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462235A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2010241146.0
申请日:2020-03-31
Applicant: 武汉卓目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yolo v3算法的倾斜目标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包含检测目标的图片,分别生成训练集合A和验证集合B;将训练集合A和验证集合B中的检测目标用任意角度矩形框进行逐一标注;使用训练集合A对改进后的yolo v3算法进行训练,所述改进后的yolo v3算法为在原始yolo v3算法的基础上对anchor框、IOU计算以及边框回归进行改进以适应倾斜目标检测后的算法;然后通过验证集合B来选择效果最好、泛化能力最佳的权重模型;将改进后的yolo v3算法移植到NVIDIA Jetson TX2,并加载训练好的最佳权重来对图片中目标进行实时检测。本发明既能够处理常见垂直目标检测,同时也能够处理倾斜目标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1238473A
公开(公告)日:2020-06-05
申请号:CN202010068837.5
申请日:2020-01-21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 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心地固坐标系下惯导系统高度通道的二阶阻尼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惯导系统高度通道阻尼方法实用性差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是首先将ECEF编排解算的位置坐标转换至地理坐标系,再计算惯性解算高度与外部测量高度之差,并转换至地心地固坐标系,借鉴经典的地理坐标系高度通道阻尼方法,设计ECEF编排下的二阶高度阻尼网络。本发明利用ECEF坐标系与地理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将高度量测误差转换至地心地固坐标系,并构建二阶阻尼网络对ECEF编排的天向通道进行等效阻尼,通过高度阻尼系数抑制了外部测量高度的噪声和突变影响,通过天向速度阻尼系数抑制了天向速度误差,提高ECEF编排的天向速度和高度精度。实用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0175757A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910379456.6
申请日:2019-05-08
Applicant: 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PDM系统的质量问题库构建方法,通过包括:质量问题采集模块、质量问题发布模块、质量问题闭环模块、质量问题统计分析模块和质量问题导出模块构建的质量问题库构建系统实现。质量问题采集模块采集质量问题,质量问题发布模块发布质量问题,质量问题闭环模块闭环质量问题,质量问题统计分析模块进行数据分析,质量问题导出模块输出离线质量问题包。本发明实现了质量问题的采集、发布、闭环、自动统计分析及离线导出,实现了质量问题的统一管控与应用,解决了以往方法用户难以快速提取和追溯质量问题、质量复查耗时长、无法自动统计分析并自动生成报表、质量问题难以有效共享复用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613052A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811340816.3
申请日:2018-11-12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
IPC: G01N2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构试验的热加载装置,属于工程结构试验力学领域,试验件在结构试验件表面设置热电偶,热电偶上端铺设绝缘层,绝缘层上端设置有热加载装置,热加载装置上方设置保温层,热加载装置包括加热体,加热体两端设置有输入引线端子;两个输入引线端子依次并联连接可控硅、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再连接于电源;本发明热加载的装置可以适用于同尺寸的工程结构,解决通常采用环境箱和其它方式进行加热而无法完成的多区域不同温度热载荷的施加,保证各个区域热载荷施加的精度,本发明装置简单、试验成本低、技术效果好,可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等工程结构的热环境下的强度试验。
-
公开(公告)号:CN109612836A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811341800.4
申请日:2018-11-12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
IPC: G01N3/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弯折大壁板的立式压缩试验装置,属于结构试验力学领域,通过在底座上方设置有固定挡板,固定挡板内测焊接有滑轨,两侧的滑轨上安装有滑动轴承;试验件垂直置于底座上方,且位于固定挡板之间,通过滑动轴承夹持住试验件壁板,试验件上方设置有加载夹头;试验件前后两侧设置有可拆卸防护挡板;本发明采用滑动轴承支撑的方式,减小了摩擦力同时平衡了结构转变处的应力,限定试验件的面外位移,防止连接处面外载荷过大导致材料提前破坏,较为简单高效的使得弯折大壁板压缩的加载试验得以实现,且本发明结构简单可靠,精度高,维护简便,可在普通压力机上实现弯折大壁板的压缩试验,适用于各种环境下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493005A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811347311.X
申请日:2018-11-13
Applicant: 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PDM系统的质量数据包的构建方法,通过包括:质量数据包基础配置模块、质量数据包策划模块、质量数据包收集模块、质量数据包发布模块、质量数据包状态控制模块和离线质量数据包输出模块构建的基于PDM系统的质量数据包构建系统实现;质量数据包基础配置模块配置质量数据包基础信息,质量数据包策划模块形成质量数据包框架,质量数据包收集模块收集质量数据,质量数据包发布模块发布质量数据包,质量数据包状态控制模块管控质量数据包技术状态,离线质量数据包输出模块输出离线质量数据包。本发明确保产品质量全面受控,提高了质量管理效率,保证了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及低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9670467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639089.6
申请日:2024-11-18
Applicant: 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
IPC: G06F30/23 , G06F17/1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变构型点阵填充的结构件轻量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使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出零件模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分布,划分可采用点阵结构填充的区域;去除可填点阵区域的内部实体,使零件成为薄壁空腔结构;根据零件受力情况,采用多种构型点阵结构填充零件内部空腔;考虑零件制造的工艺性,优化零件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最终结果的可靠性,基于有限元分析应力和变形分布,判断可以进行点阵填充的区域,通过理论公式进行参数迭代,将四重旋转对称变构型点阵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布设计,增加点阵填充的合理性,使得零件有效减轻重量,且点阵的单元连接处没有过渡问题,在满足工况条件的同时解决了工艺性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268328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111462642.X
申请日:2021-12-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
IPC: H03M13/23 , G06N3/045 , G06N3/0442 , G06N3/0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向LSTM的卷积码译码方法与卷积码编码和译码方法,属于电子通信技术领域,解决传统编译码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随码长、约束度的增大呈指数上升、长码码本不好选取和编码信息容易被截取和破解,安全性低的问题。本发明的方法包括:构建双向LSTM神经网络译码器,神经网络译码器采用双向LSTM神经网络进行译码;建立接收序列数据集,根据接收序列数据集和双向LSTM神经网络构造训练码本;选取训练信噪比,训练信噪比为接收序列的信噪比;设定仿真参数,并利用训练码本和训练信噪比对双向LSTM神经网络译码器进行训练;利用训练后的双向LSTM神经网络译码器进行译码。本发明适用于端到端的卷积码编码和译码。
-
公开(公告)号:CN113780361B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110944158.4
申请日:2021-08-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
IPC: G06V10/764 , G06V20/64 , G06V10/82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2.5D‑CNN算法的三维探地雷达图像地下管线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对已经得到的探地雷达的三维回波图像进行直达波去除,以及小波去噪;步骤2:将已预处理的探地雷达的三维回波图像进行标注,分别为横向管线、纵向管线、地下空洞和无目标四类,并将其打乱,随机分配至训练集和验证集;步骤3:利用步骤2的训练集和验证集对2.5D‑CNN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训练好的权重模型;步骤4:利用步骤3获得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探地雷达三维回波图像进行管线目标识别检测。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方法识别地下管线目标效率低以及准确率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388918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245020.9
申请日:2024-03-05
Applicant: 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形变密度耦合防隔热针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中的防隔热针刺复合材料包括由低粘度注射类树脂浸润的仿形变密度纤维增强体,仿形变密度纤维增强体自外而内包括防热层和隔热层,防热层为分散有陶瓷粉剂的针刺缝合织物,隔热层为分散有空心玻璃微珠的针刺织物。本发明,通过厚度梯度上不同材料不同特性的有机、有序结合,实现了结构的防隔热功能耦合,提高了防隔热材料的利用率,实现了防热结构的轻量化,导热系数不大于0.3W/m·K,拉伸强度至少35MPa,密度不高于0.6g/cm3,并且,一体化成型工艺降低了工人操作难度,工艺周期明显缩短,降低了生产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