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674882A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10800944.7
申请日:2021-07-1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反应堆安全系统设计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铅铋堆沉浸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方法,该一种铅铋堆沉浸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包括:反应堆容器、堆芯、蒸汽发生器、热池、冷池、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和空气冷却器;堆芯、蒸汽发生器、热池、冷池和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均位于反应堆容器内,空气冷却器位于反应堆容器的上方,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的一次侧进出口与热池连接,独立余热排出热交换器的二次侧进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空气冷却器连接。本发明实现铅铋堆在事故工况下的一回路自然循环、中间回路自然循环,通过空气冷却带走堆芯余热,可靠性高,余热排出能力强,并将反应堆带至安全稳定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7066756B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1710301499.3
申请日:2017-05-02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模型树的截面拟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截面表达式的建立:截面表达式按截面状态参数组合展开为一个主项加多个分项;2)、截面拟合:主项和各分项分别采用模型树方法进行拟合和剪枝;其中,所述模型树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只选取燃耗作为可划分变量,拟合多项式包含状态参数的耦合二次项。本发明在建立截面表达式的时候考虑到了截面和状态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模型树方法进行拟合和剪枝不仅能够确保拟合精度,减小存储量,而且还能增加泛化能力,本发明述模型树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只选取燃耗作为可划分变量,拟合多项式包含状态参数的耦合项,进而所需的训练数据集不会额外增加组件程序的计算量。
-
公开(公告)号:CN111667933A
公开(公告)日:2020-09-15
申请号:CN202010564683.9
申请日:2020-06-1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9/19 , G21C19/20 , G21C17/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球床先进高温堆堆芯装载方法,所述装载方法采用一次装料、整体卸载的方式,堆芯活性区采取燃料球和石墨球配合装载的方式,堆芯活性区高度大于核设计程序理论计算的活性区高度,具体装载过程如下:通过实时测量堆芯剩余反应性,确定最终满足堆芯功率和寿期要求的燃料球的装量,将燃料球装载至燃料球实际装量位置,然后继续装入石墨球,直至填满整个堆芯活性区。本发明实现了燃料球装量根据实际要求的可调节性,并避免了排空熔盐时堆芯活性区几何形状发生重大改变,达到精确实现堆芯设计目标的目的,从根本上规避了核设计程序计算不确定性带来的堆芯设计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0853773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1149861.5
申请日:2019-11-2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轴向倒换料金属冷却反应堆及管理方法,所述反应堆的堆芯结构为整体式蜂窝状正六边形组件通道,所述通道包括燃料组件通道、控制棒组件通道,所述控制棒组件通道与燃料组件通道交错布置。所述燃料组件通道在轴向上设置有3盒标准燃料组件,最底层为经过若干燃耗循环的旧燃料组件,最顶层为装入堆芯的新燃料组件。旧燃料组件从各燃料组件通道卸出后,通道内轴向剩余燃料组件依次下移,新燃料组件从各通道顶部装入。本发明有效展平了堆芯轴向及径向功率分布,使燃料组件的燃耗更加均匀,大幅度延长了燃料组件使用寿命,增加了燃料组件的使用寿命以及堆芯的平均卸料燃耗深度。
-
公开(公告)号:CN108364696B
公开(公告)日:2019-09-03
申请号:CN201810149462.8
申请日:2018-02-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十万千瓦级反应堆堆芯反应性控制方法,堆芯包含57个燃料组件,活性段高度215cm,采用纯棒控调节。通过在超过85%组件总数的组件内布置控制棒,配合使用一体式可燃毒物,在满足24个月换料周期所要求的能量输出的要求下,有效实现了堆芯反应性控制,在所有循环任一燃耗时刻,堆芯始终满足卡棒准则。本发明不使用可溶硼,仅依靠控制棒和一体式可燃毒物,实现了长寿期、纯棒控、多批次装卸料小堆的反应性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8364695A
公开(公告)日:2018-08-03
申请号:CN201810149440.1
申请日:2018-02-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十万千瓦级反应堆堆芯燃料管理方法,堆芯包含57个燃料组件,活性段高度215cm,采用纯棒控调节。通过混合富集度装料、堆芯径向轴向分区布置、配合使用不同数量和质量百分比可燃毒物以及采用优化的控制棒分组及提升顺序,实现了约1/3堆芯换料的燃料管理,堆芯换料周期约24个月;批卸料燃耗约43000MWd/tU,最大组件卸料燃耗不超过52000MWd/tU;方案满足卡棒准则,堆芯功率分布满足相关安全分析要求。本发明改变了小堆常用的一批次装卸料策略,在长寿期、纯棒控小堆中实现了多批次装卸料燃料管理策略,提高了燃料利用率,增强了多用途小堆的竞争力。
-
公开(公告)号:CN108320820A
公开(公告)日:2018-07-24
申请号:CN201810149463.2
申请日:2018-02-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十万千瓦级反应堆堆芯核设计方法,包含57个燃料组件,活性段高度215cm,换料周期约24个月。采用一体式可燃毒物,通过多种可燃毒物质量百分比、多种可燃毒物棒数量的合理分区使用,通过多种轴向分区形式的配合使用,结合多种燃料富集度混合装载策略,布置大量控制棒并采用优化的分组和提棒顺序,实现反应性控制和功率展平,使得堆芯满足相关安全分析的要求。采用1/3堆芯倒料策略,提高了燃料组件平均卸料燃耗。本发明进一步增加了小堆应用的灵活性,同时提高了小堆的燃料经济性,该堆芯设计更加符合小堆的多用途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04064228B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410207694.6
申请日:2014-05-1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行波堆启堆区,包括可转换核素、易裂变核素和模拟核素;沿启堆区前端部指向新燃料区的方向,可转换核素的浓度逐渐增大,在启堆区后端可转换核素的浓度与新燃料区中可转换核素的浓度相同;沿启堆区前端部指向燃烧区的方向,启堆区内易裂变核素的浓度分布曲线的形状与燃烧区内增殖波和焚烧波依次通过燃烧区某一点时,该点产生的易裂变核素的浓度变化曲线的形状对应;沿启堆区前端部指向新燃料区的方向,模拟核素的浓度逐渐下降。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启堆区,它满足行波堆工程启动运行的需求,避免了反应性波动的产生,提高了反应堆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控性。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启堆区制造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4021826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10207669.8
申请日:2014-05-1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2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轴向行波堆启堆区的设计方法,包括(a)启堆区长度的设置;(b)启堆区轴向分段设置;(c)启堆区轴向各段核子密度的设置。根据本发明的轴向行波堆启堆区的设计方法设计出的启堆区,轴向行波堆稳定运行后,主燃烧区轴向各段燃料成分相当复杂,包括可裂变核素、易裂变核素、裂变产物等,尤其是裂变产物由于其种类、含量的不同对堆芯反应性、功率分布影响巨大,采用这四种燃料,即可以模拟出燃烧情况,又可以通过调整其各个组分的含量来达到调节整体功率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3674878B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110801801.8
申请日:2021-07-1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反应堆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铅基快堆氧化铅反射层组件及铅铋快谱堆堆芯布置,包括:组件盒和设置在组件盒内部的若干个包壳、氧化铅和冷却剂;所述包壳全部沿组件盒轴向方向放置,且在组件盒的截面方向均匀布置,其中一个包壳的截面圆心与组件盒的截面圆心重合,即该包壳与组件盒同心同轴布置,其余包壳均匀分布在组件盒内,且所有相邻包壳的截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全部相等。本发明设计的反射层组件布置在堆芯燃料区域外后,大量溢出堆芯的中子将被反射回堆芯,可以大幅降低中子泄漏,提高堆芯的中子利用率,从而延长铅基快堆的运行周期,提高铅基快堆的经济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