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165836B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210477877.0
申请日:2012-11-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2/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将一对电池模块串联配置并使它们一体化而构成的电池模块单元,其将因设置吸收电池模块的长度差的公差吸收机构而引起的全长的增加抑制为最小限度。夹持在一对电池模块(16)之间的第一端板(37)由共用的一个构件构成,因此能够提高电池模块单元(31)的刚性而提高抗振性。另外,由于将两个一端固定于第二端板(38)的连结构件(39)的另一端经由公差吸收机构(41)与第一端板(37)连结,因此能够吸收因电池单体的厚度的公差的累积而引起的电池模块的层叠方向的长度的误差。并且,由于将公差吸收机构配置在两个电池模块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公差吸收机构在电池模块单元的两端突出,从而能够实现该电池模块单元的小型化。
-
公开(公告)号:CN102468524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110316490.2
申请日:2011-10-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04 , B60K2001/005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5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冷却结构。其能够对配置成三列的第一~第三蓄电池组均匀地进行冷却。由于供热交换前的制冷剂流动的第四通道(D4)与供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五通道(D5)彼此邻接,因此通过第五通道(D5)的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将第四通道(D4)的热交换前的制冷剂加热而第二蓄电池组(B2)的冷却效果下降,但通过将第五通道(D5)的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旁通通道(Db)向第二通道(D2)排出,而缩短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滞留在第五通道(D5)中的时间,第四通道(D4)的热交换前的制冷剂很难被加热,从而确保第二蓄电池组(B2)的冷却效果。由此,能够使第一~第三蓄电池组(B1~B3)的温度均匀化而提高耐久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165955B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210392256.2
申请日:2012-10-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6554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47 , H01M10/6551 , H01M10/658
Abstract: 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冷却构造,其可靠地防止因结露水而在蓄电池模块和冷却板之间产生接地。由于将层叠了多个蓄电池单元(14)的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面(14a)支承在冷却板(12)上,所以能够通过将蓄电池模块(13)的热量从冷却面(14a)传递给冷却板(12),从而进行冷却。由于在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面(14a)与冷却板(12)之间配置有非导电性的绝缘片(22),所以因结露而产生的水滴即便附着于蓄电池模块(13)的表面,也可以由绝缘片(22)遮住该水滴向冷却板(12)侧流动,由此,能够防止在蓄电池模块(13)及冷却板(12)之间产生接地。
-
公开(公告)号:CN103165955A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210392256.2
申请日:2012-10-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6554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47 , H01M10/6551 , H01M10/658
Abstract: 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冷却构造,其可靠地防止因结露水而在蓄电池模块和冷却板之间产生接地。由于将层叠了多个蓄电池单元(14)的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面(14a)支承在冷却板(12)上,所以能够通过将蓄电池模块(13)的热量从冷却面(14a)传递给冷却板(12),从而进行冷却。由于在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面(14a)与冷却板(12)之间配置有非导电性的绝缘片(22),所以因结露而产生的水滴即便附着于蓄电池模块(13)的表面,也可以由绝缘片(22)遮住该水滴向冷却板(12)侧流动,由此,能够防止在蓄电池模块(13)及冷却板(12)之间产生接地。
-
公开(公告)号:CN103165836A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210477877.0
申请日:2012-11-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2/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将一对电池模块串联配置并使它们一体化而构成的电池模块单元,其将因设置吸收电池模块的长度差的公差吸收机构而引起的全长的增加抑制为最小限度。夹持在一对电池模块(16)之间的第一端板(37)由共用的一个构件构成,因此能够提高电池模块单元(31)的刚性而提高抗振性。另外,由于将两个一端固定于第二端板(38)的连结构件(39)的另一端经由公差吸收机构(41)与第一端板(37)连结,因此能够吸收因电池单体的厚度的公差的累积而引起的电池模块的层叠方向的长度的误差。并且,由于将公差吸收机构配置在两个电池模块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公差吸收机构在电池模块单元的两端突出,从而能够实现该电池模块单元的小型化。
-
公开(公告)号:CN103165835B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210477826.8
申请日:2012-11-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2/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一对电池模块并列配置并使它们一体化而形成的电池模块单元,其能够削减端板的个数并同时吸收电池模块的长度差。在将一对电池模块(16)并列配置而使它们一体化时,与一对电池模块(16)的一端侧抵接的第一端板(37)由一个构件构成,与一对电池模块(16)的另一端侧抵接的两个第二端板(38、39)由分体构件构成,因此与在各电池模块(16)上分别设置一对端板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端板的个数削减一片,而且即使因电池单体(32)的厚度的公差累积而在两个电池模块(16)的层叠方向的长度上产生差异,也能够使两个第二端板(38、39)的位置不同来吸收该长度差。
-
公开(公告)号:CN102468524B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申请号:CN201110316490.2
申请日:2011-10-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66 , H01M10/6554 , B60K1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04 , B60K2001/005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5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冷却结构。其能够对配置成三列的第一~第三蓄电池组均匀地进行冷却。由于供热交换前的制冷剂流动的第四通道(D4)与供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五通道(D5)彼此邻接,因此通过第五通道(D5)的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将第四通道(D4)的热交换前的制冷剂加热而第二蓄电池组(B2)的冷却效果下降,但通过将第五通道(D5)的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旁通通道(Db)向第二通道(D2)排出,而缩短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滞留在第五通道(D5)中的时间,第四通道(D4)的热交换前的制冷剂很难被加热,从而确保第二蓄电池组(B2)的冷却效果。由此,能够使第一~第三蓄电池组(B1~B3)的温度均匀化而提高耐久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165835A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210477826.8
申请日:2012-11-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2/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一对电池模块并列配置并使它们一体化而形成的电池模块单元,其能够削减端板的个数并同时吸收电池模块的长度差。在将一对电池模块(16)并列配置而使它们一体化时,与一对电池模块(16)的一端侧抵接的第一端板(37)由一个构件构成,与一对电池模块(16)的另一端侧抵接的两个第二端板(38、39)由分体构件构成,因此与在各电池模块(16)上分别设置一对端板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端板的个数削减一片,而且即使因电池单体(32)的厚度的公差累积而在两个电池模块(16)的层叠方向的长度上产生差异,也能够使两个第二端板(38、39)的位置不同来吸收该长度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