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4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713099A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2011125680.1

    申请日:2020-10-20

    Inventor: 中田洋辅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针对被配置保护膜的半导体元件适当地实施切断工序的技术。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遍布多个半导体元件构造各自的端部、槽的侧面以及底面而涂敷保护膜前驱体溶液;使保护膜前驱体溶液中的溶剂粗干燥而形成保护膜;以及在将多个半导体元件构造之间切断的工序、或者将多个半导体元件从切割胶带剥离的工序之后,进行使保护膜中的溶剂挥发的完全固化。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11279475A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1780096250.1

    申请日:2017-11-01

    Inventor: 中田洋辅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了电感的降低的具有外部连接用框架的半导体装置的构造。而且,就半导体装置的螺钉(4)而言,头部(42)埋入至在壳体(2)的框架载置台(2t)设置的壳体槽部(G2)内,头部(42)的侧面以及表面被壳体(2)覆盖,其结果,螺钉4固定于壳体2。螺纹部(41)以将在头部(42)的上方配置的框架露出部(31)的框架贯通孔(32)贯通并朝向与基座板(1)相反侧的上方凸出而露出的方式设置。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4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178202A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780082643.7

    申请日:2017-01-13

    Abstract: 半导体衬底(1)具有彼此相对的表面以及背面。栅极配线(2)以及第1及第2表面电极(3、4)形成于半导体衬底(1)的表面。第1及第2表面电极(3、4)通过栅极配线(2)而彼此分割开。绝缘膜(7)覆盖栅极配线(2)。电极层(8)跨过栅极配线(2)而形成于绝缘膜(7)以及第1及第2表面电极(3、4)之上。背面电极(9)形成于半导体衬底(1)的背面。第1镀敷电极(10)形成于电极层(8)之上。第2镀敷电极(11)形成于背面电极(9)之上。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4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060926A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910031363.4

    申请日:2019-01-1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该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能够兼顾热应力环境下的半导体装置的可靠性以及制造工序中的组装性的提高。在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半导体基板的一个主面,通过将第1导电膜堆积、图案化,从而形成第1电极,在第1电极之上,形成与第1电极所具有的图案对应的第1金属膜,在半导体基板的另一个主面,通过将第2导电膜堆积,从而形成第2电极,在第2电极之上,形成比第1金属膜薄的第2金属膜,分别在第1金属膜之上以及第2金属膜之上通过非电解镀而一起形成第3金属膜。

    半导体装置
    4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478543A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680087903.5

    申请日:2016-07-28

    Abstract: 半导体芯片(3)经由第1焊料(2)而接合于电极基板(1)的上表面。引线框(5)经由第2焊料(4)而接合于半导体芯片(3)的上表面。在电极基板(1)和半导体芯片(3)之间,中间板(6)设置于第1焊料(2)中。中间板(6)的屈服强度在半导体装置的整个使用温度范围比电极基板(1)及第1焊料(2)的屈服强度大。

    半导体装置
    4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9150089U

    公开(公告)日:2019-07-23

    申请号:CN201690001618.2

    申请日:2016-04-01

    Abstract: 一种能够得到均匀的散热性并且能够易于向冷却器安装的半导体装置(100),其具有衬底材料(1)、半导体元件(3)和端子(5)。衬底材料(1)包括:绝缘衬底(10);第1导体衬底和第2导体衬底(11、12),其在绝缘衬底(10)的一侧的主表面(10A)上彼此隔开间隔配置;和第3导体衬底(13),其配置在绝缘衬底(10)的与一侧的主表面(10A)相反的一侧即另一侧的主表面(10B)上。半导体元件(3)连接于第1导体衬底(11)的与绝缘衬底(10)相反的一侧。端子(5)连接于半导体元件(3)的与第1导体衬底(11)相反的一侧。端子(5)从半导体元件(3)上的区域延伸到第2导体衬底(12)的上方的区域,并且与第2导体衬底(12)连接。衬底材料(1)、半导体元件(3)和端子(5)的至少一部分被树脂(9)密封。第3导体衬底(13)从树脂(9)露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