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外延基板和制造碳化硅半导体装置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463581B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1680078826.7

    申请日:2016-10-11

    Abstract: 一种碳化硅外延基板,其包括碳化硅单晶基板和碳化硅层。在平行于中心区域的方向上,所述碳化硅层的载流子浓度的标准偏差相对于所述碳化硅层的载流子浓度的平均值的比率小于5%。所述载流子浓度的平均值为1×1014cm‑3以上且5×1016cm‑3以下。在平行于中心区域的方向上,所述碳化硅层的厚度的标准偏差相对于所述碳化硅层的厚度的平均值的比率小于5%。所述中心区域具有1nm以下的算术平均粗糙度(Sa)。所述中心区域具有50以下的雾度。

    碳化硅半导体器件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68732B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1611177191.4

    申请日:2013-09-04

    Abstract: 一种碳化硅半导体器件(1),包括元件区(IR)以及保护环区(5)。半导体元件(7)设置在元件区(IR)中。保护环区(5)在平面图中围绕元件区(IR)并且具有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元件(7)包括具有与第一导电类型不同的第二导电类型的漂移区(12)。保护环区(5)包括线性区(B)以及接续连接至线性区(B)的曲率区(A)。通过将曲率区(A)的内周部(2c)的曲率半径(R)除以所述漂移区(12)的厚度(Tl)获得的值为不小于5且不大于10,所述保护环区中的杂质浓度为不小于8×1012cm‑2且不大于1.4×1013cm‑2。因此,可提供能在提高击穿电压的同时抑制导通态电流降低的碳化硅半导体器件(1)。

    碳化硅外延基板的制造方法和碳化硅外延基板

    公开(公告)号:CN107109693B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580061654.8

    申请日:2015-05-21

    Abstract: 一种碳化硅外延基板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准备碳化硅单晶基板的步骤(S101);将碳化硅单晶基板放置在成膜装置的腔室内并降低腔室内的压力的步骤(S102);将腔室内的温度升高到第一温度的步骤(S103);将氢气引入到腔室内而调节腔室内的压力的步骤(S104);将烃气体引入到腔室内的步骤(S105);在保持腔室内的调节后的压力和氢气的流量并引入烃气体的状态下,将腔室内的温度升高到第二温度并将温度在第二温度下保持预定时间的基板改性步骤(S106);和通过在保持第二温度的状态下将硅烷气体引入到腔室内而在碳化硅单晶基板上生长外延层的步骤(S107)。

    碳化硅外延基板的制造方法和碳化硅外延基板

    公开(公告)号:CN107109693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580061654.8

    申请日:2015-05-21

    Abstract: 一种碳化硅外延基板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准备碳化硅单晶基板的步骤(S101);将碳化硅单晶基板放置在成膜装置的腔室内并降低腔室内的压力的步骤(S102);将腔室内的温度升高到第一温度的步骤(S103);将氢气引入到腔室内而调节腔室内的压力的步骤(S104);将烃气体引入到腔室内的步骤(S105);在保持腔室内的调节后的压力和氢气的流量并引入烃气体的状态下,将腔室内的温度升高到第二温度并将温度在第二温度下保持预定时间的基板改性步骤(S106);和通过在保持第二温度的状态下将硅烷气体引入到腔室内而在碳化硅单晶基板上生长外延层的步骤(S107)。

    碳化硅半导体器件和用于制造碳化硅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96886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580046055.9

    申请日:2015-07-22

    Abstract: 一种碳化硅外延层(120),包括:第一杂质区(61),其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第二杂质区(62),其被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杂质区(61)接触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不同的第二导电类型;以及第三杂质区(63),其和所述第一杂质区(61)由所述第二杂质区(62)分开并且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栅极绝缘膜(57)与所述第一杂质区(61)、所述第二杂质区(62)和所述第三杂质区(63)接触。沟槽部(20)形成在所述第一杂质区(61)的表面(161)中,所述表面(161)与所述栅极绝缘膜(57)接触,所述沟槽部(20)在沿所述表面(161)的方向上延伸,所述沟槽部(20)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的宽度为所述沟槽部(20)在垂直于所述一个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的两倍或者两倍以上,所述沟槽部(20)距所述表面(161)的最大深度不超过10nm。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