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637816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811608971.9
申请日:2018-12-27
Applicant: 东北师范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20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u2S‑SiW12/MoS2复合对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量子点太阳能敏化电池,属于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Cu2S‑SiW12/MoS2复合对电极,包括导电基底和依次附着在导电基底上的Cu2S层和SiW12/MoS2复合层。本发明提供的Cu2S‑SiW12/MoS2复合对电极在多硫电解质中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且能够有效的降低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电荷迁移阻抗。
-
公开(公告)号:CN109036857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1082405.9
申请日:2018-09-17
Applicant: 张军
Inventor: 张军
IPC: H01G9/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20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碳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利用原位反应,微波间断式加热反应,保证得到纯净的中间产物且充分反应混合,反应时间仅需19‑45分钟,反应迅速、充分、有效,能够制备得到高效的碳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对电极基于碳层具有优异的导电性且能够在材料表面形成保护,银具备优异的电子传输性,以及杂多酸的阴离子能够提供电子储存区域,三者协同作用可以使得对电极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可以到达9.5%。
-
公开(公告)号:CN105580097B
公开(公告)日:2018-10-16
申请号:CN201580001971.0
申请日:2015-01-30
Applicant: 泰国研究基金会(TRF)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2022 , Y02E10/542 , Y02P70/521
Abstract: 一种用于电解质的碳基催化剂层,所述电解质为以三碘化物/碘化物氧化还原电对为基础的电解质,所述碳基催化剂层包括无定形碳、氧、硅、锡和氟。所述催化剂层可以涂布在透明导电氧化物(TCO)玻璃衬底上用作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对电极。通过将涂布的碳催化剂层在约250‑650℃(例如,300‑600℃)的温度范围进行退火以形成一个合适的sp3轨道百分数,所述碳催化剂层可以具有低的电阻率、高的电催化活性和优异的光电转换效率,其测得的光电转换效率为含有以传统铂催化剂为基础的对电极的DSSC的98.32%。
-
公开(公告)号:CN108206093A
公开(公告)日:2018-06-26
申请号:CN201611188381.6
申请日:2016-12-20
Applicant: 青岛祥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42 , H01G9/2022 , C25D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度有序铂/硅纳米线对电极的制备方法,属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是采用高度有序硅纳米线衬底并通过无电镀技术把铂纳米颗粒均匀的沉镀在硅纳米线的侧壁上,一方面该工艺与传统集成电路工艺兼容,便于制备可集成微型DSSC电池,另一方面该高度有序铂‑硅纳米线对电极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其有序纳米线状结构为电极中电子输运提供一维通路,极大提高电解质中I 3‑离子的催化还原效率,基于此对电极组成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明显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07895650A
公开(公告)日:2018-04-10
申请号:CN201711206498.7
申请日:2017-11-27
Applicant: 王瑞明
Inventor: 王瑞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2022
Abstract: 一种汽车电池使用的含铂电极的制备方法:步骤1:通过离子溅射法在FTO导电玻璃基板(FTO导电玻璃为掺杂氟的SnO2透明导电玻璃(SnO2:F),简称为FTO)上涂覆一层的金属金薄膜,所使用的仪器为HitachiE-1010离子溅射仪,设置的参数为压力12Pa,电流14mA,时间25s,喷一层金薄膜的目的是将金作为种子使后续的铂沉积能够从FTO的表面开始生长。
-
公开(公告)号:CN107785173A
公开(公告)日:2018-03-09
申请号:CN201610769647.X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东北师范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20 , H01G9/042 , H01G9/2022 , H01G200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弱光条件下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对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对电极由导电基底和Mo2S/RGO薄膜组成。制备步骤如下:将钼酸钠、硫脲和氧化石墨溶于蒸馏水,然后将混合溶液转移到水热釜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产物经离心分离、洗涤、干燥,得到MoS2/RGO。将上述制得的MoS2/RGO沉积在导电基底上制成对电极。本发明提供的MoS2/RGO对电极材料制备方法简单,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及催化性能,且便于电池的封装。采用MoS2/RGO对电极组装的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在弱光条件下具有很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在25mW/cm2的光强下可达6.23%,适用于阴天、雾霾天及低日照地区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680814A
公开(公告)日:2018-02-09
申请号:CN201710777065.0
申请日:2017-09-01
Applicant: 淮阴工学院
IPC: H01G9/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20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钴/镍/钴镍基硒化物光子晶体对电极,S1:将单分散聚苯乙烯小球通过恒温垂直沉积法自组装到导电玻璃上形成胶体晶体;S2:通过电化学沉积方法将钴/镍/钴镍沉积填充到所述胶体晶体内部得复合胶体晶体;S3:去除所述复合胶体晶体中的聚苯乙烯小球,得钴/镍/钴镍光子晶体;S4:使用溶剂热法在所述钴/镍/钴镍光子晶体内引入硒源,得钴/镍/钴镍基硒化物光子晶体。本发明中的钴/镍/钴镍光子晶体与导电玻璃的结合能力较好,对电极中催化活性位点数目较多,电解质扩散速度较快,其功函数与电解质电位匹配较好,以其作对电极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07424845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710599827.2
申请日:2017-07-21
Applicant: 张娟
Inventor: 张娟
IPC: H01G9/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42 , H01G9/20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对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苯胺/聚丙烯腈复合纳米纤维,经碳化处理后得到氮掺杂碳纳米纤维,具有长径比大的、成本低等优点,通过降低纳米碳纤维直径提高纳米碳纤维的比表面积,另外通过引入氮原子可以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稳定性,用作复合材料的基底,可以为四硫化三钴催化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降低电子转移电阻,进而提高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7393722A
公开(公告)日:2017-11-24
申请号:CN201710626843.6
申请日:2017-07-28
Applicant: 浙江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42 , H01G9/2022 , H01G9/042 , H01G9/2059 , H01G200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石墨烯-氧化锌纳米管阵列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先制备氧化锌纳米管阵列,再用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氧化锌纳米管阵列表面的羟基反应,形成复合物,再将羧基化的氧化石墨烯引入,使得石墨烯上的羧基与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上的氨基反应。使石墨烯与ZnO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这种结合方式比单纯的物理作用要更牢固,化学键的存在大大提高了电子的迁移率也为下一步采用PDMS剥离纳米管更加容易进行,同时均匀致密地包裹在支撑材料表面的石墨烯,能够充分发挥支撑材料的保护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化学稳定性,从而延长染料敏化电池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316748A
公开(公告)日:2017-11-03
申请号:CN201710341238.4
申请日:2017-07-17
Applicant: 宁波工程学院
IPC: H01G9/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2022 , H01G9/2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纯度ZnO/BiVO4异质核壳微米带在光电催化中的应用,属于光电催化技术领域。所述纳米带的主要组成元素为Zn、Bi、V、O,Zn、O元素在微米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为ZnO,Bi、V、O元素在微米带中的表现形式为BiVO4,ZnO/BiVO4异质核壳微米带的结构为BiVO4纳米颗粒核与ZnO微米带壳。高纯度ZnO/BiVO4异质核壳微米带具有较高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可有效地应用在光电催化。本发明使用二乙基锌与水强烈发生反应,生成ZnO,通过改变原子层沉积系统内的循环次数有效调控ZnO/BiVO4异质核壳微米带的结构与组分,使其具有核壳结构,且制备工艺简单可控,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