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保护型压敏电阻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399991A

    公开(公告)日:2018-08-14

    申请号:CN201810436756.9

    申请日:2018-05-09

    Inventor: 刘应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C1/16 H01C1/024 H01C7/10 H01C7/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保护型压敏电阻,包括:外壳、压敏电阻、第一温度保险丝、绝缘片,所述的外壳为陶瓷壳体,外壳下部为开口,所述的压敏电阻设置在外壳内部,所述的第一温度保险丝设置在外壳内部,且第一温度保险丝紧靠压敏电阻,第一温度保险丝与压敏电阻串联接入需保护的电路,所述的绝缘片通过绝缘胶固接在外壳的开口上将外壳密封,所述的外壳内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保险丝,所述的第二温度保险丝紧靠压敏电阻,第二温度保险丝接入在外界指示电路中,所述的第二温度保险丝比第一温度保险丝融断温度低,所述的外壳上开有小孔,用于泄放内部压力,所述的外壳内部填充有填充料。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实用、使用效果好等优点。

    一种有电情况下可更换式避雷器

    公开(公告)号:CN107833708A

    公开(公告)日:2018-03-23

    申请号:CN201710966293.2

    申请日:2017-10-17

    Inventor: 武春苗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C7/12 H01C1/01 H01C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电情况下可更换式避雷器,主要设有避雷器和绝缘安装支柱,避雷器与绝缘安装支柱上端通过动触头电连接,避雷器与绝缘安装支柱下端通过静触头电连接,静触头一端连接在避雷器上,另一端为折线状连接端,绝缘安装支柱下端设有螺孔,静触头的折线状连接端通过螺栓与绝缘安装支柱下端的螺孔旋接,折线状连接端前端还设有接地板;避雷器下端还设有脱离器。因本发明安装在跌落式熔断器的跌落式机构上,实现在不断电情况下,可以借助绝缘拉环方便地对避雷器进行检测、维修与更换,保证了线路的畅通而且大减少了电力维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时间。

    一种防掉落式电位器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731432A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711120956.5

    申请日:2017-11-14

    Inventor: 张永生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C1/02 H01C1/01 H01C1/16 H01C1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掉落式电位器,属于电气控制技术领域,包括中空壳体和安装件,所述中空壳体上开设有所述U形安装件的安装槽,安装槽槽壁上设置有弹性橡胶,所述中空壳体上开设有电路槽,电路槽内设置有电源、感应器、处理器、报警器和跳闸器,所述U形安装件内设置有第一磁铁;本发明具有U形安装件不需要工作时或出厂运输中可以将其安装于安装槽而避免U形安装件和中空壳体搭配错误的情况以及便于U形安装件的收拾的优点。

    一种新型熔断电阻器防护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068308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425652.3

    申请日:2017-06-08

    Inventor: 杨旭登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C1/032 H01C1/148 H01C1/16 H01C3/00 H01H85/02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熔断电阻器防护装置,包括引出线和保护层,所述引出线设置在保护层的两端中心位置,所述保护层的外圈面层套接有两个电阻器外层护壳,且两个电阻器外层护壳通过端口的插接连接为一体,所述引出线连接帽盖,且帽盖位于保护层的内侧,所述帽盖对称设置在金属导电层的两端,所述金属导电层的内部中心位置包裹有基本骨架。该新型熔断电阻器防护装置,具有良好的电气稳定性,而且熔断效果良好;器结构简单易做,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良好的温度系数和较高的阻值精度,性能优良,外壳坚固,整体的防护优良,不容易发生破皮,内部材料不容易发生泄露,为电子市场增加了新的品种,拓宽了电子市场销路。

    具有改进的相位精度的电阻分压器

    公开(公告)号:CN103443635B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280010267.8

    申请日:2012-02-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15/04 H01C1/16 H01C10/16 H01C13/02

    Abstract: 电阻分压器包括串联电连接的至少第一和第二电阻器。这些电阻器中的每个由电阻膜材料制成并且采用迹线的形式施加在绝缘衬底上。分压器的电压比具有一百和一百万之间的值,第二电阻器的迹线的两个端分别与第一(B)和第二C)接触端子至少部分重叠,并且所述第一电阻器的迹线的两个端分别与第一(B)和第三(A)接触端子至少部分重叠。为了使第一接触端子(B)与第三接触端子(A)之间的寄生电容减小,第二接触端子(C)与至少屏蔽部分(5,7;16;11,14)一起放置于第一(B)和第三(A)接触端子之间。

    一种补偿硬件误差影响的高精度无源电阻发生器

    公开(公告)号:CN105741992A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610296324.3

    申请日:2016-05-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C10/04 H01C1/16 H01C13/00

    Abstract: 一种补偿硬件误差影响的高精度无源电阻发生器,包括主控单元、连接主控单元的电阻网络和电阻测量单元,所述电阻网络包括M个串联电阻、与各电阻对应并联的M个常闭继电器和控制相应继电器开闭的M个继电器驱动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连接主控单元,主控单元接收电阻测量单元测量的电阻网络中各电阻的阻值,并依据预置电阻值R通过硬件误差补偿方法确定最优电阻组合方式N,通过继电器驱动电路控制相应继电器开闭,将对应并联的电阻置于开路或短路状态,输出补偿硬件误差影响的无源电阻。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无源电阻发生器输出精度完全依赖于电阻精度且输出精度低的问题,能够满足实际使用中对无源电阻器的精度要求。

    四端子电阻器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943289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10126199.2

    申请日:2009-08-11

    Inventor: M·贝尔曼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C1/16 H01C1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四端子电阻器。热稳定的四端子电阻器的特征在于在制造过程期间具有调整阻抗和阻抗的温度系数(TCR)两者的能力。四端子电阻器包括形成闭环的3或4个基本电阻器R1-R3。电阻器R1是主要低欧姆值电阻器。电阻器R1的端子用作四端子电阻器的“强迫”端子。电阻器R2和R3形成分压器,所述分压器旨在使得所述四端子电阻器的TCR最小化并且并联连接到电阻器R1。电阻器R3的端子用作四端子电阻器的“感测”端子。电阻器R2可以被分为两个电阻器:串联连接到电阻器R3的R2a和R2b,以简化四端子电阻器的实施方式。基本电阻器R1和R2必须具有相同符号的TCR。通过调整基本电阻器的阻抗来实现四端子电阻器的目标阻抗和TCR最小化。

    一种基于绝缘体-金属相变电阻的谐振型限流器

    公开(公告)号:CN103117538A

    公开(公告)日:2013-05-22

    申请号:CN201310047607.0

    申请日:2013-02-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H9/02 H01C1/16 H01C7/04

    Abstract: 一种基于绝缘体-金属相变电阻的谐振型限流器,由绝缘体-金属相变材料制作的电阻(Rpc)与电容器(C)并联,再与电抗器(L)串联;正常工作时,相变电阻(Rpc)呈大电阻状态,通过电流较小,温升较低,电流主要从电抗器(L)和电容器(C)串联组成的电路中流过,电抗器(L)和电容器(C)组成串联谐振电路,呈低阻抗状态,对电网系统影响很小。在电网系统发生故障短路时,相变电阻(Rpc)中流过的电流增加,温度迅速升高,绝缘体-金属相变材料发生相变,呈小电阻状态。短路电流从电容器(C)支路转移到相变电阻(Rpc)支路,电网系统的阻抗增加,短路电流下降。所述的绝缘体-金属相变材料为VO2、V2O3等负温度系数绝缘体-金属相变材料。

    低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阵列

    公开(公告)号:CN101047363A

    公开(公告)日:2007-10-03

    申请号:CN200710091327.4

    申请日:2007-03-29

    Abstract: 低通滤波器,具备电容器、第1可变电阻和第2可变电阻、电阻元件、和第1~第3外部电极。电容器包括,具有互相相对的第1面和第2面的电介体、和第1~第3内部电极。第1可变电阻、第2可变电阻和电阻元件,配置于电介体的第1面。第1~第3外部电极,配置于电介体的第2面。第1内部电极,物理连接且电连接于第3外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物理连接且电连接于第2外部电极。第3内部电极,物理连接且电连接于第1外部电极。第1可变电阻,并联连接于由第1内部电极和第3内部电极构成的电容器。第2可变电阻,并联连接于由第1内部电极和第2内部电极构成的电容器。电阻元件,分别电连接于第2内部电极和第3内部电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