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329284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1259578.X
申请日:2022-10-14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 , 武汉大学 ,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相邻时段参数的配电线路雷击跳闸概率计算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目标区域内在过去时间段内的历史雷电活动强度和历史雷电活动频率,并根据历史雷电活动强度获取下一时段内预测的雷电活动强度和雷电活动频率;根据预测的雷电活动强度计算目标区域内的总受雷宽度和引雷区面积;计算目标区域内配电线路的雷击概率和被雷击中后的跳闸概率;根据预测雷电活动频率、雷击概率和被雷击中后的跳闸概率计算未来时段内引雷区面积内配电线路雷击跳闸的概率。本发明采用相邻时间的雷电参数进行计算,实现了短时预测并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在雷击种类中考虑了感应雷击的带来的影响,使其更适合配电线路雷击跳闸概率的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4899850A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210534774.7
申请日:2022-05-17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混合储能系统协调控制技术,具体涉及用于新能源预测误差补偿的混合储能系统功率控制方法,基于新能源出力短期、超短期预测数据,生成新能源电站出力误差允许域,结合实时新能源出力数据,得到混合储能系统需要补偿的总功率;选取合理的小波基函数与小波分解层数k;基于实时小波变换实现混合储能系统初始功率分配;设计电池储能及飞轮储能充放电工作区;基于电池储能荷电状态及飞轮储能能量状态实时修正功率指令,实现混合储能系统功率协调控制。该控制方法对不同新能源电站均具有可适应性,能够实现新能源功率预测误差补偿场景下混合储能系统的功率协调控制,提升新能源电站预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881101A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210275388.0
申请日:2022-03-2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IPC: G06K9/62 , G06F16/2458 , G06F30/20 , G06Q10/04 , G06Q50/06 , G06F111/06
Abstract: 本专利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生搜索的电力系统典型场景关联特征选择方法。首先针对目标场景特性构建特征变量备选集合,该集合包含了与目标动态场景所有可能相关的电气量以及非电气量;随后对电力系统实际历史运行数据进行了标准化预处理和监督格式多维时间序列数据集的构建;之后依次定量计算备选特征变量与目标动态场景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并设置合理阈值筛选出与目标场景关联度高的特征以进行进一步的仿生迭代寻优;最后采用灰色关联系数修改仿生搜索算法的初始化规则,形成关联系数引导机制,以增强算法的寻优效率,迭代优化得到适应度性能最好的关联特征子集,并利用实际场景数据集对所筛选的特征子集进行了测试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4825395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611367.1
申请日:2022-05-3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网不对称故障下飞轮储能网侧变流器的控制策略,首先构建网侧变流器基于两相旋转dq坐标系的数学模型;结合网侧变流器的控制目标,网侧变流器采用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的直接电流控制策略,控制系统由直流电压外环以及有功和无功电流内环组成;通过功率与正负序电压电流适量之间的矩阵关系得到正负序电流参考值,采用正负序分离下双闭环电流控制策略实现对正负序电流的控制,进而有效地抑制有功功率二倍频波动;实时计算abc坐标系下网侧变流器输出的三相电流幅值的最大值,并与电流限幅值进行比较,如果电流越限,则通过调节功率参考值来调节电流,使电流不越限。本发明具有快速计算、快速响应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475331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11011016.9
申请日:2021-08-3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负荷反弹的电动汽车聚合优化调度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用户用能行为引起的能量消耗与预测负荷基线不一致的负荷反弹现象,采用对电动汽车参数异质不敏感的等效聚合方法提取电动汽车种群的动态功率调节特性,提出了配电网中电动汽车参与功率调节的look‑ahead调度模型,以平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引起的电力波动;在调度模型中,动态刷新负荷基线,捕捉用户用能行为改变引起的负荷反弹效应,并提出最优分解模型以保证配电网运营商下达目标功率后调控任务的完成。
-
公开(公告)号:CN112330092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1060545.3
申请日:2020-09-30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电网调峰调频的储能电站综合评价方法和系统,包括:基于储能电站的运行数据和预先构建的储能电站运行性能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值;据各指标值计算储能电站运行性能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的权重;基于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应的权重和指标值,得到储能电站调节性能;储能电站运行性能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面向储能电站的调峰调频的特性构建;本发明通过综合评价储能电站的调峰调频性能,对其进行优选,为大容量储能电站的优化调度运行提供参考,提升电网调峰调频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1858707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634879.0
申请日:2020-07-03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 , 武汉大学
IPC: G06F16/2458 , G06F16/29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辐照度特征的雷云轨迹跟踪预测方法,通过受雷云影响的光伏电站标幺化后的历史辐照度数据分别计算陡降斜率阈值、低水平持续时间阈值、低水平幅值阈值、陡升斜率阈值;计算光伏电站上空标幺化后的实时辐照度数据,依次计算实时陡降斜率、实时低水平持续时间、实时低水平幅值、实时陡升斜率,并与相应的阈值进行比较判定光伏电站上空是否存在雷云;根据雷云监测区域内部署的光伏电站以及雷云监测系统构建雷云轨迹模型,用于跟踪预测雷云轨迹;本发明应用的是雷云与周围云层对辐照度衰减的变化特点对雷云进行定位,不受电磁信号的干扰;且数据来源于光伏电站,光伏电站与调度部门之间不需要建立单独的通信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1796523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750307.9
申请日:2020-07-30
Applicant: 武汉大学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扰动法的柔性负荷可控特性在线建模方法,包括:步骤1,获取先验数据:获取负荷功率电压特性LTV过程的过渡过程时间和最高工作频率;步骤2,设计输入信号:设置伪随机二进制信号作为输入的激励信号;步骤3,数据处理:避开信号的非平稳过程后开采样,并对采样的输出信号进行预处理;步骤4,LTV过程的脉冲响应辨识:利用互相关辨识法辨识系统的负荷功率电压特性LTV过程,得到输出负荷功率电压特性LTV过程的脉冲响应函数;步骤5,根据脉冲响应函数进行柔性负荷可控特性建模。本发明微扰动既保证了柔性负荷的功率调节特性可以实时激发,又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既能表征柔性负荷的静态特性,也能体现柔性负荷的动态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711222A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1911413311.X
申请日:2019-12-3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降压节能技术的配电网计划孤岛概率恢复方法。恢复模型首先对光伏预测数据进行动态场景抽样,然后利用场景削减得到光伏功率最可能发生的场景集合;同时通过优化包括逆变器在内的无功电源,在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压低负荷节点电压,最大限度地实现降压节能。负荷恢复模型将以滚动优化的方式进行求解。滚动优化只保留并执行即将到来时间段的优化结果,剩余时间段的优化结果将会被丢弃。本发明首次利用降压节能技术进行配电网计划孤岛的负荷恢复过程,在电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提高负荷恢复数量。
-
公开(公告)号:CN111369168A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2010191612.9
申请日:2020-03-18
Applicant: 武汉大学 , 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特征选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适应电网多种调控运行场景的关联特征选择方法,首先从电力系统历史实际数据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标准化和预处理,使其成为能够直接纳入分析计算以及分类器的时间序列数据,随后研究哪些特征变量可能指示电力系统场景的发生,或者典型场景的出现伴随着哪些特征变量的变化,利用这些信息构建出特征备选集,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算法定量计算特征与目标典型场景之间关联度数值,并对其进行排序,随后设置合理的阈值,得到最终的特征子集,并利用分类器准确度对特征子集进行评价。该方法有利于调度人员在进行相关操作时有更好的指示,同时减少了电力系统的数据处理时间,提高了数据分析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