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90078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200225.1
申请日:2024-08-2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H04B7/185 , H04B7/0413 , H04B7/06 , H04B7/08
Abstract: 本发明针对无人机辅助MIMO通信系统提出了一种高效传输联合优化方案,该方案将无人机轨迹设计、模拟波束成形和功率分配结合在一起,在缩短无人机服务时间的同时提高了用户的频谱效率。一方面,为了在动态环境中有效地获得波束成形矩阵和功率分配矩阵,在传统的PSO算法中引入了基于近端策略优化(PPO)的敏感粒子(SP)结构和粒子群优化(PSO)参数自适应调整方法,目的是提高PSO算法在解决动态函数问题时的收敛性能。另一方面,设计了基于第二目标点的避障方案,旨在实现复杂环境下无人机的高效导航。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方案在可行性和效率方面都有令人满意的表现。
-
公开(公告)号:CN114047758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111314651.4
申请日:2021-11-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南京云智控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5D1/43 , G05D1/65 , G05D1/644 , G05D1/692 , G05D109/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Q‑learning的多移动机器人编队方法。首先利用博弈论对多移动机器人系统刚性编队问题建模,证明了所建立的博弈模型为序数势博弈模型,并且理论证明了纳什均衡点的存在性。随后,为了实现移动机器人自主决策进行编队,设计了基于Q‑learning的移动机器人博弈策略,通过求解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点,实现多移动机器人系统的刚性编队。最后,利用Python实现了基于Q‑learning的博弈策略,通过一系列仿真实验,实现了三角形、四边形及梯形等多种形状的刚性编队,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839777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311536914.5
申请日:2023-11-1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极地与极端环境模拟装置,包括负压壳体、实验舱段、强风生成子系统、低温生成子系统、雨雪生成子系统、负压生成子系统、新风子系统、总体控制系统和供电监控辅助系统;负压壳体为胶囊状,实验舱段和强风生成子系统均设置在负压壳体内部,其余子系统环绕在负压壳体周边,并分别通过管道连接负压壳体;总体控制系统分别连接各个子系统,供电监控辅助系统用于为整个装置供电和进行系统参数监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解决了极地环境模拟时多因素耦合复杂作用的问题,具有能够动态调节耦合环境参数,同时可回收使用低温冷风与雨雪,具有调控速度快、能源利用率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990340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110362608.9
申请日:2021-04-0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18/214 , G06F18/2415 , G06N3/0464 , G06N3/047 , G06N3/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特征共享的自学习迁移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采用卷积神经网络作为卷积自编码器,在卷积自编码器的编码特征后面加入一个nonlocal模块,nonlocal模块包括四个卷积层和一个softmax层,采用softmax作为分类器;步骤二:选择由无标签数据构成的数据集A和由有标签数据构成的数据集B,将数据集B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步骤三:用数据集A训练自编码器,训练好后,将自编码器中的编码部分提取出来,当做特征提取器,连接到一个分类器C1中,利用数据集B中划分的训练集训练新的分类器C2,最终数据集A训练的特征提取器与数据集B训练的分类器的组合就是本方法的分类模型;步骤四:测试。本发明可有效拓展现有医学图像分类方法的适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7433176A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11357706.9
申请日:2023-10-1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两级压缩带气液分离器式循环的供暖‑供冷‑热水系统及运行方法,通过低压级压缩机出口、中间冷却器入口、第一三通阀入口、高压级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阀与气液分离器入口依次串接;第三三通阀第二端、第三换热器、节流阀、与气液分离器第二出口依次串接;四通换向阀的四个接口分别与低压级压缩机入口、第二三通阀的出口、第二换热器以及第四换热器连接。本发明可以满足冬季室内供暖与生活热水的需求,又可以满足夏季生活热水和室内冷却的需求,且提高了系统制冷制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329605A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11324267.1
申请日:2023-10-1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F24F3/14 , F25B9/00 , F24F140/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二重双气冷器二氧化碳热泵驱动的复合除湿系统,系统包括二重双气冷器二氧化碳热泵和一个除湿转轮;所述的二重双气冷器二氧化碳热泵的每个热泵各有两个气冷器:第一气冷器Ⅰ、第二气冷器Ⅰ、第一气冷器Ⅱ、第二气冷器Ⅱ,气冷器的风路串联,蒸发器的风路串联,湿空气先后经过蒸发器Ⅰ与蒸发器Ⅱ完成预冷与冷冻除湿后进入转轮处理区吸附除湿;再生风先后经过第二气冷器Ⅰ和第二气冷器Ⅱ预热后再经过第一气冷器Ⅱ和第一气冷器Ⅰ加热后进入除湿转轮实现吸湿剂再生。该系统实现再生风与处理风的分级处理,解决了基于热泵再生的复合除湿系统再生风温度不够高的问题,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工况灵活分配负荷,提升系统效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858528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1127140.0
申请日:2023-09-04
Applicant: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东南大学
IPC: G01M13/003 , F04B51/00 , G01D21/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压缩机性能及匹配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膨胀阀性能耦合匹配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本发明的测试系统包括被试压缩机、第一温压测点TP1、冷凝器、储液器、过冷器、第一流量计L1、第二温压测点TP2、调节阀CV、第一开关阀V1、量热器、第三温压测点TP3、第四温压测点TP4、被试膨胀阀、第二开关阀V2、第二流量计L2、第三开关阀V3和带有第四开关阀V4的旁支管路;该测试系统还包括压差测量部。本发明可在系统配置之初,就能通过试验直接验证压缩机和膨胀阀的匹配情况,以便为压缩机和膨胀阀的匹配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最终提升整个制冷系统的高效性和节能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638557A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211159992.3
申请日:2022-09-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喷射器装置的多温区冰箱系统及工作方法,系统结构为:压缩机出口通过冷凝器与第一三通阀入口连接,第一三通阀第一出口与第一喷射器第一入口连接,第一喷射器出口依次通过第一蒸发器与压缩机的入口连接;第一三通阀第二出口与第二喷射器第一入口连接,第二喷射器出口与气液分离器的入口连接,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出口与第二三通阀入口连接,第二三通阀第一出口依次通过节流阀、第三蒸发器与第二喷射器的第二入口连接;气液分离器的气相出口与第三三通阀的第一入口连接,第二三通阀第二出口通过第二蒸发器与第三三通阀第二入口连接,第三三通阀出口与第一喷射器第二入口连接。实现了多蒸发压力的单循环,降低了系统不可逆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15638556A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211159725.6
申请日:2022-09-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两级喷射压缩式循环的供暖供冷热水系统及运行方法,通过低压级压缩机出口、中间冷却器入口、第一三通阀入口、高压级压缩机、第一换热器与喷射器第一入口依次串接,第三三通阀第一端与第三换热器、节流阀、第二换热器和第二三通阀第一端依次串接;第一四通换向阀的四个接口分别与低压级压缩机入口、第一三通阀的第二出口、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和第三三通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四通换向阀的四个接口分别与喷射器第二入口、喷射器出口、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以及第三三通阀的第三端连接。本发明可以满足冬季室内供暖与生活热水的需求,又可以满足夏季生活热水和室内冷却的需求,且提高了系统制冷制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310776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0845880.7
申请日:2022-07-1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固定时间分布式优化的智能电网经济调度方法。该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使得每个发电机组在任意初始输出功率下都能在固定时间内收敛到预设值,实现供需平衡;第二阶段在满足供需平衡及满足最大输出功率限制的前提下使发电机组发电的总发电成本在固定时间内取得最小值。本发明采用完全分布式控制的方式调节每个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有效节省了智能电网的计算资源成本和通信成本。本发明的收敛时间不受发电机组初始输出功率的影响,可以根据任务需求离线地预分配任务建立时间,在固定时间内解决了智能电网中的经济调度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