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构件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476219A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780046725.6

    申请日:2017-07-26

    Abstract: 即使没有充分的空间,也进行碰撞时的冲击吸收。本发明的冲击吸收构件具备如下构件,该构件与汽车的外装材(110)相邻地配置,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与所述外装材正交的方向的高度比沿着所述外装材的方向的宽度大。根据该结构,第1构件(122)和第2构件(124)沿着不同的方向延伸而与汽车的外装材(110)相邻地配置,因此,即使没有充分的空间,也能够进行碰撞时的冲击吸收。

    压制装置和压制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602106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780007968.9

    申请日:2017-01-25

    Inventor: 伊藤泰弘

    Abstract: 压制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具备第1工序和第2工序。在第1工序中,使用冲头(13)和第1冲模(11)而在坯料(S)压制成型凹部(8)。冲头(13)具备与压制成型品的整体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第1冲模(11)具备至少与凹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在第2工序中,使用冲头(13)和第2冲模(12)而在坯料(S)压制成型纵壁部(5)和棱线部。第2冲模(12)配置于第1冲模(11)的旁边。第2冲模(12)具备至少与纵壁部(5)和棱线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第1工序在第2工序之后结束。压制成型品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耐疲劳性优异的压制成型品。

    压制成型品和压制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555432B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申请号:CN201480050350.7

    申请日:2014-08-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2 B21D22/02 B21D22/20 B21D22/26 B21D53/8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如下这样的压制成型品:不需要为了避免压制成型的不良而在棱线部设置缺口,而且能够将构件截面扩大至整个设计截面,能够提高汽车车身用加强构件与其他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汽车车身的刚度。压制成型品由拉伸强度为340MPa以上的钢板形成,在规定方向上的至少一端部具有由棱线部凸缘、第1凸缘和第2凸缘相连续而形成的向内连续凸缘,该棱线部凸缘以朝向内侧的方式形成于棱线部的所述端部,该第1凸缘以朝向内侧的方式形成于第1面部的所述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该第2凸缘以朝向内侧的方式形成于第2面部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

    钢板原材料、其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以及使用了该钢板原材料的压制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813773B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480064785.7

    申请日:2014-11-17

    Abstract: 钢板原材料(11)为平板状,用于具有包括弯曲部在内的开放截面的压制成型品的制造。钢板原材料(11)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是单一的,具备厚度增加了的带状的厚壁区域(12)以及与厚壁区域(12)的两侧分别相邻且厚度比厚壁区域(12)薄的薄壁区域(13A、13B)。钢板原材料(11)的表面(11a)和背面(11b)中,在表面(11a)沿厚壁区域(12)的两侧部中的一侧部形成有厚度台阶(12a),在背面(11b)沿厚壁区域(12)的两侧部中的另一侧部形成有厚度台阶(12b)。通过将该钢板原材料(11)用于压制成型品的制造,能够优化压制成型品的强度,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压制成型品的制造装置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186034B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710254499.2

    申请日:2014-08-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如下这样的压制成型品:不需要为了避免压制成型的不良而在棱线部设置缺口,而且能够将构件截面扩大至整个设计截面,能够提高汽车车身用加强构件与其他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汽车车身的刚度。压制成型品由拉伸强度为340MPa以上的钢板形成,在规定方向上的至少一端部具有由棱线部凸缘、第1凸缘和第2凸缘相连续而形成的向内连续凸缘,该棱线部凸缘以朝向内侧的方式形成于棱线部的所述端部,该第1凸缘以朝向内侧的方式形成于第1面部的所述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该第2凸缘以朝向内侧的方式形成于第2面部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

    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和汽车用下臂

    公开(公告)号:CN108655247A

    公开(公告)日:2018-10-16

    申请号:CN201810321352.5

    申请日:2015-04-06

    Inventor: 伊藤泰弘

    Abstract: 冲压成型品(10)包含在两端各具有第1端部(11a)和第2端部(11b)的主体部(11)和自主体部(11)的弯曲部向弯曲的外侧突出的突起部(12)。在主体部(11)的顶板部(13a)的表面,在比突起部(12)的根部靠第1端部(11a)侧的区域设有槽部(15)。从主体部(11)的第1端部(11a)到突起部(12)的第1纵壁部(14a)具有连接主体部(11)和突起部(12)的拐角部(16)。比拐角部(16)靠主体部(11)侧的部分和比拐角部(16)靠突起部(12)侧的部分所成的角度是锐角。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包含不成型顶板部(13a)的表面形状中的槽部(15)的形状且成型第1纵壁部(14a)的第1工序和成型顶板部(13a)的表面形状中的槽部(15)的形状的第2工序。

    翻边加工方法及翻边加工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602103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780007487.8

    申请日:2017-01-20

    Inventor: 伊藤泰弘

    Abstract: 翻边加工方法具备:配置工序,以冲头位于形成有贯通孔的板状的被加工部件的板厚方向的一侧、垫座位于上述被加工部件的板厚方向的与上述一侧相反侧的方式,配置上述被加工部件;以及推出工序,在由上述冲头和上述垫座将上述贯通孔的周缘部在上述被加工部件的板厚方向上加压的状态下,使上述冲头相对于上述被加工部件向上述相反侧相对地移动,由上述冲头将上述贯通孔的周缘部推出,形成凸缘。

    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和汽车用下臂

    公开(公告)号:CN106163689B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580018812.1

    申请日:2015-04-06

    Inventor: 伊藤泰弘

    Abstract: 冲压成型品(10)包含在两端各自具有第1端部(11a)和第2端部(11b)的主体部(11)和自主体部(11)的弯曲部向弯曲的外侧突出的突起部(12)。在主体部(11)的顶板部(13a)的表面上,在比突起部(12)的根部靠第1端部(11a)侧的区域设有槽部(15)。从主体部(11)的第1端部(11a)到突起部(12)的第1纵壁部(14a)具有连接主体部(11)和突起部(12)的拐角部(16)。比拐角部(16)靠主体部(11)侧的部分和比拐角部(16)靠突起部(12)侧的部分所成的角度是锐角。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包含不成型顶板部(13a)的表面形状中的槽部(15)的形状并且成型第1纵壁部(14a)的第1工序和成型顶板部(13a)的表面形状中的槽部(15)的形状的第2工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