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03055477U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320062494.7
申请日:2013-02-0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2 , G21C13/0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集流式双流程超临界水冷堆,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出口热套管(204)及设置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的堆内构件,反应堆压力容器与堆内构件之间构成有环腔及接通环腔的下腔室,堆内构件内设有上腔体、出口蒸汽腔、集流腔及接通上腔体的混合腔体,上腔体与环腔接通,集流腔与下腔室接通,出口热套管(204)与出口蒸汽腔接通,反应堆压力容器设有接通环腔的进口接管(107)及接通出口热套管(204)的出口接口管(103),混合腔体和出口蒸汽腔均通过燃料组件与集流腔接通。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并通过设计为双流程堆芯结构,避免了过多的流程导致堆芯安全系数降低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217084048U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20648568.4
申请日:2022-03-2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1L19/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核安全级电容式压力变送器的隔离膜片间隙控制装置,包括左吸块、右吸块和真空组件,左吸块的右连接面与电容式压力变送器的左隔离膜片之间设置有左空腔,所述左吸块内设置有与所述左空腔连通的左气孔,右吸块的左连接面与电容式压力变送器的右隔离膜片之间设置有右空腔,所述右吸块内设置有与所述右空腔连通的右气孔,真空组件的气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左气孔和所述右气孔连通,且改变所述左空腔和所述右空腔的真空度;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生产的电容式压力变送器置于左吸块和右吸块之间,并通过真空组件改变左空腔和右空腔的真空度,从而对左隔离膜片和右隔离膜片进行拉间隙的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203966573U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420318070.7
申请日:2014-06-13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应堆及带放射性的辅助厂房置于地下的大型核电站,包括核岛和常规岛,所述核岛利用核裂变能产生蒸汽,所述常规岛利用核岛所产生的蒸汽发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岛设置在坚硬岩体人工开挖的地下洞室群中,所述常规岛设置在地面。洞室群上部设置有非能动水池,洞室群外侧还设置有核素迁移防护系统。符合第三代核电技术的非能动理念,有效的防止了事故下核辐射的扩散,且抗震性好,避免海啸台风对涉核建筑物的毁坏,安全性良好,还能抵挡恐怖袭击。
-
公开(公告)号:CN204496936U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520223004.6
申请日:2015-04-1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017 , G21C17/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力锤器,包括底座、套筒、箱体、撞杆,在底座内的撞杆末端安装有锤头,在箱体内的撞杆上设置有一个撞杆轴,在撞杆轴上安装有撞杆轴承,在所述箱体内设置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输出端带动凸轮,凸轮与撞杆轴承配合带动撞杆在其轴线运动,在套筒内的撞杆上设置有一个固定的弹簧座,套筒内设置有一个固定的凸台,在撞杆上套装有位于弹簧座与凸台之间的弹簧,撞杆在弹簧与凸轮的配合作用下在其轴线上做往返运动。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远程的操作控制,不需要人工敲打产生撞击信号,实现满负荷运载条件下的松脱件模拟信号的获得,不影响正常的生产,解决了满功率运行期间不能检测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3966583U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420316584.9
申请日:2014-06-13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山地全埋型地下核电站,包括核岛和常规岛,核岛涉核建筑物置于山体核岛洞室群内,常规岛置于山体常规岛洞室群内。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山体陡峻、边坡外侧和上部没有较大地面平台的地形环境,为地下核电站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总体布置,工程具有经济可行性。主要工艺系统较地面核电站无需重大调整,降低了地下核电站技术研发难度;通过将核岛厂房、常规岛厂房布置于不同的地下洞室内,可确保现有的地下工程技术满足核电站涉核建筑物布置于地下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203070781U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320062657.1
申请日:2013-02-0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7/1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十字形控制棒组件,包括控制棒本体,控制棒本体由横截面呈正交垂直连接的四个翼板构成,在控制棒本体的轴线顶部设置有缺口,在控制棒本体顶部安装有中心筒,在中心筒内安装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位于缺口内。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从堆芯顶部自上而下插入堆芯,可以实现堆芯反应性的控制;通过将翼板底部设置为圆弧结构,即翼板的底面与侧面之间通过平滑的过渡面连接,将其棱边用圆滑的弧面代替,可以有效地减少插入燃料棒时其受到的阻力,达到便于安装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203055479U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320062524.4
申请日:2013-02-0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反应堆螺纹连杆式换料水位控制结构,包括设置在出口接管内的隔热内衬套管、传动连杆、连杆端盖、驱动螺纹,以及安装在出口接管远离堆芯吊篮一端的接管端盖,隔热内衬套管远离堆芯吊篮的一端与固定连接在其上的连杆端盖一共同形成缸套,传动连杆的一端通过连杆端盖一的开口伸入缸套并可以卡在缸套内,另一端安装在固定连接的连杆端盖二及驱动螺纹之间,驱动螺纹与出口接管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形成螺纹副。传动连杆伸入缸套内的一端与缸套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换料中吊篮取放同时保持换料水位不变,使换料得以安全进行,并在反应堆正常运行提供良好密封,且结构简单、经济。
-
公开(公告)号:CN206134267U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621212945.0
申请日:2016-11-1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熔盐堆堆芯,包括石墨反射层和活性区,石墨反射层设置在活性区的外围,石墨反射层的层内设置有代替固体控制棒的吸收体,所述吸收体为合金材料且在熔盐堆运行状态下为液态,停堆状态及常温状态下均为固态。还公开了一种熔盐堆停堆系统,包括如前所述的熔盐堆堆芯、压差调节系统、存贮罐,所述存贮罐用于存储因压差变化从金属输送装置中溢出的吸收体,熔盐堆堆芯的金属输送装置、压差调节系统、存贮罐三者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可以避免高放射性、高温运行环境下,固体控制棒因机械传动带来的诸多技术问题,能够显著提高工程可实现性及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204130191U
公开(公告)日:2015-01-28
申请号:CN201420628880.2
申请日:2014-10-2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7/1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反应堆控制棒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十字形控制棒组件,包括连接柄组件和多个控制棒(3);所述连接柄组件包括中心筒(1)和4个翼板(2),4个翼板(2)垂直于中心筒(1)的径向平面连接在中心筒(1)下端外壁,且相邻两个翼板(2)相互垂直;每个翼板(2)下方安装有一排竖直布置的控制棒(3),控制棒(3)的上端固定在翼板(2)上;所有控制棒(3)呈十字形排列在翼板(2)下,所述中心筒(1)内还安装有缓冲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十字形控制棒组件从堆芯顶部自上而下插入堆芯时,不仅可以实现堆芯反应性的控制,还可以实现控制棒的落棒缓冲,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控制方便、稳定性好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203966581U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420315869.0
申请日:2014-06-13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坡式平埋型地下核电站,包括核岛和常规岛,核岛涉核建筑物置于山体核岛洞室群内,常规岛置于山体外侧地面平台上,核岛洞室群相对常规岛平埋于山体边坡内。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山体边坡外侧有较大地面平台的地形环境、或者山体边坡外侧人工开挖容易形成较大平台的地形环境,为地下核电站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总体布置,工程经济性较好,边坡外侧平台有利于施工布置;主要工艺系统较地面核电站无需重大调整,降低了地下核电站技术研发难度;通过将核岛厂房布置于不同的地下洞室内,可确保现有的地下工程技术满足核电站涉核建筑物布置于地下的要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