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非线性电阻器陶瓷和电子部件

    公开(公告)号:CN106278234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472205.9

    申请日:2016-06-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压非线性电阻器陶瓷。所述电压非线性电阻器陶瓷含有Zn的氧化物、Co的氧化物、R(特定的稀土类)的氧化物、Cr的氧化物、M1(Ca、Sr)的氧化物、M2(Al、Ga、In)的氧化物以及钛酸锶。在将Zn的氧化物的含量换算成Zn设定为100摩尔份的情况下,Co的氧化物的含量换算成Co为0.30~10摩尔份,R的氧化物的含量换算成R为0.10~10摩尔份,Cr的氧化物的含量换算成Cr为0.01~2摩尔份,M1的氧化物的含量换算成M1为0.10~5摩尔份,M2的氧化物的含量换算成M2为0.0005~5摩尔份,钛酸锶的含量换算成SrTiO3为0.10~5摩尔份。

    瞬态电压保护器件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441307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10617199.7

    申请日:2022-06-01

    Abstract: 瞬态电压保护器件包括:元件主体;设置在元件主体内的空洞部;设置在元件主体内的一对内部电极;和与一对内部电极连接的一对外部电极。一对内部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空洞部包含在第二方向上位于一对内部电极间的间隙区域。一对内部电极的至少一者的前端部仅与元件主体接触。

    层叠型片状可变电阻的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967734B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0610146542.5

    申请日:2006-11-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型片状可变电阻(1)的制造方法,由于使用了在可变电阻材料粉体中混合了玻璃粉体的混合粉体,所以实现了烧结时的烧结温度的降低。此外,利用此制造法,在对层叠体LS1进行烧结得到的可变电阻素体中,存在于以ZnO为主要成分的颗粒的晶粒边界的Pr及Ag的量,多于存在于颗粒内部的Pr及Ag的量,因此实现了晶粒边界中的高阻抗化,即使在低温进行烧结也可以得到具有在实用上充分的可变电阻特性的层叠型片状可变电阻(1)。

    层叠型片状可变电阻的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967734A

    公开(公告)日:2007-05-23

    申请号:CN200610146542.5

    申请日:2006-11-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型片状可变电阻(1)的制造方法,由于使用了在可变电阻材料粉体中混合了玻璃粉体的混合粉体,所以实现了烧结时的烧结温度的降低。此外,利用此制造法,在对层叠体LS1进行烧结得到的可变电阻素体中,存在于以ZnO为主要成分的颗粒的晶粒边界的Pr及Ag的量,多于存在于颗粒内部的Pr及Ag的量,因此实现了晶粒边界中的高阻抗化,即使在低温进行烧结也可以得到具有在实用上充分的可变电阻特性的层叠型片状可变电阻(1)。

    片式压敏电阻器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364363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211508663.5

    申请日:2022-11-29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片式压敏电阻器中,通过扩大第三导体的功能部的宽度,提高ESD耐量。第三导体的端部的宽度比第三电极的宽度短且比第三导体的功能部的宽度短。因此,例如在形成第三电极时,即使在存在端面的相对方向上的第三电极和第三导体的相对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不容易发生第三导体的一部分未被第三电极覆盖的情况。即,第三导体和第三电极的连接区域的大小不变,能够实现良好的连接。

    片式可变电阻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871700B

    公开(公告)日:2017-04-12

    申请号:CN201310687105.4

    申请日:2013-1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式可变电阻,具备:具有互相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素体、配置在素体的第一和第二导体、配置在素体的第一面侧的第一端子电极、以及配置在素体的第二面侧的第二端子电极。第一导体的一个端部露出于第一面且另一个端部位于素体内。第二导体的一个端部露出于第二面且另一个端部位于素体内。第一和第二导体相互分离。第一端子电极连接于第一导体。第二端子电极连接于第二导体。素体具有:具有电压非线性特性的第一素体部分和与第一素体部分相比电流更容易流动的第二素体部分。第一素体部分在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相离的方向上至少其一部分位于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之间。第一导体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二导体的另一个端部位于第二素体部分内。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