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585674A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310548929.3
申请日:2013-11-06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丝素蛋白多孔纤维支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具体步骤如下:将丝素蛋白与另一种聚合物以10:0-2:8的质量比混合,在稀释剂的作用下,依次经过聚合物溶液制备、梯度降温、冷冻成型、萃取稀释剂以及真空冷冻干燥后即得丝素蛋白多孔纤维支架;所述稀释剂为六氟异丙醇和水以4:1~2:3的体积比混合成的溶液;所述另一种聚合物为合成材料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聚乳酸、聚乳酸-乙醇酸、聚苯硫醚中的一种;所述降温的温度梯度为25℃~-80℃;所述萃取剂为甲醇、乙醇、正乙烷中的一种。本发明方法制备的丝素蛋白多孔纤维支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
-
-
公开(公告)号:CN1775744A
公开(公告)日:2006-05-24
申请号:CN200510123044.4
申请日:2005-12-08
Applicant: 华侨大学
IPC: C07C227/40 , C07C22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取亮氨酸方法,其采用向含有亮氨酸的发酵液或蛋白水解物溶液中加入氯盐,使亮氨酸粗品析出,再经精制即可得亮氨酸产品。本发明采用了一条新的从发酵液或蛋白水解物溶液中分离亮氨酸的简洁工艺过程,本方法既不使用有毒的沉淀剂,也不使用离子交换树脂,在保证回收率和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工艺,缩短生产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255038C
公开(公告)日:2006-05-10
申请号:CN200410013871.3
申请日:2004-01-07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血粉酸解液脱色方法,按质量比有机磺酸(盐)/有机硫酸(盐):血粉酸解液为1∶15~30的比例,向血粉酸解液中加入有机磺酸或盐,室温下搅拌,至反应完全,静置,过滤沉淀物,得血粉酸解液脱色液。本发明采用有机磺酸或盐为脱色剂脱除血粉酸解液中的色素,具有用量较少、可以常温下进行和无污染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949252B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210607479.X
申请日:2022-05-31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肿瘤光热/化疗协同治疗的智能酸响应性自组装复合纳米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复合纳米载药体系的普鲁士蓝纳米粒子PB NPs可以同时作为药物载体及光热治疗的光热剂,利用静电相互作用将PEI修饰在PB NPs表面得到PB@PEI NPs,之后将可以智能响应酸性条件而通过分子间氢键自组装的多金属氧酸盐量子点POM NPs和PB@PEINPs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制备复合纳米材料PB@PEI‑POM NPs,最后负载化疗药物盐酸阿霉素DOX得到复合纳米载药体系PB@PEI‑POM‑DOX NPs。本发明具有良好的光热/化疗协同治疗肿瘤的效果,并能在肿瘤组织中实现“由小变大”从而延长纳米体系在肿瘤部位停留时间,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高效协同抗癌药物递送系统,因而具有实用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135230A
公开(公告)日:2023-05-19
申请号:CN202310245304.3
申请日:2023-03-15
Applicant: 华侨大学
IPC: A61K41/00 , A61K31/4375 , A61K9/14 , A61P31/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抗炎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盐酸小檗碱/吲哚菁绿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无载体,盐酸小檗碱与吲哚菁绿利用π‑π堆积和静电相互作用结合,通过简单的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盐酸小檗碱/吲哚菁绿纳米颗粒在中性条件下稳定性好、分散均匀,且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无毒的特点,其可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在皮肤伤口部位通过近红外光照射产生光热杀菌作用,同时纳米颗粒结构崩塌,释放盐酸小檗碱,实现化疗/光热联合抗菌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1388449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010271524.X
申请日:2020-04-08
Applicant: 华侨大学
IPC: A61K9/51 , A61K47/34 , A61K47/36 , A61K31/704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鸟氨酸/羧甲基香菇多糖层层自组装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一MSNs纳米核心和一依次由聚鸟氨酸和羧甲基香菇多糖层层自组装而形成的壳层,该MSNs核心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得。本发明采用结合层层自组装技术将两种具有潜在健康改善特性的聚电解质包裹在MSNs表面,不仅可以控制MSNs产生的突释效应,而且也得到了一种生物学相容性更好的缓释制剂。
-
公开(公告)号:CN107271524B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710513917.5
申请日:2017-06-29
Applicant: 华侨大学
IPC: G01N27/413 , H01M8/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NTs/PANI)n‑ITO阳极的MFC生物传感器用于药敏试验的方法,采用层层自组装方法制备碳纳米管/聚苯胺复合物修饰ITO阳极,用于构建单室和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庆大霉素等药物的药敏试验。本发明对传统的抗生素药敏试验方法提出了一种新方法,避免了微生物平板法检测时间长、操作繁琐、重复性差等问题,所构建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传感器操作简便,并且能够实现快速、实时、高灵敏度的药敏试验。
-
公开(公告)号:CN109908086A
公开(公告)日:2019-06-21
申请号:CN201910203427.4
申请日:2019-03-18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GelMA纳米干粉喷雾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首先将含LAP引发剂的GelMA溶解于六氟异丙醇等有机溶剂中,随后泵入超临界造粒的高压釜,经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了GelMA纳米颗粒;再将GelMA纳米颗粒转移至干粉喷雾器中,得到用于伤口快速止血和伤口保护的喷雾剂。本发明制备的GelMA纳米干粉喷雾的可通过GelMA在伤口处的溶解吸水作用,使得伤口快速止血,随后可通过光交联使得GelMA快速固化,达到隔水和伤口保护的目的。因此本发明在伤口处理的便利性,以及应对紧急情况下的伤口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9881300A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910119678.4
申请日:2019-02-18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注射型微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设计PMMA模板,制成PDMS芯片;(2)以硅油作为连续相,以海藻酸与明胶的混合溶液为第一分散相,以氯化钙水溶液为第二分散相,分别注入上述连续相输入口、第一输入口和第二输入口,调整连续相、第一分散相和第二分散相的流速,使得连续相在第一分散相流道与主流道的相接处切断第一分散相形成第一液滴,在第二分散相流道与主流道的相接处切断第二分散相形成第二液滴,且使第一液滴在腔室的前段追上第二液滴发生融合并反应生成海藻酸钙,接着在腔室的后段固化,得到短棒状微纤维;(3)收集短棒状微纤维,洗去表面残留的硅油,接着以交联剂溶液进行交联,即得所述可注射型微纤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