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防晒涂层和反射热射线的涂层的复合玻璃板

    公开(公告)号:CN110121414B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1880003329.X

    申请日:2018-10-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复合玻璃板,其包括具有外侧表面(I)和内室侧表面(II)的外玻璃板(1)、具有外侧表面(III)和内室侧表面(IV)的内玻璃板(2)和热塑性中间层(3),所述热塑性中间层将外玻璃板(1)的内室侧表面(II)与内玻璃板(2)的外侧表面(III)接合,其中所述复合玻璃板在外玻璃板(1)和内玻璃板(2)之间具有至少一个防晒涂层(4),其基本上反射或吸收太阳辐射的可见光谱外的射线,特别是红外射线,且其中所述复合玻璃板在内玻璃板(2)的内室侧表面(IV)上具有反射热射线的涂层(5)(低辐射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玻璃板的透射指数A为0.02至0.08,其中透射指数A根据下式(I)确定,A=TL复合玻璃质玻璃板/(TL低辐射涂覆的玻璃板*TE)(I),其中TL是透光率且TE是能量透射率,其根据ISO 9050测量。

    具有可电切换的光学性能和改进的电接触的多层薄膜

    公开(公告)号:CN110914055A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980002136.7

    申请日:2019-06-06

    Abstract: 具有可电切换的光学性能的多层薄膜(1),其至少包括以下列次序以面形式布置的下列部件:‑第一载体薄膜(5),‑第一导电层(3),‑活性层(2),‑第二导电层(4)和‑第二载体薄膜(6),其中‑多层薄膜(1)在其面内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缺口(7.1)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缺口(7.1)以通孔形式穿过多层薄膜(1)的所有层,‑第一缺口(7.1)用导电填充物料(8)填充,所述填充物料在第一缺口(7.1)内导电接触第一导电层(3),并且‑第一汇流排(9.1)导电接触所述导电填充物料(8)。

    具有电加热层的透明玻璃板、其制造方法及其用途

    公开(公告)号:CN106465478B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580017201.5

    申请日:2015-06-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至少一个可加热导电涂层(8)的透明玻璃板(1),该导电涂层与至少两个为了与电压源的两极电连接而配备的汇流电极(11、11')相连,以通过施加电源电压使加热电流流经在至少两个汇流电极之间形成的加热场(12),其中–加热场(12)具有至少一个不含可加热导电涂层(8)的通信窗口(14),–可加热导电涂层(8)由环形涂层边缘(10)和延伸至环形玻璃板边缘(5)且不含导电涂层(8)的环形边缘条(9)界定,其特征在于,透明玻璃板(1)–在加热场(12)外部且由此通过汇流电极(11或11')空间上分开且沿着玻璃板边缘(5)的第一侧(6或6')具有至少一个可加热导电涂层(8'或8'''),–其中在玻璃板边缘(5)的两个第二侧(7、7')区域中分别设置至少两个附加电极(18、18'),–所述各至少两个附加电极通过各至少一个供电导线(15、15')与汇流电极(11或11')相连,–所述各至少一个供电导线沿着各自分配的涂层边缘(10)且沿着玻璃板边缘(5)的两个第二侧(7、7')且至少局部地–在分配的边缘条(9)中,–在环形涂层边缘(10)的分配的部分上通过加热场(12)的各至少一个分配的不含涂层的线(16或16')电退耦地和/或–在加热场(12)外部的各自分配的导电涂层(8'')中和/或其上通过加热场(12)的各至少一个分配的不含涂层的线(16)或(16')电退耦地,延伸,并且–在导电涂层(8'或8''')中包含–至少一个电分配给各两个附加电极(18和18')且与相反极性的汇流电极(11或11')电耦合的对电极(19),和–至少两个相对于透明玻璃板(1)的垂直中线和镜轴(M)彼此镜像对立且具有各至少四个不含涂层的线的系统(16''),它们如下设置,其将施加电源电压时从各至少两个附加电极(18、18')流过的加热电流通过各至少两个电流通路(a1和a2+a3)且通过至少两个各自为其分配的对电极(19)引向至少一个各自相反极性的汇流电极(11或11'),–其中公式I适用于系统(16'')中的电流通路(a1和a2+a3)的长度:VH1=长度a1:(长度a2+a3)=0.05至2.5(I),其中(VH1)是数学比例,(a1)表示各上部附加电极(18、18')和各与其最接近的、各自为其分配的分成两半的对电极(19)的第二子区域的垂直边的上部子区域之间的电流通路,(a2)表示各下部附加电极(18、18')和各自为其分配的分成两半的对电极(19)的第一垂直子区域的上部子区域之间的电流通路,且(a3)表示各分成两半的对电极(19)的第一垂直子区域的各下部子区域和其它的各自为其分配的各分成两半的对电极(19)的第二子区域的垂直子区域之间的电流通路。

    具有防晒涂层和反射热射线的涂层的复合玻璃板

    公开(公告)号:CN110121414A

    公开(公告)日:2019-08-13

    申请号:CN201880003329.X

    申请日:2018-10-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复合玻璃板,其包括具有外侧表面(I)和内室侧表面(II)的外玻璃板(1)、具有外侧表面(III)和内室侧表面(IV)的内玻璃板(2)和热塑性中间层(3),所述热塑性中间层将外玻璃板(1)的内室侧表面(II)与内玻璃板(2)的外侧表面(III)接合,其中所述复合玻璃板在外玻璃板(1)和内玻璃板(2)之间具有至少一个防晒涂层(4),其基本上反射或吸收太阳辐射的可见光谱外的射线,特别是红外射线,且其中所述复合玻璃板在内玻璃板(2)的内室侧表面(IV)上具有反射热射线的涂层(5)(低辐射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玻璃板的透射指数A为0.02至0.08,其中透射指数A根据下式(I)确定,A=TL复合玻璃质玻璃板/(TL低辐射涂覆的玻璃板*TE) (I),其中TL是透光率且TE是能量透射率,其根据ISO 9050测量。

    用于平视显示器的复合玻璃板

    公开(公告)号:CN108012535B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1780001353.5

    申请日:2017-07-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平视显示器的复合玻璃板(1),其至少包括第一玻璃板(1.1)和第二玻璃板(1.2)以及透明的导电涂层(10),所述第一玻璃板与第二玻璃板通过复合层(2、3、4)相互接合,其中复合层(2、3、4)具有第一热塑性薄膜(2)、聚酯薄膜(3)和第二热塑性薄膜(4),其中第二热塑性薄膜与第一热塑性薄膜的厚度比为1.5:1至20:1。

    用于使玻璃盘片弯曲的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698899B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1880000306.3

    申请日:2018-01-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炉(1)中使玻璃盘片(2)弯曲的方法,其中,炉具有入口(10)和出口(11),该方法具有如下步骤:•(S100)将玻璃盘片(2)提供在保持部(3)上,其中,预加热保持部(3),•(S200)将经保持的玻璃盘片(2)带入到炉(1)的入口(10)中以用于弯曲,•(S300)将经弯曲的、保持的玻璃盘片(2')从炉(1)的出口带出,•(S400)将经弯曲的、保持的玻璃盘片(2')从保持部(3)取出,•(S500)将热绝缘部(4)安装在保持部(3)上,•(S600)借助于运输装置(5)使保持部(3)和热绝缘部(4)返回。•(S700)在重新保持之前移除热绝缘部(4),•其中,循环地重新完整执行前述步骤。

    具有加热覆层的透明片材、其制造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797678B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1580020208.2

    申请日:2015-03-05

    Abstract: 按照图1的透明片材(1),其具有可电加热的覆层(8),所述覆层(8)与两个集电极(11、11``)连接,使得通过施加馈电电压,加热电流流经在所述集电极(11、11```)之间构成的加热场(12),其中(12)包含无覆层区(14),所述无覆层区(14)由(14)的区边缘(17)限制,所述区边缘(17)至少逐段地由可加热的覆层(8)构成,其中‑将两个集电极(11、11```)之一划分成两个彼此分离的子区域(11`、11``),‑电流供给线流(16、16`)从两个子区域(11`、11``)中的每一个被引导到附加电极(15),其中‑至少一个电流供给线路(16、16`)至少逐段地在无覆层区(14)中、在无覆层的边缘条(9)中、在覆层(8)在加热场(12)之外的子区域(8`、8``)中和/或在无覆层区(14)的区边缘(17)处和/或区边缘(17)中伸展,并且其中‑附加电极(15)与两个电流供给线路(16、16`)并且与加热场(12)的加热场片段(22)电连接,和/或‑附加电极(15)被划分成两个彼此分离的子区域(15`、15``),其中两个子区域(15`、15``)中的每一个分别与电流供给线流(16、16`)以及与在集电极(11、11```)之间的加热场(12)的加热场片段(22)电连接;用于制造所述透明片材的方法和其应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