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流体抗溶剂法制备多孔微球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697738B

    公开(公告)日:2014-03-05

    申请号:CN201210220836.3

    申请日:2012-06-28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氧化碳流体抗溶剂法制备多孔微球的方法,其操作如下:先依次制备油相及油包水乳液,然后将制得的油包水乳液通过高压泵并经由钢制针头喷入预处理过的高压釜中,使包埋有碳酸氢铵颗粒的聚合物微球析出;当乳液喷完后,维持高压釜内压力及温度不变,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淋洗以清除残留的溶剂;淋洗结束后对该高压釜进行缓慢卸压,待该高压釜内的压力降至常压时,收集得到蓬松的粉末状产品;再将收集到的粉末状产品置于50℃真空干燥条件下进行加热分解,得到多孔微球。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操作过程简单、有机溶剂残留较低、制得的多孔微球具有几何粒径大、空气动力学直径小的特性。

    一种微包纳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47212B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1010281398.2

    申请日:2010-09-08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微包纳药物载体,通过在微胶囊内部包埋有纳米载体从而形成微包纳体系的药物载体,药物分别搭载于纳米粒内部或微胶囊内不同纳米粒之间;以及此种载体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解决了当前药物缓释系统存在药物突释效应、调节药物溶出速率手段单一、对药物活性保护不够以及药物联合缓释治疗中可能面临药物交叉污染的问题,且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具有实用性强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连续式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技术制备聚合物或药物颗粒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407028A

    公开(公告)日:2012-04-11

    申请号:CN201110269946.4

    申请日:2011-09-13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式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技术制备聚合物或药物颗粒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先将聚合物或药物溶解于一种或多种有机溶剂中形成有机溶液,经高压泵泵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使有机溶液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混合均匀形成混合流体,然后将有机溶剂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快速膨胀导致溶解能力大大下降,从而使溶质过饱和沉淀析出形成颗粒。本发明克服了目前抗溶剂法和快速膨胀法难于对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部分溶解的溶质进行造粒的缺点,可成功地进行连续造粒。

    非溶剂法改进超临界抗溶剂过程制备药物超细微粒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058996A

    公开(公告)日:2011-05-18

    申请号:CN201010529743.X

    申请日:2010-10-29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非溶剂法改进超临界抗溶剂过程制备药物超细微粒的方法,将物料溶解于有机溶剂和非溶剂中,有机溶剂是与超临界流体可以互相混溶的溶剂,非溶剂是与该有机溶剂可以互相混溶但不能溶解该物料的另一种溶剂,由此得到低浓度、高饱和度的初始物料溶液,然后进行超临界流体抗溶剂处理,得到物料的超细微粒。实验结果证明:在药物溶液中加入非溶剂降低浓度、提高饱和度,再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抗溶剂法可显著性地降低产品的粒径、提高回收率;在溶液达到过饱和之前,非溶剂含量越大,药物颗粒粒径越小、回收率越高。

    一种微包纳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47212A

    公开(公告)日:2011-01-19

    申请号:CN201010281398.2

    申请日:2010-09-08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微包纳药物载体,通过在微胶囊内部包埋有纳米载体从而形成微包纳体系的药物载体,药物分别搭载于纳米粒内部或微胶囊内不同纳米粒之间;以及此种载体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解决了当前药物缓释系统存在药物突释效应、调节药物溶出速率手段单一、对药物活性保护不够以及药物联合缓释治疗中可能面临药物交叉污染的问题,且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具有实用性强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脱细胞外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510086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310665822.0

    申请日:2023-06-07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细胞外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将软组织置于第一有机溶剂中进行浸泡处理,得到浸泡软组织;将所述浸泡软组织与第二有机溶剂混合,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存在条件下进行脱细胞处理,得到脱细胞外基质。本发明首先将软组织置于第一有机溶剂中进行浸泡处理,可以对软组织进行脱水以及脱脂处理,另外软组织经过浸泡处理后能够更好的使超临界二氧化碳进入软组织,有利于提高超临界处理效果;本发明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技术进行脱细胞处理,处理过程中有机溶剂会被二氧化碳带走,几乎无有机溶剂残留,处理效率高对脱细胞外基质内活性物质损伤较小,且能够获得整张大块膜状脱细胞外基质。

    金银钯三元纳米晶/聚苯乙烯微纳米二级结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太阳能蒸发器

    公开(公告)号:CN115557712B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211166901.9

    申请日:2022-09-23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金银钯三元纳米晶/聚苯乙烯微纳米二级结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太阳能蒸发器。利用电泳沉积与热压的联合技术合成由金银钯三元纳米晶、交联聚苯乙烯微球所组成的微纳米二级结构,并以此结构作为光热与隔热组分、以聚乙烯醇多孔膜基质为吸水组分构建太阳能蒸发器。此太阳能蒸发器中交联聚苯乙烯微球所产生的散射光场促进了金银钯三元纳米晶对光的吸收,金银钯三元纳米晶将所吸收的太阳光转换为热,进而加热由聚乙烯醇多孔膜所运输上来的水分,聚苯乙烯微球的隔热作用使得热被局域于复合材料附近的少量水分而非下方整个水体,最终实现水在蒸发器上部的快速蒸发。该太阳能蒸发器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一种靶向纳米诊疗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725981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706582.4

    申请日:2023-06-15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靶向纳米诊疗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靶向纳米诊疗剂的制备方法,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抗溶剂技术制备水溶性/水不溶性药物的复合纳米颗粒,再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聚阳离子及透明质酸对复合纳米颗粒的表面进行修饰,本发明联合超临界二氧化碳抗溶剂技术和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靶向纳米诊疗剂,实现了多种药物(包括水溶性或水不溶性药物)的共递送,同时药物均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并兼具靶向肿瘤部位功能。

    金银钯三元纳米晶/聚苯乙烯微纳米二级结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太阳能蒸发器

    公开(公告)号:CN115557712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166901.9

    申请日:2022-09-23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金银钯三元纳米晶/聚苯乙烯微纳米二级结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太阳能蒸发器。利用电泳沉积与热压的联合技术合成由金银钯三元纳米晶、交联聚苯乙烯微球所组成的微纳米二级结构,并以此结构作为光热与隔热组分、以聚乙烯醇多孔膜基质为吸水组分构建太阳能蒸发器。此太阳能蒸发器中交联聚苯乙烯微球所产生的散射光场促进了金银钯三元纳米晶对光的吸收,金银钯三元纳米晶将所吸收的太阳光转换为热,进而加热由聚乙烯醇多孔膜所运输上来的水分,聚苯乙烯微球的隔热作用使得热被局域于复合材料附近的少量水分而非下方整个水体,最终实现水在蒸发器上部的快速蒸发。该太阳能蒸发器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一种可注射型微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9881300B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1910119678.4

    申请日:2019-02-18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注射型微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设计PMMA模板,制成PDMS芯片;(2)以硅油作为连续相,以海藻酸与明胶的混合溶液为第一分散相,以氯化钙水溶液为第二分散相,分别注入上述连续相输入口、第一输入口和第二输入口,调整连续相、第一分散相和第二分散相的流速,使得连续相在第一分散相流道与主流道的相接处切断第一分散相形成第一液滴,在第二分散相流道与主流道的相接处切断第二分散相形成第二液滴,且使第一液滴在腔室的前段追上第二液滴发生融合并反应生成海藻酸钙,接着在腔室的后段固化,得到短棒状微纤维;(3)收集短棒状微纤维,洗去表面残留的硅油,接着以交联剂溶液进行交联,即得所述可注射型微纤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