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328111C
公开(公告)日:2007-07-25
申请号:CN00129001.0
申请日:2000-09-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坪井正治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M6/55 , B62M6/45 , Y10S310/06
Abstract: 搭载驱动马达21的控制元件的、配置于外壳94中的第1控制基板136沿与马达21的轴大体直交的方向延伸,而且其至少一部分在从马达21的轴向(A向)观看时延伸到与该马达21重合的位置。另外,第2控制基板135与第1控制基板136的一部分重合。所以,可将需要较大设置面积的CPU20配置在第1控制基板136与上述马达21的重合部,有效地利用外壳内的空间。另外,通过由铝基板制作第2控制基板135并直接安装于外壳94的内壁,可将安装于第2控制基板135上的FET等的发热有效地发散。
-
公开(公告)号:CN1277414A
公开(公告)日:2000-12-20
申请号:CN00108963.3
申请日:2000-05-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坪井正治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M6/55 , B60L11/007 , B60L11/1805 , B60L11/1822 , B60L11/1877 , B60L11/1879 , B60L2200/12 , B60S5/06 , B62M6/90 , G07F7/06 , G07F15/003 , H01M2/1077 , H01M2/1083 , H01M10/4207 , H01M10/44 , H01M10/46 , Y02T10/7005 , Y02T10/705 , Y02T10/7072 , Y02T90/124 , Y02T90/14
Abstract: 一种蓄电池交换装置,具有用于收容大体为方棒形的蓄电池的收容部和用于对所述蓄电池充电的充电器,所述收容部构成为带底的圆柱体,可沿纵向收容所述蓄电池,所述收容部具有可保持所述蓄电池的纵深部和扩口部,所述扩口部从所述纵深部扩展到所述圆柱体的开口部侧,以使收容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蓄电池的一端从所述扩口部凸出。使用该蓄电池交换装置,可容易地将蓄电池放入或取出该蓄电池交换装置,并可提供适合用于室内设施的小型蓄电池交换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191959C
公开(公告)日:2005-03-09
申请号:CN00117905.5
申请日:2000-05-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M7/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M6/70 , B60Y2200/12
Abstract: 马达助力自行车及其动力装置,其中,动力装置可在不进行较大改动的情况下而后固定在现有自行车架上。动力装置具有至少三个凸缘形成位置及凸缘。有选择地使用任意两个凸缘可将动力装置固定到自行车架上。车架具有支承管和下部管,翼片分别固定在其上。整体的链条盖由驱动链轮盖部分、链条盖部分和踏板链轮盖部分构成,罩住驱动链轮的驱动链轮盖部分是圆形的,其颜色和表面粗糙与驱动链轮的外形相一致,且该圆形部分成为一种装饰。
-
公开(公告)号:CN1181575C
公开(公告)日:2004-12-22
申请号:CN00108963.3
申请日:2000-05-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坪井正治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M6/55 , B60L11/007 , B60L11/1805 , B60L11/1822 , B60L11/1877 , B60L11/1879 , B60L2200/12 , B60S5/06 , B62M6/90 , G07F7/06 , G07F15/003 , H01M2/1077 , H01M2/1083 , H01M10/4207 , H01M10/44 , H01M10/46 , Y02T10/7005 , Y02T10/705 , Y02T10/7072 , Y02T90/124 , Y02T90/14
Abstract: 一种蓄电池交换装置,具有用于收容大体为方棒形的蓄电池的收容部和用于对所述蓄电池充电的充电器,所述收容部构成为带底的圆柱体,可沿纵向收容所述蓄电池,所述收容部具有可保持所述蓄电池的纵深部和扩口部,所述扩口部从所述纵深部扩展到所述圆柱体的开口部侧,以使收容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蓄电池的一端从所述扩口部凸出。使用该蓄电池交换装置,可容易地将蓄电池放入或取出该蓄电池交换装置,并可提供适合用于室内设施的小型蓄电池交换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274654A
公开(公告)日:2000-11-29
申请号:CN00108965.X
申请日:2000-05-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电动辅助自行车的蓄电池安装构造,蓄电池托架87包含载置蓄电池2的接受盘部871、背板部872、左右一对侧板部873、左右一对第1凸缘部874、左右一对第2凸缘部875,在第1和第2凸缘部874、875固定于车座立柱71。在车座立柱71的与上述接受盘部871相反一侧,由左右方向的摇动轴93将扣88可自由摇动地轴支于第1凸缘部874。止动环89的两端保持在扣88的离开摇动轴93的偏心位置92。
-
公开(公告)号:CN1290632A
公开(公告)日:2001-04-11
申请号:CN00129001.0
申请日:2000-09-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坪井正治
IPC: B62M2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M6/55 , B62M6/45 , Y10S310/06
Abstract: 搭载驱动马达21的控制元件的、配置于外壳94中的第1控制基板136沿与马达21的轴大体直交的方向延伸,而且其至少一部分在从马达21的轴向(A向)观看时延伸到与该马达21重合的位置。另外,第2控制基板135与第1控制基板136的一部分重合。所述,可将需要较大设置面积的CPU20配置在第1控制基板136与上述马达21的重合部,有效地利用外壳内的空间。另外,通过由铝基板制作第2控制基板135并直接安装于外壳94的内壁,可将安装于第2控制基板135上的FET等的发热有效地发散。
-
公开(公告)号:CN1202969C
公开(公告)日:2005-05-25
申请号:CN00108965.X
申请日:2000-05-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Abstract: 一种电动辅助自行车的蓄电池安装装置,蓄电池托架(87)包含载置蓄电池(2)的接受盘部(871)、背板部(872)、左右一对侧板部(873)、左右一对第1凸缘部(874)、左右一对第2凸缘部(875),在第1和第2凸缘部(874、875)固定于车座立柱(71)。在车座立柱(71)的与上述接受盘部(871)相反一侧,由左右方向的摇动轴(93)将扣(88)可自由摇动地轴支于第1凸缘部(874)。止动环(89)的两端保持在扣(88)的离开摇动轴(93)的偏心位置(92)。
-
公开(公告)号:CN1088438C
公开(公告)日:2002-07-31
申请号:CN99108342.3
申请日:1999-06-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动力辅助车辆的辅助动力传递装置,在电动马达与向驱动轮施加回转动力的回转驱动轴之间设置减速辊式减速器,其中,第1和第2外壳半体76、77相互接合并在相互间形成收容室79,安装在第1外壳半体76外面侧的电动马达34的马达轴84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设于第1外壳半体76的第1轴承部89,各减速辊86、87、88由第1外壳半体76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基端部固定于碗状外圈85闭塞端中央部的输出轴115的前端部由设于第2外壳半体77的第2轴承部91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上述外圈85和第2轴承部91之间于输出轴115设置动力传递部107。
-
公开(公告)号:CN1274662A
公开(公告)日:2000-11-29
申请号:CN00117905.5
申请日:2000-05-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M6/70 , B60Y2200/12
Abstract: 马达助力自行车及其动力装置,其中,动力装置可在不进行较大改动的情况下而后固定在现有自行车架上。动力装置具有至少三个凸缘形成位置及凸缘。有选择地使用任意两个凸缘可将动力装置固定到自行车架上。车架具有支承管和下部管,翼片分别固定在其上。整体的链条盖由驱动链轮盖部分、链条盖部分和踏板链轮盖部分构成,罩住驱动链轮的驱动链轮盖部分是圆形的,其颜色和表面粗糙与驱动链轮的外形相一致,且该圆形部分成为一种装饰。
-
公开(公告)号:CN1240743A
公开(公告)日:2000-01-12
申请号:CN99108342.3
申请日:1999-06-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动力辅助车辆的辅助动力传递装置,在电动马达与向驱动轮施加回转动力的回转驱动轴之间设置减速辊式减速器,其中,第1和第2外壳半体76、77相互接合并在相互间形成收容室79,安装在第1外壳半体76外面侧的电动马达34的马达轴84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设于第1外壳半体76的第1轴承部89,各减速辊86、87、88由第1外壳半体76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基端部固定于碗状外圈85闭塞端中央部的输出轴115的前端部由设于第2外壳半体77的第2轴承部91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上述外圈85和第2轴承部91之间于输出轴115设置动力传递部107。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