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程滚珠螺母磨削的软轴磨头系统及加工螺母的磨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170888A

    公开(公告)日:2013-06-26

    申请号:CN201310106921.1

    申请日:2013-03-29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导程滚珠螺母磨削的软轴磨头系统,由机械软轴的动力输出端与前端小轴通过软轴接头进行连接组装,机械软轴的被传动端与电主轴连接轴头同轴固定连接,磨削砂轮的回转轴线与前端小轴的轴线同轴设置,通过砂轮压紧螺钉将磨削砂轮固定在砂轮前端小轴上,磨削砂轮的回转轴线和机械软轴的轴线的连接角α的角度与待磨削螺母的螺纹导程角的角度一致,对待磨削螺母进行磨削加工。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加工螺母的磨削方法,采用任意改变轴端力偶矢方向的组合轴构造软轴磨头系统,使砂轮回转轴线与磨杆轴线连接角度符合不同螺纹升角角度,避免了磨削中砂轮磨杆与螺母内圈发生干涉,适用于大导程螺母内滚道的长距离磨削加工。

    立式数控磨床加工偏心孔的偏心距调整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585156B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0910053872.3

    申请日:2009-06-26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式数控磨床加工偏心孔的偏心距调整方法及装置。本发明在立式数控磨床加工偏心孔工件时,通过数字化伺服控制实现各种规格偏心孔的偏心距精确调整的方法。此方法在立式数控磨床上增加伺服辅助轴,通过数字伺服驱动此轴拖动工作台,使偏心孔中心与旋转底座的回转中心重合,从而实现偏心距调整的数字化伺服控制。该方法使偏心距的调整精度不再依赖于夹具精度,调整范围也不再受限于夹具结构,尤其适用于大偏心工件。本发明简化了夹装工件的过程,降低了夹装时的人为干预程度、工作强度,在一次装夹中即可完成外圆和偏心孔的磨削,提高了加工效率并保证了加工精度的稳定性。

    凸轮非圆磨削的自动定位及在线测量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434053A

    公开(公告)日:2009-05-20

    申请号:CN200810203974.4

    申请日:2008-12-04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凸轮非圆磨削的自动定位及在线测量方法和装置。此方法利用数控非圆磨床C轴、X轴的高精度运动性能及其位置测量装置返回的位置数据,通过凸轮非圆磨削运动模型控制砂轮架X轴跟踪头架C轴,保持径向位移传感器的测头与工件接触,以砂轮架的运动弥补径向传感器量程的不足。按时间序列采集机床C轴和X轴的坐标值以及径向位移传感器的读数,对这三组数据采用“敏感点法”遵循“最小条件”原则进行处理,即可得到最优的凸轮加工零位以及准确的凸轮轮廓误差。本发明大大降低了对径向位移传感器量程的要求,使测量装置结构紧凑,便于在线测量与自动定位,保证了凸轮非圆磨削的加工效率及加工精度。

    无梭织机定位准确停车的智能自动调整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1298718A

    公开(公告)日:2008-11-05

    申请号:CN200810037333.6

    申请日:2008-05-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梭织机定位准确停车的智能自动调整方法及系统。本方法是织机控制系统根据织机的刹车情况,自动调节织机的刹车发信角度或给刹车磁铁圈的高压时间,从而保证织机的停车位始终不因外界条件的改变需要手动更改参数。本系统是在织机主轴的另一端连接一个同步带轮装置传动一个编码器,编码器实时输出织机主轴的角度信号到所述织机控制系统,织机控制系统输出信号控制所述刹车磁铁线圈。本发明能保证织机停车位始终不因外界条件的变化需要手动更改参数,提高了织机的效率和产品的一等品率。

    曲轴非圆磨削运动控制数学模型

    公开(公告)号:CN1943986A

    公开(公告)日:2007-04-11

    申请号:CN200610026947.5

    申请日:2006-05-26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曲轴非圆磨削运动控制数学模型。它以切点沿连杆预颈恒线速度运动为基础,按恒磨除率控制,建立控制数字模型。本发明自变量确定方便,磨削表面质量统一性好,给出合理的磨削补偿量,可获得较好的加工精度控制。

    一种用于复合磨削中心加工碰撞检测的磨削砂轮扫掠体生成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8838248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832843.1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磨削数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复合磨削中心加工碰撞检测的磨削砂轮扫掠体生成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构建磨削砂轮的实体模型;实体模型包括平行砂轮和端面磨削砂轮;S2、获取轨迹进给方向和轨迹平移距离;S3、获取实体模型表面的投影封闭轮廓线;S4、获取扫掠投影特征线;S5、将扫掠投影特征线反投影至实体模型上,获取扫掠特征线;S6、将实体模型的位置保持不变,得到模型A;将另一个实体模型以轨迹平移距离,沿着砂轮进给方向进行平移,得到模型B;S7、将扫掠特征线以轨迹平移距离、并沿着轨迹进给方向进行扫掠得到模型C,根据模型A、模型C和模型B得出磨削砂轮扫掠体。

    一种基于骨骼姿态的多神经网络融合连续动作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63556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210388058.2

    申请日:2022-04-13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骨骼姿态的多神经网络融合连续动作识别方法。其核心关键在于将基于骨骼姿态的连续动作数据进行定长分割,通过构建的多个GAT‑GRU二分类网络实现特定动作的识别,再通过Dempster组合规则对多个神经网络的输出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基于骨骼姿态数据的连续动作识别。本发明所采用的方法应用范围广,受限小,可在不重新训练全部识别模型的情况下扩充所需识别的动作,便于快速在工业环境人机协作场景中推广应用,此方法能够识别未经训练的动作,可避免工业应用中由未经训练动作引起的误操作。

    基于零件工程图像的复合磨削加工特征自动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42107B

    公开(公告)日:2023-05-19

    申请号:CN201911288303.7

    申请日:2019-12-16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零件工程图像的复合磨削加工特征自动识别方法,包括几何轮廓提取和工艺特征匹配两个主体步骤。其中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分别用实线线框和虚线线框表示,将几何轮廓提取划分为两个阶段,解决了自动特征识别技术中普遍存在的相交特征自动识别的难题。特征几何轮廓提取基于边界跟踪算法,得到由四个角点像素表示的每个特征的有效轮廓,其中利用CNN分类器对零件进行有无内部特征的分类,最后根据几何信息依次进行多种制造特征的有效自动识别。本发明不依赖于任何CAD工具或数据交换标准,可以自动提取多种典型复合磨削加工特征,保证较高的像素级精度,基于本发明的开发应用更加轻量化并且便于移植。

    一种构造多目标函数的串并联机器人优化尺寸参数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75138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010483622.X

    申请日:2020-06-01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造多目标函数的串并联机器人优化尺寸参数设计方法。以条件数为核心的运动性能综合指标,并联结构末端点的最大、最小刚度值指标,代表机器人部件实际大小的尺寸矩形之间发生干涉时,在Y方向和Z方向的工作空间范围指标,以结构间相对大小和安装余量、中间参数中的旋转角度不得超过球铰最大转动范围、关节连接副的受力不超过该处轴承许用载荷、避免矩阵出现奇异为约束条件,确定机构尺寸参数。本发明通过NSGA‑II算法求解多组待优化尺寸参数的帕累托解,并选择变化幅度较大的目标函数存在较优解的某一组尺寸参数为最合适待优化尺寸参数,用以指导工程中串并联机器人的参数优化设计,有效地保障了机器人的综合全域性能。

    用于逼近呼吸状态的实时手术注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98073A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210387118.9

    申请日:2022-04-13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nventor: 李静 何舟 沈南燕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逼近呼吸状态的实时手术注册方法,包括:导入术中采集的CT序列,提取病人上表面皮肤轮廓并重建为三维点集H。使用深度相机实时采集并分割出病人皮肤表面的三维点集V。实时将源点集H配准到目标点集V并反馈每次配准的误差。根据误差数据,实时绘制配准误差与进行时间的误差曲线。持续执行至采集并绘制至少一个呼吸周期的误差曲线。观察配准曲线走向,当误差接近最小值时,控制患者放慢呼吸,并在配准误差最小值附近控制患者屏住呼吸。将此时的点集配准得出的空间转换关系应用到源点集H上,实现手术注册。本发明有效逼近术前拍摄CT时的呼吸状态,无需在患者体表粘贴或捆绑检测物,是无接触的、更高精度的手术注册方法。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