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包容、多级缓冲、双层隔热的新燃料组件运输容器

    公开(公告)号:CN116978599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0775204.1

    申请日:2023-06-2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多重包容、多级缓冲、双层隔热的新燃料组件运输容器,包括内包容壳、外包容壳以及隔热结构。内包容壳用于容纳新燃料组件,包括多个压紧机构。多个压紧机构的多个弹性体用于共同夹紧新燃料组件。外包容壳密封地容纳内包容壳,包括外壳体和减振结构。内包容壳位于外壳体的内侧,减振结构能够变形以吸收对新燃料组件运输容器的破坏能。隔热结构设置于内包容壳和外包容壳之间,包括隔热筒、隔热底以及隔热盖。隔热筒套设于内包容壳,隔热底设置于内包容壳的轴向一侧端部,隔热盖设置于内包容壳的轴向另一侧端部。如此,新燃料组件运输容器能够确保新燃料组件运输时具有绝对的高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杜绝发生任何可能的核事件/核事故。

    电加热棒装置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096527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110332639.6

    申请日:2011-10-27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加热棒装置,涉及反应堆热工水力学实验以及反应堆堆内电辅助加热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一个或并排设置的多个电加热棒,每个所述电加热棒包括:多段发热管,用于将其中通过的电流转换为热能;多个中间过渡接头,连接于相邻的两段发热管之间,用于实现相邻的两段发热管之间的电气连接;两个端部电接头,分别设置于位于两端的两段发热管的一端,用于将电流引入发热管。本发明的装置适应各种加热棒外径、长度、栅距等要求、热流密度高、结构简单、可靠、且成本较低。

    一种仿生减阻降噪薄膜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941728A

    公开(公告)日:2013-02-27

    申请号:CN201210473406.2

    申请日:2012-11-2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仿生减阻降噪薄膜的制备方法,属于材料工程技术领域。首先在覆膜机的主动轮的表面加工出三角形沟槽,然后在覆膜机的被动轮上铺设聚氯乙烯薄膜基材;使覆膜机的主动轮升温至,再使主动轮与被动轮相互对压,最后对主动轮卸载,冷却后得到仿生减阻降噪薄膜。本发明提出仿生减阻降噪薄膜的制备方法,制备工艺简单可控,易于制备减阻降噪良好的薄膜材料,而且薄膜材料表面的结构精度可以根据工程需要精确控制。本发明制备方法所用的设备简单,因此大大降低了薄膜材料的制备成本和设备维护成本。

    大电流引电绝缘密封装置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37096A

    公开(公告)日:2007-03-28

    申请号:CN200610113531.7

    申请日:2006-09-29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实验设备范围,特别涉及一种大电流引电绝缘密封装置。由密封壳体、大电流引电组件、法兰和压紧螺母组成,所述密封壳体由细壳体插入粗壳体焊接而成;引电极两头设置挡片,两头分别套上绝缘体、缠绕垫片、挡圈,再用压紧螺母压紧组成一个大电流引电组件;将该大电流引电组件插入细壳体内,两个缠绕垫片分别与细壳体两端焊接,形成真空室;在粗壳体的一端外圆周密封焊接连接盘,通过螺栓和密封圈和法兰连接形成高压室大电流引电绝缘密封装置,克服了大直径电极贯穿件的密封与绝缘问题,使得各项相关重要实验得以顺利进行,本发明起到了双重的效果。

    机械式回旋破桥单列器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25064A

    公开(公告)日:2007-03-07

    申请号:CN200610113588.7

    申请日:2006-10-0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技术的一种机械式回旋破桥单列器。在支架上面固定由进球管、上盖板、出球管和斜面底板组成单列器主体,在单列器主体上盖板正对漏斗上口处固定电机,在电机轴上固定搅拌杆。本机械式回旋破桥单列器通过电机带动搅拌杆作回旋运动,引入面扰动,克服了现有技术通过脉冲式压缩空气进行线扰动破桥,破桥效率不高的不足,本发明引入面扰动,从而有效地破桥。因此,大幅度地提高了破桥效率。

    新燃料组件运输容器的隔热结构及新燃料组件运输容器

    公开(公告)号:CN116734157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775196.0

    申请日:2023-06-2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新燃料组件运输容器的隔热结构及新燃料组件运输容器。容器主要包括内包容壳、外包容壳和隔热结构。隔热结构包括隔热筒、隔热底和隔热盖,分别位于内包容壳、外包容壳隔开的环形、底部和顶部空腔内以起到隔热作用,三者结构形式类似,主要由隔热块与支撑块组成,其中隔热块采用硅酸铝复合纤维浇注料且将支撑块、内包容壳、外包容壳等其他构件浇注为一个不可拆卸的整体结构。如此,隔热结构可以适用于狭小的安装空间,实现紧凑型的精确设计,使其对运输容器兼具隔热和减振缓冲功能,确保新燃料组件运输期间一旦发生与GB11806所列耐热试验相同或级别相当的运输事故时也绝对不会发生核燃料外泄的核事件/核事故。

    螺旋多叶型核燃料元件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70840B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110684321.8

    申请日:2021-06-21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旋多叶型核燃料元件的制造方法。通过共挤出成型的工艺形成燃料棒,使得包壳管的表面与端塞的表面的结合处形成冶金结合,包壳管的表面与燃料芯坯的表面的结合处形成冶金结合,再通过旋轧装置对燃料棒进行旋轧,从而形成多个螺旋形的叶片和多个螺旋槽。通过共挤出成型和旋轧成型两步成型工艺分别实现包壳管与燃料芯坯的冶金结合和成型螺旋多叶型核燃料元件的外形结构,工艺可控性好。并且,通过旋轧装置进行一次旋轧作业即可成型出足够的设计长度的叶片,从而能够形成足够长度的螺旋多叶型核燃料元件,且尺寸可控而精度高。

    高温气冷堆温度及碳还原环境模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065523B

    公开(公告)日:2014-12-31

    申请号:CN201210564158.2

    申请日:2012-12-21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气冷堆温度及碳还原环境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加热体、均温套筒、保温层和炉体,所述加热体套装于所述均温套筒内,所述加热体与所述均温套筒间存在缝隙,所述保温层包括上保温层、下保温层、侧保温层,所述均温套筒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上保温层和下保温层接触,所述下保温层和侧保温层沿炉体的内壁设置,所述均温套筒侧壁与所述保温层之间形成密闭空腔。本发明的高温气冷堆温度及碳还原环境模拟装置,能够模拟反应堆内部的高温碳还原环境,使测试区内能够覆盖高温气冷堆从正常运行到极限事故条件下的全部温度范围。

    一种基于自感式原理的单级线圈控制棒棒位测量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100483562C

    公开(公告)日:2009-04-29

    申请号:CN200510011226.2

    申请日:2005-01-21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自感式原理的单级线圈控制棒棒位测量传感器,属于反应堆测控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电感式控制棒棒位测量传感器体积大,容错性能较低,抗干扰能力较低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自感式原理的单级线圈控制棒棒位测量传感器,包括一根由导磁材料与不导磁材料间隔排列组成的测量芯棒、一组用于位置测量的自感测量线圈、产生各自感测量线圈所用激励信号的发生电路和放大电路,以及用于测量自感测量线圈的自感电压的自感电压测量电路;各自感测量线圈各自独立,相互之间没有信号连接或者作用。本发明体积小,安装维护简单,运行稳定,为反应堆的控制与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机械式回旋破桥单列器
    2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52245C

    公开(公告)日:2009-01-14

    申请号:CN200610113588.7

    申请日:2006-10-0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技术的一种机械式回旋破桥单列器。在支架上面固定由进球管、上盖板、出球管和斜面底板组成单列器主体,在单列器主体上盖板正对漏斗上口处固定电机,在电机轴上固定搅拌杆。本机械式回旋破桥单列器通过电机带动搅拌杆作回旋运动,引入面扰动,克服了现有技术通过脉冲式压缩空气进行线扰动破桥,破桥效率不高的不足,本发明引入面扰动,从而有效地破桥。因此,大幅度地提高了破桥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