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交错内凹槽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54777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410376661.4

    申请日:2014-08-0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交错内凹槽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一金属微通道基体,其包括多条沿冷却液流动方向平行排布的纵向微通道,及与该纵向微通道垂直并互相间隔设置的多条横向微通道;该微通道为内凹槽形状,包括一位于基体内部的内嵌槽体和一构成基体开口位置的狭缝,内嵌槽体与狭缝相连通。制造时,先沿液体流动方向线切割加工出纵向内凹槽微通道,再将工件旋转90度后,线切割加工出横向内凹槽,从而获得纵横交错的微通道阵列,并用耐热玻璃封装微通道,形成交错内凹槽微通道换热器。本发明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实现热边界层间歇性再发展、增大传热面积,同时内凹槽结构能显著促进沸腾成核、强化沸腾传热,从而整体强化传热。

    一种具有翅片-内嵌槽的平板热管吸液芯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864755A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510287856.6

    申请日:2015-05-2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翅片-内嵌槽的平板热管吸液芯及其制造方法,包括金属蒸发板,该蒸发板的蒸发面上设有沿第一、第二方向上的多条间隔设置、交错分布的第一、第二内嵌槽,以及多个呈阵列分布的翅片;第一、第二内嵌槽分别包括构成槽腔的槽体和构成槽口的竖直狭缝;翅片包括翅片主体和支撑凸台,分别由第一、第二内嵌槽的狭缝和内部槽体交错形成。该吸液芯能增大换热面积,促进沸腾成核,强化沸腾传热,提高毛细压力,并降低回流阻力。制造时,利用球头铣刀铣削加工出第一方向上的内嵌槽;转动基板,铣削加工出第二方向上的内嵌槽,同时生成翅片结构。本发明制造工艺简单,加工成本低廉,提供了一种能显著强化传热的平板热管吸液芯。

    一种具有分流-汇流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698563A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610216858.0

    申请日:2016-04-0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02 F28F3/04 F28F9/001 F28F9/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分流-汇流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一金属微通道基体,所述基体上成形有多个翅片单元,其沿垂直于流体流动的方向上镜像对称排列成第一、第二翅片单元对;位于上游的第二翅片单元对的后端嵌入位于其下游的第一翅片单元对的前端并形成汇流通道;位于下游的第二翅片单元对的前端嵌入位于其上游的第一单元翅片对的后端并形成分流通道;经过阵列后形成微通道结构。制造时,采用微细电火花加工出该分流-汇流微通道结构,再与上盖板钎焊封装,获得微通道换热器。本发明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使得冷却液在微通道中始终处于热发展段,形成旁流并造成紊流,并抑制沸腾不稳定性,从而显著强化微通道换热。

    一种具有嵌套式多孔吸液芯的平板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34906B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510018051.1

    申请日:2015-01-1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5/0233 F28D15/04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嵌套式多孔吸液芯的平板热管及其制造方法,该平板热管包括上、下两块金属盖板,上、下金属盖板之间通过焊接密封形成密闭的腔体,在腔体内部填充有液体工质;所述腔体的内表面分为蒸发面和冷凝面;所述冷凝面和蒸发面均铺设有金属粉末颗粒烧结形成的薄层多孔吸液芯结构,且在蒸发面加工出阵列排布的带有内凹槽的烧结多孔柱,冷凝面加工出与该内凹槽相配合的多孔凸起;两者通过紧密配合形成嵌套多孔结构柱,所述嵌套多孔结构柱内形成工质回流通道。该平板热管提高了毛细压力,显著加快了工质回流速度,实现了汽-液两相的分离,大大提高传热性能;同时该嵌套式吸液芯起到支撑柱作用,有效避免了平板热管内陷或裂缝变形等问题。

    一种热管复合吸液芯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075603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320295.0

    申请日:2014-07-0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复合吸液芯及其制备方法,其为管状结构,包括一金属外套管和金属多孔流道,金属多孔流道的外壁与金属外套管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金属多孔流道由粒径40~180μm的金属粉末颗粒经固相烧结而成,其表面和内部均具有平均孔径为10-100μm的多孔孔隙结构,其内壁面沿其周向均匀分布有20~60个长度与所述金属多孔流道的轴向长度相同的吸液凹槽;所述吸液凹槽包括一内嵌槽体和一狭缝,内嵌槽体通过狭缝与所述金属多孔流道的腔体相连通。本发明制造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有效弥补了单一沟槽或烧结吸液芯的缺点,提高了毛细压力,降低了液体回流阻力、提高了渗透率,同时吸液凹槽有效削弱了蒸汽流动对液体流动的逆向剪切,从而大幅提高热管的传热性能。

    一种具有交错内凹槽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54777A

    公开(公告)日:2014-11-19

    申请号:CN201410376661.4

    申请日:2014-08-0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交错内凹槽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一金属微通道基体,其包括多条沿冷却液流动方向平行排布的纵向微通道,及与该纵向微通道垂直并互相间隔设置的多条横向微通道;该微通道为内凹槽形状,包括一位于基体内部的内嵌槽体和一构成基体开口位置的狭缝,内嵌槽体与狭缝相连通。制造时,先沿液体流动方向线切割加工出纵向内凹槽微通道,再将工件旋转90度后,线切割加工出横向内凹槽,从而获得纵横交错的微通道阵列,并用耐热玻璃封装微通道,形成交错内凹槽微通道换热器。本发明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实现热边界层间歇性再发展、增大传热面积,同时内凹槽结构能显著促进沸腾成核、强化沸腾传热,从而整体强化传热。

    基于红外热像观察的热管吸液芯毛细流动测量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994803A

    公开(公告)日:2014-08-20

    申请号:CN201410227468.4

    申请日:2014-05-2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红外热像观察的热管吸液芯毛细流动测量方法及装置,通过吸液芯固定组件将吸液芯一端固定,利用移动调整组件实现吸液芯的移动,将吸液芯另一端浸入液体工质中,采用红外热像仪通过玻璃罩孔精确监测吸液芯内液体弯液面流动过程,处理监测记录以定量获得毛细流动距离及流动速率。本发明利用液体工质与吸液芯金属基体及多孔介质发射率差异导致红外热像不同显示的特点,有效克服了传统毛细流动测量方法的缺陷,尤其适合无色透明液体在热管吸液芯内毛细流动过程的定量精确监测,实验装置简单,测量精度高,为热管吸液芯毛细性能的测试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并实现了红外热像方法由传统热测量向毛细流动应用领域的拓展。

    微通道再生冷却的微型燃烧室

    公开(公告)号:CN206234849U

    公开(公告)日:2017-06-09

    申请号:CN201621216515.6

    申请日:2016-11-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通道再生冷却的微型燃烧室,通过设置燃烧腔体及依次层叠设置在燃烧腔体上下两侧的中间垫板、微通道板和顶盖板,使燃烧腔体与中间垫板和微通道板形成密闭的燃烧腔。燃油流经微通道板后再经燃油雾化喷嘴喷入燃烧腔体内,而后与通过进气口射入的空气掺混后点火燃烧,将燃油同时用做冷却剂,利用微通道吸收燃烧室释放的热量,在提高燃烧效率的同时实现燃烧室壁面的冷却降温,从而实现再生冷却。本实用新型利用微通道表面积大、微尺度效应强化换热的优点,降低燃烧室壁面温度及温度梯度,进而解决热应力过大问题,实现了燃烧室的有效热防护;同时预热后的燃料发生裂解,不仅改善了点火性能,而且提高了熄火极限和燃烧效率。

    一种具有多流路互联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206274227U

    公开(公告)日:2017-06-23

    申请号:CN201621349617.5

    申请日:2016-12-0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多流路互联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一金属微通道基体,该基体沿冷却液流动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平行排布、阵列分布的开口圆环结构,其包括外部沿圆周向均匀间隔布置的四段第一弧形翅片和内部对称布置的两段第二弧形翅片,从而形成了嵌套设置的大开口圆环和小开口圆环。大开口圆环在沿平行、垂直于冷却液流动方向上分别形成前后、上下各两个狭缝,小开口圆环在沿平行于冷却液流动方向上形成前后两个狭缝,上述狭缝形成多流路互联通道。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