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416765B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110924000.0
申请日:2021-08-12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IPC: C12Q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克罗诺杆菌的检测方法,属于生物制品的检测技术领域。创新在于改进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克罗诺杆菌的富集与分离。采用液体培养基(干燥损伤修复因子为甘露醇0.4‑0.8 g/L、海藻糖2.5‑5.0 g/L;选择性富集因子为蔗糖80‑150 g/L、万古霉素4‑8 g/L、脱氧胆酸钠0.3‑0.6 g/L)进行高效富集,固体培养基(选择性成分为脱氧胆酸钠0.5‑1.0 g/L、5‑溴‑4‑氯‑3‑吲哚‑D‑ɑ‑葡萄糖苷80‑100 mg/L)进行选择性分离。本发明富集效率高、选择性强、操作方便、耗时短等优点,克服了现有检测方法耗时长、富集效果不高、操作繁琐等缺陷。本发明适合配方奶粉中克罗诺杆菌的检测,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准确性及效率,降低检测成本,保障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3584122A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10924195.9
申请日:2021-08-12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复苏干燥损伤的克罗诺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液体培养基,属于生物制品的检测技术领域。复苏培养基由蛋白胨、甘露醇、海藻糖、甜菜碱、脯氨酸、氯化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和水组成,使用大量的食源性致病菌验证的结果表明复苏培养基的效果较现有的国际标准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使用的BPW等前增菌培养基均有显著提高,并且该复苏培养基具有很好的复苏普遍性,实验测试的包含7种克罗诺杆菌菌种和沙门氏菌标准菌株及食品分离株均表现出相似的实验结论。本发明适用于干燥食品或低水活度食品中克罗诺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快速复苏与增菌培养,有利于提高干燥损伤克罗诺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检出率,避免现有方法漏检造成的食物中毒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03865849A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410080751.9
申请日:2014-03-07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克罗诺菌冷热损伤修复的前增菌液体培养基。前增菌液体培养基包括蛋白胨、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钠、氯化钠、蔗糖、丙酮酸钠、氯化镁和水。通过大量的食源性致病菌验证该培养基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生长效果和生理生化指标修复效果较现有的BPW、EE、TSB等前增菌培养基均具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能克服克罗诺菌在食品检验检疫过程中出现漏检缺陷,提高克罗诺菌的检出率,且能有效抑制沙门氏菌等非目标菌的生长繁殖。本发明适用于各类食品中克罗诺菌的快速修复,对预防和控制由食源性克罗诺菌感染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5078716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210712052.6
申请日:2022-06-22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IPC: G01N33/569 , G01N33/58 , C12Q1/689 , C12Q1/6818 , C12R1/6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荧光猝灭型探针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方法,属于食品安全领域。双链探针由适配体和金标探针通过DNA杂交获得,当副溶血性弧菌出现时,双链探针中的适配体与目标菌特异性结合,释放出金标探针,金标探针与捕获探针通过DNA杂交使金纳米粒子和碳点的距离明显缩短,导致碳点荧光信号猝灭。本发明中作为荧光供体的碳点具有荧光产率高、抗光漂白能力强等优势,可稳定应用于食品中。双链探针中的适配体对目标菌具有敏感的特异识别性,可高效释放金标探针从而提高对捕获探针的荧光猝灭效率,使方法的灵敏度提高至5.2cfu/mL。本发明检测过程中仅需简单的溶液孵育,操作步骤简便,检测时间为1.5h。综上所述,本发明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554860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310412161.0
申请日:2023-04-18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比率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食品安全技术领域。由作为能量供体的第一荧光探针与作为能量受体的第二荧光探针混合均匀制成;第一荧光探针为万古霉素修饰的碳量子点;第二荧光探针为适配体修饰的硅纳米颗粒;适配体用于特异性识别单增李斯特菌。经验证,本发明比率荧光探针用于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线性拟合系数为0.99332,检出限为2.06CFU/mL。与传统方法相比,还具备较低的检出时间、较好的特异性;此外,在牛奶样品的干扰下,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仍展示出优异的适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34118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0609242.4
申请日:2024-05-16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IPC: G01N33/569 , G01N33/543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双探针试剂,属于食品检测技术领域。所述双探针试剂由双探针组合物和反应试剂混合均匀制得。所述双探针组合物由磁分离探针与黄色荧光纳米酶探针按体积比1:1混合均匀制得,所述磁分离探针为修饰了链霉亲和素的磁珠,并特异性结合修饰了生物素的上游引物SEA‑F得到,所述黄色荧光纳米酶探针为含氨基的黄色荧光纳米酶与含羧基的下游引物SEA‑R酰胺化共价偶联得到。本发明制备的双探针试剂具有较高的线性拟合程度,其相关系数高达0.99347,并呈现较低的检出限,低至13.67CFU/mL。
-
公开(公告)号:CN119286870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664901.0
申请日:2024-11-20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IPC: C12N15/115 , G01N33/543 , G01N33/533 , G01N33/56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适配体及其筛选方法,属于食品安全技术领域。所述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适配体的DNA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筛选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通过分子对接技术从大规模核酸序列库中快速筛选出与细菌膜蛋白高度特异性结合的适配体候选序列,再经过体外实验验证和优化,最终获得亲和力和特异性俱佳的适配体。本发明克服了传统适配体筛选方法耗时长、成本高、操作复杂等缺点,为快速、高效地筛选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特异性识别适配体提供了新的途径。所得适配体首次与荧光纳米酶进行结合,与负载刀豆蛋白凝集素A(ConA)的磁珠形成了双探针结构,可用于构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快速检测系统,在食品安全监测和病原菌检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534118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609242.4
申请日:2024-05-16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IPC: G01N33/569 , G01N33/543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双探针试剂,属于食品检测技术领域。所述双探针试剂由双探针组合物和反应试剂混合均匀制得。所述双探针组合物由磁分离探针与黄色荧光纳米酶探针按体积比1:1混合均匀制得,所述磁分离探针为修饰了链霉亲和素的磁珠,并特异性结合修饰了生物素的上游引物SEA‑F得到,所述黄色荧光纳米酶探针为含氨基的黄色荧光纳米酶与含羧基的下游引物SEA‑R酰胺化共价偶联得到。本发明制备的双探针试剂具有较高的线性拟合程度,其相关系数高达0.99347,并呈现较低的检出限,低至13.67CFU/mL。
-
公开(公告)号:CN118272319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527669.X
申请日:2024-04-29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IPC: C12N7/00 , A01N63/40 , A01P1/00 , A23L3/3571 , C12R1/9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噬菌体领域,公开了一种精准防控阪崎克罗诺杆菌及生物膜的新型噬菌体制剂。本发明提供的噬菌体为克罗诺杆菌噬菌体vB_CsaM_2375H2,是属于Pseudotevenvirus中一种新型的噬菌体,其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4570。噬菌体vB_CsaM_2375H2在pH 3~11和温度25~70℃条件下具有良好稳定性,且不携带任何毒力和抗生素耐药基因,符合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要求。噬菌体vB_CsaM_2375H2只特异性裂解阪崎克罗诺杆菌,并且能够清除阪崎克罗诺杆菌的生物膜,生物膜清除率可达62.55%。本发明为精准防控防治阪崎克罗诺杆菌污染及生物膜提供了创新策略和宝贵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117625482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642190.2
申请日:2023-12-04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株植物乳植杆菌及其发酵获得的抗真菌肽。本发明从浆水菜中分离得到一株植物乳植杆菌,对植物乳植杆菌进行培养后得到发酵上清液,对上清液分离纯化后制得一种新的六肽。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所得发酵上清液经浓缩可以直接用于抑菌,经过对发酵上清液进一步分离纯化后可以最强效抑菌组分F,当F作用于指示菌细胞时,对细胞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同时六肽也可在1/2 MIC浓度下造成黄曲霉结构的变化。这些发现新型抗菌肽的不断开发提供理论支撑,为天然抑菌物质的高效使用提供新思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