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超限预检系统
    3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620787B

    公开(公告)日:2010-10-27

    申请号:CN200910072659.7

    申请日:2009-08-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速公路超限预检系统。对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的车辆的动态检测,将超载嫌疑车辆与非超载车辆分开,牌照识别系统及情报板引导超限嫌疑车辆从匝道驶入超限检测站进行检测;而非超限车辆正常行驶。极大减轻超限检测站逢车必检的压力,提高执法效率。本发明包括以下部分:轴重称、牌照识别系统、情报板和载荷识别软件,轴重称采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加筋结构;牌照识别系统由轴重称触发,对驶入称上车辆进行牌照识别;情报板根据轴重称获得的车辆轴重参数及牌照识别系统获得到的牌号数据综引导车辆进入指定车道;载荷识别软件可以对驶入称体随机位置的车轮进行行驶参数识别与记录,对比相关车辆标准,对车辆是否发生超载作出判断。

    用于复合材料健康监测的干涉型光纤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100541186C

    公开(公告)日:2009-09-16

    申请号:CN200710072086.9

    申请日:2007-04-23

    Abstract: 本发明型提供的是一种用于复合材料健康监测的干涉型光纤传感器。它由测量光纤、参考光纤、光纤耦合器、光纤连接器连接组成,光纤连接器经过光纤耦合器II连接测量光纤和参考光纤,测量光纤和参考光纤的端部镀有介质膜。发明应用于复合材料领域,涉及干涉型光纤传感器,同以往的传感器相比,该发明使用E2000光纤连接器,保护插针不受灰尘的污染和磨损;在测量光纤和参考光纤的末端镀介质膜,形成高反射面;E2000、测量光纤和参考光纤通过耦合器相连。传感器体积小,重量轻,适合粘贴或埋入到复合材料中。

    用于等离子体电弧加热器的可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工作的气体工作介质转换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0525552C

    公开(公告)日:2009-08-05

    申请号:CN200610009793.9

    申请日:2006-03-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用于等离子体电弧加热器的可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工作的气体工作介质转换装置。在向等离子体电弧加热器提供气体介质的管道上连接有气体流量计、溢流阀、两个并联的电磁阀和定时器,定时器有两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输入端输入操作人员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两个电磁阀,两个电磁阀的输出端合并后连接溢流阀,溢流阀向等离子体电弧加热器输送气体,溢流阀出口接气体流量计,流量计的流量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通过通信线路按RS485异步串行通信准则上传至上位计算机进行处理。本发明可以在强干扰的实验环境中实现快速、实时改变实验装置气体工作介质的目的。经实验表明,本发明在10000VAC产生的强电磁干扰环境中,实现气源压力为4MPa的空气和氮气介质的平稳转换。转换响应时间<10ms,介质稳定时间1ms到10min连续可调。最快可以以10次/S的速度对气体流量状态进行监控,误差小于0.2级。

    多稳定格子结构
    3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35532A

    公开(公告)日:2009-05-20

    申请号:CN200810209682.1

    申请日:2008-12-1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满足多种形状大幅度变化要求,每个形状下不需外力可自己独立维持构型,各构型可以往复转变的多稳定格子结构。它是由多个三稳定格子结构单元组成的;三稳定格子结构单元之间是通过螺栓或者胶接连接的。三稳定格子结构单元由四个双稳定薄片组成;四个双稳定薄片通过螺栓或者胶接连接。三稳定格子结构单元有三个稳定形状,三个稳定形状是平面矩形格子、下凹曲面格子和上凹曲面格子。本发明多稳定格子结构,利用热压罐工艺制备。本发明既适应大幅形状往复转变,又可独立维持格子构型的多稳定格子结构。

    具有双稳定构型的混杂复合材料层板

    公开(公告)号:CN101422973A

    公开(公告)日:2009-05-06

    申请号:CN200810209660.5

    申请日:2008-12-1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以满足大变形要求,又能够满足往复变形要求的、在每个构型下不需要外部能源来维持其稳定形状的具有双稳定构型的混杂复合材料层板。它是一种叠层结构,采用非对称铺层;分为中间层、上层和下层。中间层为各向同性均质材料层,采用钢、铝合金或塑料膜。上层采用单向纤维增强的树脂基复合材料,铺层方向为0度或90度,为单层复合材料或几个单层复合材料叠合而成。下层采用单向纤维增强的树脂基复合材料,铺层方向为90度或0度。本发明具有双稳定构型的混杂复合材料层板,可以通过调节中间层材料的性质和尺寸,改变形状变化大小,增加了双稳定结构的可设计性。

    主动变形混合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326686C

    公开(公告)日:2007-07-18

    申请号:CN200510010201.0

    申请日:2005-07-20

    Inventor: 张博明 于东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主动变形混合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选用薄片状型材,将形状记忆合金加热,去除残余应力;对记忆合金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记忆训练;对形状记忆合金表面进行处理,首先通过打磨去除表面氧化膜,并根据需要对形状记忆合金表面进行绝缘处理;将裁剪好的复合材料预浸料铺入模具中,将形状记忆合金铺入到靠近模具上端的复合材料预浸料中;合紧模具,在热压机上根据复合材料生产厂商提供的复合材料固化曲线进行固化;开模后,对形状记忆合金进行电气连接等工艺过程。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功能一体的材料使用在一些动作机构上,可以大大减轻重量和体积,并且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使得在一些特殊场合有着重要的应用背景。

    高真空平板石墨加热炉
    3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693828A

    公开(公告)日:2005-11-09

    申请号:CN200510010021.2

    申请日:2005-05-25

    Inventor: 张博明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高真空平板石墨加热炉。它包括真空炉壳体,位于真空炉壳体上部的炉盖、下部的工作底盘,在真空炉壳体内设置平板型石墨加热器,在平板型石墨加热器外罩有复合碳纤维隔热筒,真空炉壳体上带有抽真空接管、窥视孔座和冷却水接头,炉盖上有电极引出杆密封座、真空检测规管密封座、充气管接头和冷却水接头,炉盖通过法兰盘与真空炉壳体相连,工作底盘上设置水冷夹层,穿过水冷夹层焊有热电偶通道密封座,水冷夹层下部焊有冷却水接管。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提供不同温度和压力下通过试样的有效热导率,可以模拟飞行器再入气动加热过程中所经历的条件,不受温度梯度的限制,测试试样的尺寸大。

    阀门式树脂基复合材料固化光纤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1609598A

    公开(公告)日:2005-04-27

    申请号:CN200310107631.5

    申请日:2003-10-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阀门式树脂基复合材料固化光纤传感器。它包括由纤芯和包在纤芯外的包层组成的光纤,其特征是:在光纤上有一段剥离了包层的裸露段,在裸露段外涂覆有树脂。本发明可以实现在树脂基复合材料固化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即到达合适的加压点后,实时的给出加压信号,直观方便而且准确,能够起到准确控制加压时机,为自动控制加压提供决策信息,提高复合材料产品的质量。

    基于应变测量的复合材料轴重称载荷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19999A

    公开(公告)日:2010-01-06

    申请号:CN200910072637.0

    申请日:2009-08-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重称载荷识别方法,通过对筋上应变的直接测量及其载荷识别算法,可以获得车辆的轴重、位置、轮距等特征信息。其特征为:一个轴重称由两块复合材料称体组成,两个称体对汽车车轮载荷的测量是同时进行的;每个称体通过三个应变传感器测量结构变形,三个传感器等间距布置,间距需大于载重汽车轮胎的轮辐宽度;通过应变测量结果反算载荷位置及大小,反算载荷大小是建立在简直梁力学模型基础上的,反算载荷位置是反算载荷大小的基础,判断出位置后,依据简直梁模型中,不同位置的计算公式,反算载荷。

    形状记忆合金弹簧驱动的伸展/折叠臂

    公开(公告)号:CN101362339A

    公开(公告)日:2009-02-11

    申请号:CN200810137230.7

    申请日:2008-09-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形状记忆合金弹簧驱动的伸展/折叠臂。它包括以下部分:导轨底座、伸展臂、可伸缩导轨、导轨前束和形状记忆合金(SMA)弹簧,伸展臂由剪铰单元连接组成,由剪铰单元构成的伸展臂的前端铰接点与导轨前束固定并具有绕固定点旋转的自由度,伸展臂的后端铰接点与导轨底座固定,并具有绕固定点旋转的自由度,形状记忆合金弹簧分别作为展开驱动器和折叠驱动器设置在伸展臂上。本发明可以实现双向的可控变形、能够实现较大规模的伸展/折叠,具有结构合理、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