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跨支座的安装方法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808675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210588716.2

    申请日:2022-05-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边跨支座的安装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垫块及千斤顶安装于墩身的上方,并将梁体落在所述垫块上;起顶所述千斤顶使所述梁体达到设计线形,并拆除所述垫块;将边墩支座安装于所述梁体的底部,使所述边墩支座与所述梁体固定;在所述墩身的顶部施工形成墩帽及支座垫石,将所述边墩支座与所述支座垫石相连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边跨支座的安装方法,可以用于大跨度桥梁的边跨支座的安装,通过千斤顶顶升梁体控制桥梁的线形,并且消除了桥梁架设过程中产生的安装偏差,提高边跨支座在梁体底部的安装精度,降低了在狭小空间中调整边跨支座的难度,提高边跨支座的安装效率。

    一种桁架式塔吊基础及施工方法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652983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393722.9

    申请日:2022-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桁架式塔吊基础及施工方法,其包括:至少两个牛腿段,其用于分别固定于相邻两个桥墩的墩壁上;连接段,其连接两个所述牛腿段;以及塔吊基础,其用于安装塔吊,所述塔吊基础固定于所述连接段上。通过先在工厂内加工成拼装件,保证了构件的加工质量,然后将整个基础分为四段安装,减少了安装工序,缩短了占用主体结构的施工时间;将塔吊基础设置在墩身侧面,远离水面,使基础既减少了生锈的几率,又节约了桩基,同时降低了塔吊的自由高度,减少了塔吊附墙的数量。因此,本申请既保证了塔吊基础的施工质量,又减少了材料使用,同时提高了塔吊基础在不同水文或地质条件下的使用范围。

    一种用于钢桁拱桥平联杆件的可调平施工通道

    公开(公告)号:CN111424557B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010317562.4

    申请日:2020-04-21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钢桁拱桥平联杆件的可调平施工通道,其包括两组调平组件和用于供施工人员作业的施工平台,两组调平组件用于沿横桥向分设于平联杆件的两侧,且调平组件包括底座、连接杆和水平杆,底座用于设于平联杆件上,底座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延伸方向沿纵桥向,且底座的倾斜角度与平联杆件的倾斜角度相等;连接杆的一端固定于底座上;水平杆的一端与底座位于高处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用于当水平杆绕底座旋转至处于水平状态时,与连接杆可拆卸连接;施工平台位于两个水平杆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水平杆连接。本申请的施工通道方便拆卸、且适用不同倾斜角度的平联杆件。

    一种钢拱桥悬臂架设方法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030780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839021.8

    申请日:2020-08-19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钢拱桥悬臂架设方法,该钢拱桥包括固定段和纵移段,其包括以下步骤:在固定段远离纵移段的一端上组设张拉机构,张拉机构用于对固定段施加向下的张拉力;在固定段远离纵移段的一端上施加第一配重;向上张拉固定段靠近纵移段的一端,以平衡固定段;在纵移段远离固定段的一端上设置平衡梁;在平衡梁上施加第二配重;向上张拉纵移段靠近固定段的一端,以平衡纵移段;沿纵桥向移动纵移段,以使固定段与纵移段合龙,并形成钢拱桥。该方法大大减少了桥梁结构上配重的数量和质量,减少桥梁主体结构损伤,完成了城市复杂环境下大跨度钢桁拱悬臂架设时受环境条件限制而边跨配重不足的问题。

    一种优化行车舒适度的钢桥主桁架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4922045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210594013.0

    申请日:2022-05-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优化行车舒适度的钢桥主桁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沿横桥向间隔设置的两片钢桁拱主桁,所述钢桁拱主桁安装于桥面上方,所述钢桁拱主桁包括中跨段和两个边跨段,两个所述边跨段沿纵桥向设置于所述中跨段的相对两侧;上平联,其连接两片所述钢桁拱主桁的中跨段,且所述上平联连接两片所述钢桁拱主桁的边跨段;下平联,其位于所述上平联的下方,所述下平联连接两片所述钢桁拱主桁的中跨段,且两片所述钢桁拱主桁的边跨段之间未设置所述下平联,因此,边跨段最低位置的杆件到桥面的净高比较高,消除了桥面行车时由于边跨段高度较低所带来的视觉压迫感,提升了行车通畅性和舒适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