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的冷却结构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468524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110316490.2

    申请日:2011-1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冷却结构。其能够对配置成三列的第一~第三蓄电池组均匀地进行冷却。由于供热交换前的制冷剂流动的第四通道(D4)与供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五通道(D5)彼此邻接,因此通过第五通道(D5)的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将第四通道(D4)的热交换前的制冷剂加热而第二蓄电池组(B2)的冷却效果下降,但通过将第五通道(D5)的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旁通通道(Db)向第二通道(D2)排出,而缩短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滞留在第五通道(D5)中的时间,第四通道(D4)的热交换前的制冷剂很难被加热,从而确保第二蓄电池组(B2)的冷却效果。由此,能够使第一~第三蓄电池组(B1~B3)的温度均匀化而提高耐久性。

    蓄电池的冷却构造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165954B

    公开(公告)日:2015-09-23

    申请号:CN201210390813.7

    申请日:2012-10-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9/00 H01M2/1016 H01M10/613 H01M10/6554

    Abstract: 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冷却构造,其容易进行传热片相对于蓄电池模块的冷却面的定位。由于在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面(14a)和冷却板(12)之间夹着可以变形的传热片(21),所以可以使传热片(21)变形而防止在二者间产生空隙,从而可以提高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效果。当相对于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面(14a)对传热片(21)进行定位时,存在如果弄错其定位则传热片(21)相对于冷却面(14a)的位置偏离的问题,但是,由于作业者可以通过设置于传热片(21)上的定位孔(21a)目视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面,所以可以容易且正确地进行对传热片(21)定位的作业。

    电动车辆用蓄电池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917390A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280055391.6

    申请日:2012-11-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用蓄电池组,其将向形成于蓄电池壳体(24)的内部的冷却通路吸入冷却空气的吸入管道(48)的冷却空气吸入口(48a)配置在车室(25)的下方的蓄电池壳体(24)及车室(25)之间,故将冷却空气吸入口(48a)配置于较高的位置处,且由蓄电池壳体(24)及车室(25)来覆盖,由此能够使因车轮从下方带起的尘埃、水或者从上方落下的尘埃、水难以从冷却空气吸入口(48a)被吸入到蓄电池壳体(24)。并且,使吸入管道(48)的冷却空气吸入口(48a)朝向车身前方开口,使排出管道(49)的冷却空气排出口(49a)朝向车身后方开口,故能够防止基于冷却空气的再循环的蓄电池(42)的冷却效率的降低。

    电动车辆用电池组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07382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11067.5

    申请日:2012-10-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613 H01M10/625 H01M10/65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尘埃或水向配置在车室的外部的电池箱侵入,并使冷却风扇的噪音及振动不易传递给车室的电动车辆用电池组。由于将冷却空气吸入到电池箱(24)的内部的吸入管道(48)和从电池箱的内部排出冷却空气的排出管道(49)配置在电池箱与车室之间,因此电池箱介于路面与吸入管道及排出管道之间,从而能够使从路面或车轮溅起的尘埃或水不易从吸入管道及排出管道侵入。而且,由于将排出管道的排出通路配置在冷却风扇与车室之间,因此不仅能够通过排出通路遮挡冷却风扇所产生的噪音及振动而使其不易传递到车室,而且即使在水从停止的冷却风扇进入的情况下,由于排出通路位于冷却风扇的上方,所以也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水向电池箱侵入。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