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明挖隧道预制桩与预制衬砌的叠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23776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1486475.8

    申请日:2020-12-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下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明挖隧道预制桩与预制衬砌的叠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预制衬砌、预制桩和冠梁;预制衬砌包括预制衬砌顶板、预制衬砌底板和预制衬砌侧墙;预制桩的顶部设有冠梁,冠梁内设有冠梁钢筋笼;预制衬砌顶板内设有预制衬砌顶板受力主筋,预制衬砌顶板受力主筋与冠梁钢筋笼连接,且预制衬砌顶板与冠梁之间浇筑有混凝土,形成顶部叠合区域;预制桩内设有预制桩受力主筋,预制衬砌侧墙内设有预制衬砌侧墙受力主筋,预制衬砌侧墙受力主筋的底部与预制桩受力主筋连接,且预制衬砌侧墙的底部与预制桩之间浇筑有混凝土,形成底部叠合区域。本发明能大幅节约施工材料,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施工风险,节省工期。

    一种仅可竖向活动的盆式减振支座及其安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81022A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410617607.8

    申请日:2024-05-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仅可竖向活动的盆式减振支座,包括上部连接板、中空上支座板、下支座板和基座板,上部连接板包括中心一体成型的抗剪部,抗剪部依次穿过中心孔、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三凹槽的底部留有第一预留空间,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预留空间,第一预留空间和第二预留空间内设置有含加劲钢板的弹性橡胶垫,上部连接板和基座板之间采用临时固定钢板连接。本发明通过将支座设计为中心承插型式,利用抗剪部支撑于上下支座板,能够限制水平向位移,利用抗剪部与上下支座板、加劲弹性橡胶垫的锚固特性,支座具备限制扭转的能力,实现支座竖向弹性活动,具备变形协调能力,有助于提升结构体系整体受力性能。

    一种后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23809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1088956.3

    申请日:2020-10-1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下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围护桩和预制结构侧墙,所述预制结构侧墙上预留有横向贯穿的预留孔,所述围护桩的内侧设有桩侧钻孔,所述围护桩和所述预制结构侧墙之间的施工缝、所述预留孔以及所述桩侧钻孔中均注入有锚固胶;所述预留孔中还穿设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插入至所述桩侧钻孔内,另一端通过螺母固定。本发明提供的后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可以减少现浇侧墙连接的支模和围护桩凿毛等工序,节省模具和工期;且预制结构侧墙可以在工厂流水线上生产,施工方便、质量易控制,实现桩‑墙叠合结构的现场干法连接,满足后预制桩‑墙叠合结构的施工需求。

    一种明挖隧道围护桩兼做降水井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43039A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2011486446.1

    申请日:2020-12-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下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明挖隧道围护桩兼做降水井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围护桩以及设置于所述围护桩顶部的冠梁;所述围护桩包括多根预制空心降水桩以及沿基坑周边间隔布置的多根一般预制桩;多根预制空心降水桩沿基坑两侧交错布置,且所述预制空心降水桩设置于相邻的两根所述一般预制桩之间;所述预制空心降水桩内设有沿竖向贯穿的预制桩降水孔道,所述预制空心降水桩上朝向基坑内的一侧设有侧向开孔,且所述侧向开孔与所述预制桩降水孔道连通。本发明通过将部分围护桩兼做降水井,可以减小明挖隧道施工肥槽的宽度,降低现浇混凝土使用量,减小基坑整体开挖宽度,降低明挖隧道施工风险。

    一种明挖隧道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43038A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2011486438.7

    申请日:2020-12-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下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明挖隧道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预制衬砌、预制桩以及设置于预制桩顶部的冠梁;预制桩上面向预制衬砌的衬砌侧墙的一侧固定有多根第一“L”型钢筋,衬砌侧墙上面向预制桩的位置处固定有多根第二“L”型钢筋,衬砌侧墙上面向冠梁的位置处固定有多根连接钢筋;冠梁内设有冠梁钢筋笼,冠梁钢筋笼与连接钢筋连接;衬砌侧墙与预制桩之间以及衬砌侧墙与冠梁之间均浇筑有混凝土。本发明的桩墙叠合做法可以实现围护结构的再次利用,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同时,叠合做法形成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可以进一步降低预制衬砌侧墙厚度,节省施工材料,减少预制衬砌整体重量,便于运输和现场拼装。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