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生结构的扭转式吸能盒

    公开(公告)号:CN221418173U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323152411.6

    申请日:2023-11-22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仿生结构的扭转式吸能盒,包括由若干个相互逆向对称的单胞通过间隔排布形成的吸能盒主体和设置在各单胞连接面上的控制隔板以及位于吸能盒主体轴心位置的内支撑吸能环柱和位于吸能盒主体周径位置的外支撑吸能环柱;单胞沿轴向拉伸至预定长度,外支撑吸能环柱与吸能盒主体套接配合.本实用新型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解决现有技术中质量重、吸能范围小、力学特性不佳的问题,提高吸能盒的能量吸收效率。

    基于竹节仿生的筒体结构吸能盒

    公开(公告)号:CN219428072U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20670513.8

    申请日:2023-03-30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基于竹节仿生的筒体结构吸能盒,包括:吸能盒主体和辅助吸能柱;所述吸能盒主体由正六边形薄壁管和每条边延伸一个六棱柱空腔以及含正六边形薄壁结构的内腔组成的类蜂窝状结构;所述辅助吸能柱是由多个层板间隔排布及插入层板的竹节状薄壁管构成;其中层板与吸能盒主体的中间空腔形状大小一致,并通过焊接与中间空腔的内壁相连,层板轴向位置与六棱空腔上的溃缩槽所在水平面垂直;所述竹节状薄壁管为多个截断六棱锥壳体状的单元连接而成,其中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通过一个倒置的单元连接在一起,所述截断六棱锥壳体状的下底面和上底面为大小不同但平行的正六边形。

    一种新型组合式汽车碰撞吸能盒

    公开(公告)号:CN218463610U

    公开(公告)日:2023-02-10

    申请号:CN202222787365.6

    申请日:2022-10-21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组合式汽车碰撞吸能盒,包括八边形柱管及嵌插于所述八边形柱管当中的多孔芯柱,所述八边形柱管内部设置四个正六棱柱孔,所述多孔芯柱是正六棱柱形状,所述多孔芯柱是四个并分别填充在四个所述正六棱柱孔之中,所述多孔芯柱内部为蜂窝结构,所述多孔芯柱上半部分的蜂窝孔洞呈沙漏形状,所述多孔芯柱下部分的蜂窝孔洞呈正六棱柱形状及四棱柱形状,正六棱柱形状的蜂窝孔洞内填充六韧带手性结构,四棱柱形状的蜂窝孔洞内填充四韧带手性结构。具有正弦波特性和手性特征的结构可以将较高的动能转化为较低的形变量,手性内嵌蜂窝结构则提供足够的能量耗散效果及有效缓冲效果,避免驾驶员和行人会遭受严重伤害。

    一种涡电流分选装置
    26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288809U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121417890.8

    申请日:2021-06-24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涡电流分选装置,包括:导磁器;磁性卷辊;第一输送装置;第二输送装置;负压吸附装置;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布置有所述导磁器和磁性卷辊,所述导磁器沿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延伸一段距离布置,所述导磁器与所述磁性卷辊导磁连接,所述磁性卷辊旋转产生的交变电流以能使经过导磁器的金属物料内产生涡电流;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布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上方并对应所述导磁器,所述第二输送装置连接至用于接收金属物料的第一容置部,所述负压吸附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输送装置以能将受涡电流驱动而弹起的金属物料吸附至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应用本技术方案可提供一种能提高分选效率的涡电流分选装置。(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模切辊
    26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5943207U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21862495.0

    申请日:2021-08-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切辊,所述模切辊包括芯轴、辊体和刀具;所述辊体套接在所述芯轴上,所述刀具连接在所述辊体上;所述芯轴呈管状结构,所述芯轴的内部填充有第一填充结构,所述辊体呈管状结构,所述辊体的内部和芯轴之间填充有第二填充结构。应用本技术方案可提供一种轻量化的模切辊。

    一种复合吸能装置
    26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5361235U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21126067.1

    申请日:2021-05-25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吸能装置,它包括套管、底座及上盖,上盖连接在套管吸能前端上,该底座连接在吸能套管吸能后端上,套管内填充有蜂窝体;套管壁上设有若干绕中心轴向平行盘旋延伸的螺旋导槽,并在每条螺旋导槽延伸至的套管吸能后端管口对应位置处开有与螺旋导槽一一对应相接且具有相同螺旋角的缺口,该底座具有圆锥台状部分并在该圆锥台状部分的小径端周长上间隔设有若干钝切割刃,该套管与该底座相接时,钝切割刃一一对应地插接在该缺口处。它具有如下优点:吸能过程稳定、比吸能高、碰撞峰值力小。

    一种车辆用前保险杠梯度波纹吸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4929551U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121061765.8

    申请日:2021-05-18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前保险杠梯度波纹吸能装置,所述吸能柱包括:外吸能柱体、内吸能柱体、连接片、第一蜂窝结构和第二蜂窝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吸能装置主要由类似折纸结构的波纹形状构成,在采用折纸方法的同时与正弦函数的绝对值相联系,形成带有梯度的波纹形状,使结构更具有连续性,同时拥有了折纸及波纹结构的优势。使吸能装置在碰撞时从大波纹处先行产生变形,并带动第一蜂窝结构和第二蜂窝结构变形,使得整个变形过程理想、可预测。

    一种汽车吸能盒
    26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2447414U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2022194738.X

    申请日:2020-09-29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吸能盒,包括n边形管和填充在n边形管内的第一树形结构架,该n为大于3的自然数,该n边形管具有一个n边形的几何中心和n个n边形的顶点;该第一树形结构架以几何中心为根且第一树形结构架末端固接在n边形管内壁,该第一树形结构架具有n个一级子数,n个一级子数分别沿由几何中心指向n个顶点方向布置;该第一树形结构架由三明治复合板制成,该三明治复合板包括水滴状中间层,该水滴状中间层之两侧由内至外分别依次层合有复合波浪板和铝制板。它具有如下优点:汽车吸能盒内的树形结构架能满足不同车辆的耐撞性要求,达到定制化、轻量化、简易化。(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汽车防撞梁
    26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2447411U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2021124116.3

    申请日:2020-06-17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防撞梁,它包括支撑架、至少一储能缓冲盒和至少一层级自相似吸能盒,其中储能缓冲盒采用活塞与弹性件配合的结构,弹性件能将冲击能量有效储存起来,减少对车内乘员的损害,保护车外行人的安全。低速情况下,弹性件作为储能元件储存一定的碰撞能量可以有效的保护乘车员的安全,使得碰撞过程相比于传统汽车防撞梁直接使吸能盒受力变形、该吸能过程变得更加平缓。同时,在车与车高速碰撞时,活塞的中空结构使弹性件受载荷冲击而使压缩量达到最大值之后还能产生后续的金属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量,提高了乘员舱的安全性。层级自相似吸能盒增加了防撞梁吸能效果。(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隔热减振消声器
    27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1422728U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1922005595.0

    申请日:2019-11-19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隔热减振消声器,端盖沿着孔管的轴向设置于孔管的两端,壳体套设在孔管外,蒙板包覆在壳体外;端盖由三明治复合板组成,三明治复合板的上下面板是铝合金材质,中间采用内接六边形的铝制衍架结构;衍架结构由两个正四面体衍架组成,顶部重合,底部形成六芒星结构,在二分之一高处,设有六边形的横向梁;孔管为两种热膨胀率不同的金属片同轴嵌套制成;蒙板是由复合板组成,该复合板采用三明治结构,包括上下面板和内嵌螺纹旋蜂窝结构组成;上下面板采用铝合金板夹玻璃纤维布,螺纹旋蜂窝结构为铝合金线切割而成。上述的隔热减振消声器,解决了现有的汽车消声器寿命低、隔热性能差、消音效率低的问题。(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