式咪头对信号采样点数进行分段信号采集,并对每一段信号通过偏移点数计算、补偿及绕射叠加处理,最后对将每一段处理后的信号按照顺序拼接,得到当前锤击点的信号。本发明能克服因提高检测效率采用非接触式耦合咪头在连续采集过程中带来的接收点错位的问题,同时采用多个咪头接收并处理可有效提高信号信噪比及分辨率,保证信号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775040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311850088.1
申请日:2023-12-29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展翼式高铁轨道板病害检测车,涉及高铁轨道板病害检测技术领域。该检测车包括车体、伸展驱动机构、升降机构、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所述伸展驱动机构的数量为两组且对称设置在车体运动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检测组件的数量为两组且对称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两侧,两组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分别与所述车体两侧的所述伸展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升降机构的数量为两组且沿所述车体运动方向对称设置在所述车体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的数量为两组,且与所述升降机构一一对应设置。本发明能够扩大单次轨道板病害检测范围、便于在营在建轨道板检测使用且检测高效智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395143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983867.3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检测小车的无砟轨道层间伤损检测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构建列车‑轨道‑桥梁系统耦合随机动力学模型;将基于检测小车的检测装置、理想轨道结构、理想桥梁结构作为列车条件、轨道条件、桥梁条件输入列车‑轨道‑桥梁系统耦合随机动力学模型,求解得到理想状态下的基于检测小车的检测装置的动力数据作为基准数据;获取基于检测小车的检测装置在轨运行采集的实际动力数据;将实际动力数据与基准数据进行对比,根据偏离基准数据的大小判断层间损伤的程度。本发明极大地提高了无砟轨道层间损伤检测精度和效率,也不会对无砟轨道结构造成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18570217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1066062.2
申请日:2024-08-05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基于隧道衬砌展开图裂损空间分布特征识别方法及装置,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隧道衬砌裂损区段拟分析区域全景展开图,并结合裂损病害深度学习模型与传统图像处理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数据冗余,高效准确地实现多尺度识别裂缝,深度学习在大尺度上实现裂损病害定位与提取,传统图像处理在小尺度上实现裂损病害参数提取,然后构建千米级隧道裂缝空间分布及参数展示模型。本发明能直观获取在千米级层面上三维空间内隧道衬砌裂损病害整体空间分布特征与相关定量参数,如裂缝长度、裂缝宽度、裂缝所处里程位置、裂缝所处横断面位置等,为后续裂损病害具体分析提供了重要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8548796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661919.9
申请日:2024-05-27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IPC: G01B7/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石墨烯埋入式大量程应变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该传感器包括:传感段和固定于传感段两端的锚固盒;所述传感段为不锈钢套管封装的一根首尾相连的多孔石墨烯复合导线经3~6次弯折而成;所述多孔石墨烯复合导线由1~3.5wt%石墨烯和高分子载体组成。该传感器将多孔石墨烯复合导线裁剪后于接线端子涂覆导电胶,然后依次进行穿管、连接及锚固,再经多次密封封装和参数测定,即得。该传感器基于多孔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学机敏特性和良好的弹性和变形能力,不仅大幅降低传感器的原料成本,还可有效地提升埋入式应变传感器的量程和可靠性,在土木水利和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结构应变监测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131307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077874.0
申请日:2024-01-19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续移动式地震波拾取方法与装置。装置的阵列式震动传感装置包括若干咪头,若干咪头沿测线行进方向呈两列均匀平行对称排布在固定架上;两列咪头中间设有锤击孔,锤击装置贯穿锤击孔用于锤击待测平面产生激励信号;每个咪头接收敲击点信号,同时采用地震波拾取方法对记录信号进行处理。方法通过阵列式咪头对信号采样点数进行分段信号采集,并对每一段信号通过偏移点数计算、补偿及绕射叠加处理,最后对将每一段处理后的信号按照顺序拼接,得到当前锤击点的信号。本发明能克服因提高检测效率采用非接触式耦合咪头在连续采集过程中带来的接收点错位的问题,同时采用多个咪头接收并处理可有效提高信号信噪比及分辨率,保证信号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592382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410072995.6
申请日:2024-01-18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IPC: G06F30/27 , G06F30/13 , G06N3/0499 , G06N3/084 , G06N3/086 , G06N3/12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路车轨桥系统动态响应预测方法、系统及介质,通过将车速和轨道不平顺样本输入到车‑轨‑桥系统耦合随机分布物理模型,得到对应的桥梁动态响应以及车‑轨‑桥系统的有效载荷,并提取车‑轨‑桥系统的总体刚度矩阵,进而构建训练样本集;构建考虑有效载荷的适应度函数,然后基于训练样本集采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参数并进行训练,得到桥梁动态响应预测模型,然后利用桥梁动态响应预测模型进行桥梁动态响应预测。通过将车轨桥系统中的有效荷载引入到遗传算法中的适应度函数,实现了神经网络模型与车轨桥物理模型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预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082921B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0121475.X
申请日:2024-01-29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铁无砟轨道的路基病害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检测车和设置在所检测车上的地震勘探仪与车载定位系统:检测车包括车本体和位于车本体一侧的震源组件、与震源组件同侧的第一接收传感器、不同侧的多个第二接收传感器;震源组件的接地耦合点位于轨道板外侧的底座板上,第一接收传感器、多个第二接收传感器均连接有对应的传感器脚轮,各传感器脚轮均在底座板表面运行;检测车根据车载定位系统确定的路线运行;地震勘探仪用于接收震源组件在预设震源点激发地震波时发出的同步信号,以及接收第一接收传感器、多个第二接收传感器采集的信号并处理反馈。本发明旨在提升高铁无砟轨道的路基病害检测效率与检测精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570217B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1066062.2
申请日:2024-08-05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基于隧道衬砌展开图裂损空间分布特征识别方法及装置,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隧道衬砌裂损区段拟分析区域全景展开图,并结合裂损病害深度学习模型与传统图像处理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数据冗余,高效准确地实现多尺度识别裂缝,深度学习在大尺度上实现裂损病害定位与提取,传统图像处理在小尺度上实现裂损病害参数提取,然后构建千米级隧道裂缝空间分布及参数展示模型。本发明能直观获取在千米级层面上三维空间内隧道衬砌裂损病害整体空间分布特征与相关定量参数,如裂缝长度、裂缝宽度、裂缝所处里程位置、裂缝所处横断面位置等,为后续裂损病害具体分析提供了重要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881698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841025.8
申请日:2024-06-27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IPC: G01D21/02 , G06T7/00 , G06V10/82 , G06N3/0442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铁隧道裂缝静动态长期响应监测方法,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包括:S1、获取隧道第一裂缝处的监测数据和图像数据,S2、将所述监测数据划分为静态响应数据、动态响应数据并根据时间顺序建立参数的数据集;S3、基于预先建立的数值模型,获取隧道的裂缝参数;S4、将所述裂缝参数输入预测模型获取预测后的隧道中其余裂缝的预测发展数据;S5、对所述预测发展数据进行展示。本发明解决了当前隧道裂缝监测技术普遍存在监测指标单一、监测周期短、耐久性差、自动化程度低、应用范围有限以及智能化程度不足等问题,节省了人力的监测过程,极大的提升了监测效率,能够显著提高隧道的安全性能和经济效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