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328091A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11145673.1
申请日:2023-09-06
Applicant: 大连大学
IPC: C25B11/091 , C23C28/00 , C23C18/12 , C25D3/38 , C25B11/053 , C25B11/031 , C25B1/04 , B82Y3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解水硫化物多孔电极、制备及其应用,涉及到电极制备领域,包括S1:基底预处理;S2:在铜盐溶液中变恒电压沉积铜;S3:将硫代乙酰胺、过渡金属盐和Ce盐的混合水溶液,磁力搅拌30min混合均匀;S4:将所得的电解水硫化物多孔电极半成品洗涤、干燥。本发明中通过电解水硫化物多孔电极的制备方法得到的电解水硫化物多孔电极电化学效应得到增强、电解水性能得到提高,水热反应釜中放入的催化剂为CeMCuS等过渡金属硫化物复合催化剂,利用水热方法引入铈等过渡金属硫化物复合催化剂,得到电解水硫化物多孔电极。
-
公开(公告)号:CN115504433B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211207059.9
申请日:2022-09-30
Applicant: 大连大学
IPC: C01B3/3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制氢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集成式甲醇重整制氢反应器的燃烧耦合电加热装置。采用甲醇重整制氢反应器供氢剩余的富氢尾气或低品位燃料电池尾气为燃烧腔提供燃料,燃烧腔作为主要热源通过高热传导腔体为重整腔供热。同时,耦合重整腔内设置的电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重整腔内的温度,并根据实际重整腔内温度和目标温度之间的差值,动态控制重整腔内的电加热装置为重
-
公开(公告)号:CN114808002B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210328401.4
申请日:2022-03-30
Applicant: 大连大学
IPC: C25B11/061 , C25B11/09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碳电还原用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电极包括基底层、过渡层及催化层三层组成,所述制作步骤为:以100‑500μm的铜网、铜片、铜板或铜箔为基底,利用丙酮及盐酸处理干净后,将其置于氧化溶液中氧化得到表面带有氧化物或者氢氧化物的电极基底层;在处理后基底层表面制备氨基纤维素类修饰的过渡层;在惰性气氛的保护下,原位梯度变电位沉积催化层,将沉积后的催化剂层用乙醇、水进行清洗、干燥处理,然后放置在真空烘箱中100~200℃干燥制备得到电极;该电极具有优异的二氧化碳电还原活性、选择性及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219490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211560400.9
申请日:2022-12-06
Applicant: 大连大学
IPC: C25B11/093 , C25B11/069 , C25B11/054 , C25B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解水用高性能低贵金属电极制备及其应用,本发明涉及电催化材料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将泡沫铜放在超纯水、盐酸中清洗超声30min,然后用水、乙醇或丙酮清洗干净;S2:将铜盐与稳定剂混合,磁力搅拌20‑60min形成前驱体铜盐溶液;S3:将前驱体镍盐、前驱体M盐与碱性沉淀剂溶于超纯水中,制备得到前驱体a;S4:将前驱体a在空气中于200℃‑600℃进行煅烧,煅烧后得到前驱体CuO‑Cu@NixMyOz;以氯化钌溶液为电解液,恒电压在CuO‑Cu@NixMyOz表面电沉积Ru,制备得到具有核壳结构CuO‑Cu@NixMyOz@Ru催化剂的电解水用低贵金属电极。制备得到核壳结构催化剂,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037103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054394.8
申请日:2023-02-03
Applicant: 大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催化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低温甲醇氧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金属前驱体、有机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氧化铝载体作为原料,通过微乳法有利于后续焙烧过程中使各组分反应均匀并形成稳定的结构,在焙烧的过程中,金属前驱体盐转化为金属氧化物活性组分,使得最终制备的催化剂可直接用于甲醇氧化,简化了甲醇制氢工艺,同时具有高比表面积氧化铝作为载体,提高了活性组分金属的负载量和分散度,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协同助剂提高主催化剂活性金属的活性、选择性及稳定性,最终获得了转化率高达90%的直接用于甲醇氧化的低温甲醇氧化催化剂。
-
公开(公告)号:CN114933280A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210549708.7
申请日:2022-05-20
Applicant: 大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能源环境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脱除CO的甲醇制氢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装置包括反应主体机构和启动机构。启动机构为带有换热器的集成反应器。反应主体机构为立式装置,由多个套筒式结构组成,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产品气出口腔、重整反应腔、CO选择性氧化腔、空气预热腔。该装置可以实现自热运行,不需要额外热源,也不需要加压条件。主体装置的腔室之间交互排列、结构紧凑,同时又能保证气体、热量的交换更加充分,通过合理的布置换热器及余热利用技术最大程度的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904359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480617.2
申请日:2022-05-05
Applicant: 大连大学
IPC: B01D53/04 , C01B3/56 , F23G5/46 , F23G7/07 , H01M8/066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能源环境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选择性脱除CO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设置了对称的两套装置主体,当其中一套装置吸附饱和时,启动脱附程序,选用另一套装置进行进一步吸附,提高了处理效率。CO的脱附能量由一部分的待处理富氢气体和空气的催化燃烧过程提供,不需要额外热源。脱附出的CO在催化燃烧腔中发生催化燃烧反应,放出的能量进一步为脱附提供能量,其产物为CO2,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空气进料腔、催化燃烧腔、CO反应腔交互排列、结构紧凑,同时又能保证气体、热量的交换更加充分。与催化燃烧腔连接的燃烧尾气出口处设置换热器,可充分回收尾气中的余热,最大程度的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292883A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111674111.7
申请日:2021-12-31
Applicant: 大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类不同性质农业固体有机废物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工艺,包括:打开温控探头控制加热装置保证反应温度为35‑40℃左右;通过外接蠕动泵由进液管道连续打入液体缓冲溶液,控制反应总体积为10L;将干物料加入到料斗中,设置振打频率为300~400次/分钟;混合湿原料通过进料管道加入主体反应发酵罐;开启搅拌器进行间歇搅拌;产生的气体通过出气管道a和出气管道b进入排水气瓶,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主体反应发酵罐内pH设定为7.5,当pH低于7.45时加碱蠕动泵自动投加碱液,当高于7.55时加酸蠕动泵自动投加酸液;定期排出发酵后物料。本工艺满足瘤胃微生物提取、驯化及培养环境条件,且固、液、气三项分离,提升实验效率与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636074B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2010527423.4
申请日:2020-06-10
Applicant: 大连大学
IPC: C25B11/032 , C25B11/091 , C23C18/38 , C25B1/23 , C25B3/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用铜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该电极制备方法包括:基底的处理、基底的高温氧化、前驱体铜盐溶液与碱性沉淀剂、还原剂和添加剂以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后通过水热法沉积铜,结合电化学恒电位还原、浓盐酸洗,制备得到铜电极。本发明通过化学氧化反应在基底上生长出具有纳米线结构的Cu氧化物,然后通过水热反应在其表面生长薄层纳米颗粒,水热反应过程中引入了表面活性剂及还原剂,通过表面活性剂对基底金属表面的定向吸附,可调控金属氧化物的生长取向,通过水热反应沉积引入还原剂,将基底层的纳米线部分还原形成空穴铜,并在其表面沉积高比表面的纳米铜颗粒,增大铜电极的活性比表面积,并增大边、角活性位点的比例。
-
公开(公告)号:CN111676482B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010540150.7
申请日:2020-06-13
Applicant: 大连大学
IPC: C25B1/00 , C25B3/26 , C25B11/091 , C25D3/38 , C25D5/18 , C25D9/04 , B01J35/02 , B01J35/00 , B01J23/7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用电极及其应用,所述催化剂为有序核壳催化剂;所述电极制备方法包括:基底的前处理、将基底层浸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与氧化物的混合物中,化学氧化法制备CuOx纳米线/Cu基底;将铜盐中加入还原剂、添加剂以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利用变电流密度进行Cu沉积,洗涤、干燥,烘干后,将其置于CO2饱和的电解液中恒电位进行还原,洗涤,干燥;将制备的气体扩散电极浓度为36%~38%的浓盐酸溶液中浸泡,制备得到电极。本发明利用空位铜具有更多的活性面积和缺陷位及各组分间耦合协同作用,提高碳氢化合物的选择性及活性;利用Cu+与各金属间相互作用,将CO2电还原限定在功能结构域内,避免催化剂在CO2还原过程流失,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