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电容器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239534B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0980148260.0

    申请日:2009-11-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5/06 H01G5/013 H01G5/013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标是在没有使用波纹管的情况下维持真空室中的真空,允许电容易于调节,并且缓解使用寿命的降低。固定电极(4)通过在真空室(1b)内沿真空室(1b)的轴向上以一定间隔分层布置多个平板状电极元件(5)而形成。可动电极(7)是通过在可动电极轴(9)上在真空室(1b)内以一定距离分层布置多个平板状电极元件(8)而形成的电极,从而由于可动电极轴(9)的旋转,每个电极元件(8)没有接触地交替地进入、重叠或者离开固定电极(4)的电极元件(5)之间的空间。磁通量接收单元(12)在真空室(1b)内在密封元件(3)一侧固定至可动电极轴(9),并且具有磁通量产生单元(13)的电容控制单元(14)在密封元件(3)的外部被可旋转地支撑。旋转电容控制单元(14),通过磁吸引力旋转磁通量接收单元(12),可动电极(7)和固定电极(4)之间的重叠面积改变,改变了电容。

    反向力机构
    2.
    发明公开
    反向力机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948274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380069191.4

    申请日:2023-09-07

    Abstract: 在插入状态下,将弹簧轴(12)固定在从自主轴(11)向可动轴(13)延长的延长线上的基点与滑块(15)平行地移动了以合计操作力成为零以外的固定值的方式设定的尺寸的位置。将动作连杆(22)和滑块(15)的动作角度设为25°~85°的范围。在与具有正的弹簧常数的设备组合的反向力机构中,能够简化结构而实现小型化,实现操作力的降低以适合于高速操作,将合计操作力设为零以外的值以适合于高精度控制。

    真空电容器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39534A

    公开(公告)日:2011-11-09

    申请号:CN200980148260.0

    申请日:2009-11-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5/06 H01G5/013 H01G5/013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标是在没有使用波纹管的情况下维持真空室中的真空,允许电容易于调节,并且缓解使用寿命的降低。固定电极(4)通过在真空室(1b)内沿真空室(1b)的轴向上以一定间隔分层布置多个平板状电极元件(5)而形成。可动电极(7)是通过在可动电极轴(9)上在真空室(1b)内以一定距离分层布置多个平板状电极元件(8)而形成的电极,从而由于可动电极轴(9)的旋转,每个电极元件(8)没有接触地交替地进入、重叠或者离开固定电极(4)的电极元件(5)之间的空间。磁通量接收单元(12)在真空室(1b)内在密封元件(3)一侧固定至可动电极轴(9),并且具有磁通量产生单元(13)的电容控制单元(14)在密封元件(3)的外部被可旋转地支撑。旋转电容控制单元(14),通过磁吸引力旋转磁通量接收单元(12),可动电极(7)和固定电极(4)之间的重叠面积改变,改变了电容。

    真空电容器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239533B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0980148255.X

    申请日:2009-11-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5/0136 H01G5/013 H01G5/0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标是在没有使用波纹管的情况下维持真空室中的真空,允许电容易于调节,并且缓解使用寿命的降低。固定电极(4)通过在真空室(1b)内沿真空室(1b)的轴向以一定间隔分层布置多个平板状电极元件(5)而形成。可动电极(7)是通过在可动电极轴(9)上在真空室(1b)内以一定距离分层布置多个平板状电极元件(8)而形成的电极,从而由于可动电极轴(9)的旋转,每个电极元件(8)没有接触地交替地进入、重叠或者离开固定电极(4)的电极元件(5)之间的间隔。磁通量接收单元(12)在真空室(1b)内在密封元件(3)一侧固定至可动电极轴(9),并且具有磁通量产生单元(13)的电容控制单元(14)在密封元件(3)的外部被可旋转地支撑。旋转电容控制单元(14),通过磁吸引力旋转磁通量接收单元(12),通过改变可动电极(7)和固定电极(4)之间的重叠面积,从而改变电容。

    真空电容器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844827A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1180019789.X

    申请日:2011-03-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5/06 H01G5/013

    Abstract: 本发明能在维持真空电容器的真空室中的真空状态的同时容易地调节真空电容器的电容。通过在真空室(1b)的轴向上以一定间距分层布置多个平板状电极元件(5)而形成固定电极(4)。通过在真空室(1b)的轴向上以一定间距分层布置多个平板状电极元件(8)并且将电极元件(8)固定到可动电极轴(9)而形成可动电极(7)。通过可动电极轴(9)的旋转,每个电极元件(8)以与固定电极(4)的电极元件(5)非接触的方式插入固定电极(4)的电极元件(5)之间的间隙以及从其抽出。磁通量接收部(106b)固定至设置于可动电极轴(9)处的盘元件(106a)的密封元件(102)侧。设置于电容控制单元(14)处的磁通量产生单元(104)相对于磁通量接收部(106b)沿平行于可动电极轴(9)的方向布置。通过使电容控制单元(14)旋转,从而在磁通量产生单元(104)的磁吸引力作用下也使磁通量接收部(106b)旋转,可动电极(7)相对于固定电极(4)的重叠面积被改变,从而能够调节电容。

    真空电容器
    7.
    发明公开
    真空电容器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948586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380068459.2

    申请日:2023-08-29

    Abstract: 真空电容器设置有真空容器1a和真空膨胀容器52,该真空容器1a容纳可以确保电容的固定电极7和可动电极8,该真空膨胀容器52与该真空容器1a串联连通。真空容器1a具有支撑可动电极8的可动支撑部91、支撑可动支撑部91以便能够沿真空容器1a的轴向方向进行往复运动的可动导体6、支撑固定电极7的固定导体51以及介于可动支撑部91和可动导体6之间的主波纹管50。真空膨胀容器52设置有与可动支撑部91同轴地布置的可动部54以及介于可动部54和真空膨胀容器52的内端表面之间的调节波纹管53。可动支撑部91和可动部54通过与固定电极7和可动电极8同轴地布置的绝缘连接杆55进行连接。

    真空电容器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844827B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180019789.X

    申请日:2011-03-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5/06 H01G5/013

    Abstract: 本发明能在维持真空电容器的真空室中的真空状态的同时容易地调节真空电容器的电容。通过在真空室(1b)的轴向上以一定间距分层布置多个平板状电极元件(5)而形成固定电极(4)。通过在真空室(1b)的轴向上以一定间距分层布置多个平板状电极元件(8)并且将电极元件(8)固定到可动电极轴(9)而形成可动电极(7)。通过可动电极轴(9)的旋转,每个电极元件(8)以与固定电极(4)的电极元件(5)非接触的方式插入固定电极(4)的电极元件(5)之间的间隙以及从其抽出。磁通量接收部(106b)固定至设置于可动电极轴(9)处的盘元件(106a)的密封元件(102)侧。设置于电容控制单元(14)处的磁通量产生单元(104)相对于磁通量接收部(106b)沿平行于可动电极轴(9)的方向布置。通过使电容控制单元(14)旋转,从而在磁通量产生单元(104)的磁吸引力作用下也使磁通量接收部(106b)旋转,可动电极(7)相对于固定电极(4)的重叠面积被改变,从而能够调节电容。

    真空电容器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39533A

    公开(公告)日:2011-11-09

    申请号:CN200980148255.X

    申请日:2009-11-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5/0136 H01G5/013 H01G5/0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标是在没有使用波纹管的情况下维持真空室中的真空,允许电容易于调节,并且缓解使用寿命的降低。固定电极(4)通过在真空室(1b)内沿真空室(1b)的轴向以一定间隔分层布置多个平板状电极元件(5)而形成。可动电极(7)是通过在可动电极轴(9)上在真空室(1b)内以一定距离分层布置多个平板状电极元件(8)而形成的电极,从而由于可动电极轴(9)的旋转,每个电极元件(8)没有接触地交替地进入、重叠或者离开固定电极(4)的电极元件(5)之间的间隔。磁通量接收单元(12)在真空室(1b)内在密封元件(3)一侧固定至可动电极轴(9),并且具有磁通量产生单元(13)的电容控制单元(14)在密封元件(3)的外部被可旋转地支撑。旋转电容控制单元(14),通过磁吸引力旋转磁通量接收单元(12),通过改变可动电极(7)和固定电极(4)之间的重叠面积,从而改变电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