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0533829C
公开(公告)日:2009-08-26
申请号:CN200580044432.1
申请日:2005-12-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625 , H01M8/04014 , H01M8/04201 , H01M8/2425 , H01M8/2475 , H01M8/248 , H01M8/248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系统。该燃料电池系统(10)包括燃料电池组(12)、热交换器(14)、重整器(16)以及容纳所述燃料电池组(12)、所述热交换器(14)和所述重整器(16)的壳体(18)。在燃料电池组(12)的端板(70a)处形成腔室单元(98)。被所述热交换器(14)加热的空气临时充入所述腔室单元(98)。所述热交换器(14)和所述重整器(16)直接连接到所述腔室单元(98)。
-
公开(公告)号:CN100527504C
公开(公告)日:2009-08-12
申请号:CN200580044341.8
申请日:2005-12-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系统。该燃料电池系统(10)包括燃料电池组(12)。该燃料电池组(12)包括沿堆叠方向堆叠在一起的多个燃料电池(11)以及设置在燃料电池(11)的沿堆叠方向的相对端部处的端板(70a,70b)。在燃料电池组(12)的一侧上设置流体单元(19)。该流体单元(19)包括用于加热待供应到所述燃料电池组(12)的含氧气体的热交换器(14)以及用于重整燃料以产生燃料气体的重整器(16)。
-
公开(公告)号:CN1914755A
公开(公告)日:2007-02-14
申请号:CN200480037105.9
申请日:2004-12-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角田正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97 , H01M8/0228 , H01M8/0247 , H01M8/025 , H01M8/0254 , H01M8/04089 , H01M8/2425 , H01M8/243 , H01M8/2457 , H01M2008/1293
Abstract: 一种燃料电池(10)包括电解质电极组件(26)和隔板(28)。隔板(28)包括堆叠在一起的第一至第三板(30,32,34)。在第一板(30)和第三板(34)之间形成有与燃料气体供应通道(36)相连的燃料气体通路(76)。燃料气体通路(76)在第一圆盘(42)和第三圆盘(70)之间形成燃料气体压力腔室(86)。另外,在第二板(32)和第三板(34)之间形成有与含氧气体供应通道(50)相连的含氧气体通路(84)。含氧气体通路(84)在第二圆盘(56)和第三圆盘(70)之间形成含氧气体压力腔室(88)。
-
公开(公告)号:CN1220858C
公开(公告)日:2005-09-28
申请号:CN98802081.5
申请日:1998-01-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9/0025 , F28D9/0018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器的支承构造,在沿轴方向分割并通过一对法兰(32、33)接合着的圆筒状壳体(9)内部,支承着圆环状的热交换器(2),该热交换器(2)在轴方向一端备有高温流体通路入口(11),在轴方向另一端备有低温流体通路入口(15),其特征在于,将固定在热交换器(2)外周面的热交换器支承环(37)榫接地嵌合在一方法兰(33)的内周面,同时,在热交换器支承环(37)与另一方法兰(32)之间配置密封部件(35)。因此,可将在热交换器(2)和圆筒状壳体(9)产生的热应力抑制在最小限度,同时可切实地将热交换器(2)的高温流体通路入口(11)与低温流体通路入口(15)之间密封起来。
-
公开(公告)号:CN1109875C
公开(公告)日:2003-05-28
申请号:CN97198917.6
申请日:1997-10-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28D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9/0025 , F28D9/0018 , F28F9/001 , Y10S165/355 , Y10S165/399
Abstract: 在由钎焊于热交换器2的多个传热板S1、S2端面的板8构成分隔燃气通路入口11及空气通路出口16的分隔壁的场合,防止燃气及空气的压力差在上述板8作用的负荷F造成上述钎焊部寿命降低。为此,在传热板S1、S2的端面钎焊接合基板26,在接合基板26的前面钎焊将板8的端部弯曲成直角形成的接合凸缘28的后面,同时,在板8的下面及接合基板26的前面钎焊断面为L字状的接合凸缘27。由此提高接合部的刚性,缓和应力集中,提高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234108A
公开(公告)日:1999-11-03
申请号:CN97198925.7
申请日:1997-10-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28D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9/0025 , F28F9/001 , Y10S165/399
Abstract: 在交替配置通过燃气的燃气通路4与通过空气的空气通路5的热交换器上,将其一端侧切成不等长的角形形成燃气通路入口11与空气通路出口16;同时,将其另一端侧切成不等长角形形成燃气通路出口12与空气通路入口15。体积流量大的燃气所通过的燃气通路入口11与出口12形成于角形长边侧;体积流量小的空气通过的空气通路入口15与出口16形成于角形短边侧。由此,可以避免由高温流体与低温流体的体积流量差引起的压力损失的增加,可减小整个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11201631B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1780095734.4
申请日:2017-10-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44 , H01M50/264
Abstract: 单电池保持件(1)用于保持二次电池单体(9),并从二次电池单体(9)输出电力,该二次电池单体(9)具备正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以及配置于正极活性物质与负极活性物质之间并与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分别接触的电解质,该单电池保持件(1)具备:单电池保持件主体(30);以及按压部(10),其支承于单电池保持件主体(30),并具有碟形弹簧(11),该碟形弹簧(11)与一方向上的二次电池单体(9)的一端面抵接,并向与一方向相对的另一方向按压二次电池单体(9)的一端面。
-
公开(公告)号:CN100492734C
公开(公告)日:2009-05-27
申请号:CN200480037105.9
申请日:2004-12-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角田正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97 , H01M8/0228 , H01M8/0247 , H01M8/025 , H01M8/0254 , H01M8/04089 , H01M8/2425 , H01M8/243 , H01M8/2457 , H01M2008/1293
Abstract: 一种燃料电池(10)包括电解质电极组件(26)和隔板(28)。隔板包括堆叠在一起的第一至第三板。第一板和第三板之间形成有与燃料气体供应通道(36)相连的燃料气体通路(76)。燃料气体通路在第一圆盘和第三圆盘之间形成燃料气体压力腔室(86)。当燃料气体供应入燃料气体压力腔室中时,燃料气体压力腔室中的内压增加而膨胀,第一板在压力作用下与阳极(24)紧密接触。第二板和第三板之间形成有与含氧气体供应通道(50)相连的含氧气体通路(84)。含氧气体通路在第二圆盘和第三圆盘之间形成含氧气体压力腔室(88)。当将含氧气体供应入含氧气体压力腔室中时,含氧气体压力腔室中的内压增加而膨胀,第二板在压力作用下与阴极(22)紧密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706061A
公开(公告)日:2005-12-07
申请号:CN03820554.8
申请日:2003-08-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角田正
IPC: H01M8/02
Abstract: 每个用于夹持多个电解质电极组件(56)的隔板(58)都包括一对板(60,62)。在板(60,62)之间形成燃料气体通道(67)和含氧气体通道(82)。燃料气体供应孔(44)延伸通过隔板(58),用于供应燃料气体,且排放通道(46)形成在燃料气体供应孔(44)周围。排放通道(46)延伸通过隔板(58),用于排放废气。隔板具有燃料气体分配通道(67a),用于连接燃料气体供应孔(44)和燃料气体通道(67)。
-
公开(公告)号:CN1109876C
公开(公告)日:2003-05-28
申请号:CN97198928.1
申请日:1997-10-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角田正
IPC: F28D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13/08 , F28D9/0018 , F28D9/0025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器,其四边形的传热板(S1、S2)在折线上被弯折成曲折形,从而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形成燃烧气体通路(4)和空气通路(5),以提高材料的成品率和在形成流体通道时便于各部件间的钎焊。这样,放射状的外周壁(6、8o、10o)和放射状的内周壁(7、8i、10i)分别被钎焊在位于传热板(S1、S2)的外周缘和内周缘上的折线上,从而形成与燃烧气体入口(11)相连接的通道(13)、与燃烧气体出口(12)相连接的通道(14)、与空气通路入口(15)相连接的通道(17)、和与空气通路出口(16)相连接的通道(18)。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