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888945A

    公开(公告)日:2010-11-17

    申请号:CN200880119563.5

    申请日:2008-12-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B62D25/2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即使在从车辆的前方输入的前表面撞击负荷集中于车宽方向的单侧时,也能够可靠地将该前表面撞击负荷向车身下部的前后骨架部分散传递。在动力单元(1)因车辆的右侧前表面的侧偏撞击负荷而向后方移动时,副车架(7)的右侧连结臂(7G)、发动机后支架(7E)及左右的制动器(7H、7I)接受来自动力单元(1)的侧偏撞击负荷,抑制动力单元(1)中产生意外的旋转力。副车架(7)主要通过右侧梁(7D)、右侧的负荷传递梁(7J2)、中间部的左右的负荷传递梁(7J3、7J4)四个路径将侧偏撞击负荷向右侧的前纵梁(4)的后部(4A)和左右的通道加强件(5、5)分散传递。

    车身的前部构造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93262A

    公开(公告)日:2007-07-04

    申请号:CN200680000578.0

    申请日:2006-02-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B62D25/04 B62D25/088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身的前部构造(1),把从前围板(3)向前方突出的减震器承受部件(13)设置在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上与减震器(8)对应的位置。根据车身的前部构造(1),车辆(2)冲撞时,由减震器承受部件(13)约束减震器(8)向后方的移动,可以将作用到减震器(8)的冲击载荷通过减震器承受部件(13)传递到前围板(3),有效分散到车身的骨架上。另外,车辆(2)冲撞时,减震器(8)向后方移动时,减震器(8)与减震器承受部件(13)抵接,减震器(8)的支撑点之间的距离比以往要短,所以,可以提高弯曲刚性以及反力。

    车辆前部结构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946048B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180074456.7

    申请日:2011-11-30

    Inventor: 玉腰浩史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能够有效地对冷却单元进行冷却。在车辆前部设置管道(48),使所述管道(48)的上端在前围板面板(42)侧开口,并使所述管道(48)的下端在车辆前方侧的上方开口。在管道(48)的中间部处设置鼓风机风扇(50)。由于能够使鼓风机风扇(50)进行旋转而从管道(48)的下端侧朝向冷凝器(30)及散热器(32)输送从前围板侧吸入的外部空气以作为冷却风,因此与仅有从前保险杠罩(18)的开口(22)导入的行驶风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车辆前部结构
    1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528530B

    公开(公告)日:2010-12-22

    申请号:CN200780039958.X

    申请日:2007-10-24

    Inventor: 玉腰浩史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B62D25/025 B62D25/04 B62D25/082

    Abstract: 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结构构件(3,4),其布置在车辆的车厢的前方,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前支柱(5),其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延伸;以及支柱支架(6),其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厢侧端部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车厢侧端部连接到结构构件(3,4),外侧端部连接到前支柱(5)的车厢侧表面;以及加强装置,其用于至少增强前支柱(5)的车厢侧表面和前表面的强度,加强装置设置在前支柱(5)和支柱支架(6)彼此连接的高度处。

    车辆下部车身结构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00881A

    公开(公告)日:2009-08-05

    申请号:CN200780028873.1

    申请日:2007-07-24

    Inventor: 玉腰浩史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18 B62D25/04 B62D25/2036

    Abstract: 一种车辆下部车身结构(1),包括:车厢;风挡柱(3),其设置在车辆的侧部并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门槛(4),其在前端部处连接至所述风挡柱(3)的下端部并沿车辆的纵向延伸;地板通道构件(5),其设置在车辆的横向中央并沿车辆的纵向延伸;地板横向构件(6),其连接至门槛(4)和地板通道构件(5)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地板面板(7),其连接至风挡柱(3)、门槛(4)、地板通道构件(5)和地板横向构件(6)并形成车厢的地板。

    车身下部结构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88945B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0880119563.5

    申请日:2008-12-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B62D25/2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即使在从车辆的前方输入的前表面撞击负荷集中于车宽方向的单侧时,也能够可靠地将该前表面撞击负荷向车身下部的前后骨架部分散传递。在动力单元(1)因车辆的右侧前表面的侧偏撞击负荷而向后方移动时,副车架(7)的右侧连结臂(7G)、发动机后支架(7E)及左右的制动器(7H、7I)接受来自动力单元(1)的侧偏撞击负荷,抑制动力单元(1)中产生意外的旋转力。副车架(7)主要通过右侧梁(7D)、右侧的负荷传递梁(7J2)、中间部的左右的负荷传递梁(7J3、7J4)四个路径将侧偏撞击负荷向右侧的前纵梁(4)的后部(4A)和左右的通道加强件(5、5)分散传递。

    车辆前部结构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946048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180074456.7

    申请日:2011-11-30

    Inventor: 玉腰浩史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能够有效地对冷却单元进行冷却。在车辆前部设置管道(48),使所述管道(48)的上端在前围板面板(42)侧开口,并使所述管道(48)的下端在车辆前方侧的上方开口。在管道(48)的中间部处设置鼓风机风扇(50)。由于能够使鼓风机风扇(50)进行旋转而从管道(48)的下端侧朝向冷凝器(30)及散热器(32)输送从前围板侧吸入的外部空气以作为冷却风,因此与仅有从前保险杠罩(18)的开口(22)导入的行驶风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车辆端部结构
    1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600616B

    公开(公告)日:2011-09-28

    申请号:CN200880003866.0

    申请日:2008-01-21

    Inventor: 玉腰浩史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端部结构。侧构件(1)的前端部在与另一车辆等碰撞时用作防撞缓冲区。散热器支撑体(2)经由支架(3)安装到此防撞缓冲区。当另一车辆等与侧构件(1)碰撞时,散热器支撑体(2)与侧构件(1)分离。当另一车辆等与散热器支撑体(2)碰撞时,沿着向后的方向施加到散热器支撑体(2)的外力被传递到侧构件。

    车身构造
    2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005983B

    公开(公告)日:2010-07-14

    申请号:CN200680000628.5

    申请日:2006-01-2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是在保险杠高度不同的车辆相互冲撞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构造由车架纵梁来吸收冲击的车身构造。所述车身构造设于车辆的前部或后部,设有:设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架纵梁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上下方向的弯曲强度比该车架纵梁纵向上其它部位的小;和从所述车架纵梁下部下垂的下垂部件,所述下垂部件的前后方向的弯曲强度大于所述弯曲部的所述弯曲强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