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9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05080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379853.1

    申请日:2012-09-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适用于对例如构成汽车空调的制冷循环的蒸发器进行制造。该方法包括:在层叠了的多个连结壁(52、53、54)中的两个连结壁(52、54)上形成长孔(71、72);和在另一个连结壁(53)的面对长孔(71、72)的爪形成部(77)上形成一对凹口(76)。将爪形成部(77)中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向另一端侧施压,而使爪形成部(77)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截断,并且在凹口(76)的部分上折曲,而制成向着前端且向连结壁(53)侧倾斜的两个爪形成片(74A),而且,在两爪形成片(74A)的前端形成向外侧折曲的折曲片(75A)。然后,将爪形成片(74A)在凹口(76)的部分上向层叠方向的另一端侧折曲,而形成与长孔(71、72)的两端部的内面紧密接触的爪(74),并将爪(74)的前端部向外例折曲而形成折回部(75),并使折回部(75)卡合在连结壁(52)的外面,而将所有连结壁(52、53、54)临时固定。

    汽车供暖用辅助热源装置
    9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8714897U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821305143.3

    申请日:2018-08-14

    Inventor: 平山贵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不花费运转成本、另外不会担心破损且不需要增加风扇能力的汽车供暖用辅助热源装置。辅助热源装置(5)具有:容器(1),其具有通风间隙,配置在加热器芯(3)的下风侧;散热片(15),其配置在容器(11)的通风间隙中;过冷却状态的潜热型蓄热材料(14),其被内封于容器(11);和冲击发生器(16),其对潜热型蓄热材料(14)施加冲击。

    蒸发器
    9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683282U

    公开(公告)日:2017-11-28

    申请号:CN201720269252.3

    申请日:2017-03-2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发器,其使被分流的制冷剂以相对于各管道变得均匀的方式流通,同时谋求降低流通阻力从而提高热交换性能。蒸发器(10)在供制冷剂循环的第2集液箱(14)的内部,在划分出的第1空间部(30)中以与第2集液箱(14)的宽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式设有多个第1分流板(38a、38b),且在第1分流板的大致中央开口有孔部(40a)。而且,第1分流板(38a、38b)与在第2集液箱(14)内设有多个且从底部(14a)突出的肋(24)的下游侧相邻地配置。由此,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肋(24)向着第1分流板(38a、38b)的孔部(40a)引导而向下游侧流通,并且剩余的制冷剂被所述第1分流板(38a、38b)阻挡而向管道(16)侧引导。

    热交换器
    9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784011U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20443442.8

    申请日:2016-05-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既能以简单的结构维持储液箱的强度、又能提高冷凝水的排水性的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器(10)中,在连接第1及第2集液部(12、14)的管(16)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分别具有插入部(38a、38b),插入部(38a、38b)在宽度方向上被压扁而形成为窄幅状,插入部(38a、38b)被向第1及第2集液部(12、14)的底壁部插入而连接。另外,该插入部(38a、38b)以避开将第1及第2集液部(12、14)的内部分割为两部分的第1及第2分隔板(24、30)的方式设置,并且形成为不堵塞贯穿管(16)内部的流路(36)。通过形成为这种结构,能够将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并列配置的一对管管(16)之间通过的冷凝水的排水性。(16)之间的间隙D设定得小,从而能够提高从该

    蒸发器
    9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619623U

    公开(公告)日:2016-10-05

    申请号:CN201520920103.X

    申请日:2015-11-18

    Inventor: 渡边纯孝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发器,其能够谋求薄型化同时容易且确实地进行导入部以及导出部的连接。在构成蒸发器的第1集液箱以及第2集液箱上,经由将其一端部封闭的大致相同形状的第1帽以及第2帽而连接有管状的导入管以及导出管。此外,在第1集液箱的内部具有:沿厚度方向一分为二的第1分离板;和将制冷剂从导入管向所划分的上游侧空间的流动截断的第1分隔壁,从上述导入管向第1集液箱内供给的制冷剂不向上游侧空间流动而向下游侧空间流动。另一方面,在第2集液箱的内部具有:沿厚度方向一分为二的第2分离板;和将制冷剂从所划分的下游侧空间向导出管侧的流动截断的第3分隔壁,向上述第2集液箱循环后的制冷剂从上游侧空间向外部导出。

    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
    9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704454U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320830858.1

    申请日:2013-12-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汽车空调中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该车辆在停车时使作为压缩机驱动源的发动机暂时停止,配置在该蒸发器的全部间隙的一部分的多个间隙中的蓄冷材料容器(15)具有与制冷剂流通管(12)接合的容器主体部(18)、和与容器主体部(18)的下风侧缘部相连地设置的外侧伸出部(19)。外侧伸出部(19)从容器主体部(18)的上端在固定长度范围内设置,其长度与容器主体部(18)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比较短。在外侧伸出部(19)上设有相对于容器主体部(18)而向左右两个方向鼓出、且使左右方向的尺寸与容器主体部(18)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相比较大的膨胀部(26)。膨胀部(26)的左右两侧壁(26a)是平坦的。膨胀部(26)与散热片相比位于通风方向外侧。

    冷凝器
    9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403463U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申请号:CN201120478039.6

    申请日:2011-11-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凝器,能够使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封入量在较早阶段为合适封入量且能够防止干燥剂收纳部件的晃动。冷凝器的第一集液箱(3)由上端封闭且下端开口的筒状主体(8)、和装卸自如地安装在筒状主体的下端部并将筒状主体的下端开口封闭的下封闭部件(9)构成。在第一集液箱内的内侧部分设置分流控制部件(21),在外侧部分配置干燥剂收纳部件(22)。干燥剂收纳部件的下端部比分流控制部件的下端位于下方。在干燥剂收纳部件的比分流控制部件位于下方的部分处设置有使前端部从下侧与分流控制部件(21)的下端部接触的上侧晃动防止片(47)、和使前端部从上侧与下封闭部件(9)接触的下侧晃动防止片(48)。

    蒸发器
    10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393105U

    公开(公告)日:2012-08-22

    申请号:CN201120429929.8

    申请日:2011-10-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39/02 F28D1/05391 F28F9/02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适于构成汽车空调的冷冻循环的蒸发器。在蒸发器(1)的风下游侧上集液部(5)中设置有与风下游侧管列(11)的第一~第三管组(11A、11B、11C)的热交换管(9)的上端部连通的第一~第三分隔区(15、16、17)。制冷剂在热交换管内从下向上流动的上升流管组即第二管组(11B)、和制冷剂在热交换管内从上向下流动的下降流管组即第三管组(11C)构成管组群。在第二分隔区(16)内的第三分隔区(17)侧部分设有将第二分隔区内上下分隔以阻碍制冷剂向上流动的阻隔板(39)。在比阻隔板靠下的部分设有阻止制冷剂从第二分隔区向第三分隔区流动的流动阻止部件(41),在比阻隔板靠上方的部分使两分隔区(16、17)连通。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