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塑性屈服曲面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49614B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184840.8

    申请日:2024-08-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塑性屈服曲面评估方法,涉及轻质结构的塑性屈服性能研究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制成两种三向梯度超材料结构;获得三向梯度超材料结构的宏观弹性刚度张量;获得三向梯度超材料结构的有效弹性模量;获得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单轴屈服强度;获得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屈服条件;获得塑性屈服函数模型;验证塑性屈服函数。本发明采用上述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塑性屈服曲面评估方法,给出了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宏观弹性刚度张量,并得出了三向梯度超材料的有效弹性模量和单轴屈服强度;基于提出的屈服条件得出了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塑性屈服函数模型,并通过有限元模拟预测的屈服面进行了验证,可以精确地预测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屈服行为。

    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原位腐蚀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757172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882665.X

    申请日:2024-12-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原位腐蚀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测量方法,其包括开展基于同步辐射光源三维成像的原位腐蚀疲劳试验;对试样进行预设数量的循环周次应力加载后,采用同步辐射光源采集试样敏感区不同断层的同轴相衬CT的投影图像;判断试样是否断裂失效,若是,则进入下一步,否则返回上一步;对投影图像进行预处理,并提取同一循环周次对应的所有预处理后的投影图像中的最大长度裂纹作为疲劳裂纹;根据相邻两次采集投影图像时对应的疲劳裂纹的长度及间隔的循环周次数量,计算相邻两次采集投影图像期间的平均裂纹扩展速率。

    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塑性屈服曲面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49614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184840.8

    申请日:2024-08-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塑性屈服曲面评估方法,涉及轻质结构的塑性屈服性能研究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制成两种三向梯度超材料结构;获得三向梯度超材料结构的宏观弹性刚度张量;获得三向梯度超材料结构的有效弹性模量;获得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单轴屈服强度;获得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屈服条件;获得塑性屈服函数模型;验证塑性屈服函数。本发明采用上述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塑性屈服曲面评估方法,给出了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宏观弹性刚度张量,并得出了三向梯度超材料的有效弹性模量和单轴屈服强度;基于提出的屈服条件得出了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塑性屈服函数模型,并通过有限元模拟预测的屈服面进行了验证,可以精确地预测三向梯度超材料的屈服行为。

    一种在钢轨中激励零阶水平剪切波的方法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871693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271985.5

    申请日:2024-03-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钢轨中激励零阶水平剪切波的方法与装置,涉及超声无损检测和结构健康监测技术领域,包括:获取钢轨的表面区域;基于表面区域在轨腰两侧的对称位置或单侧轨底的上表面分别选取得到相邻激励区域;基于相邻区域进行激励处理,通过在相邻区域施加表面切向作用力激励出零阶水平剪切波;基于激励的零阶水平剪切波,使用接收换能器接收处理得到零阶水平剪切波与钢轨缺陷作用后的散射信号;根据接收到的散射信号进行钢轨缺陷检测分析得到钢轨状态检测结果。本发明通过在钢轨的轨腰和轨底中激励单一成分的非频散零阶水平剪切波,有效解决了钢轨导波检测面临的多模态和频散问题,为研发钢轨长距离健康监测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一种循环载荷作用下金属结构接触的安定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01105B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010862357.6

    申请日:2020-08-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循环载荷作用下金属结构接触的安定分析方法,涉及金属结构接触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建立合适的材料循环本构模型;并对所研究金属结构接触进行两个周期的实际受载数值计算,分别获取这两个周期内金属结构接触过程中等效应力最大值所在位置A、等效塑性应变最大值所在位置B对应节点的等效应力历程;再针对A、B两位置节点分别建立一个的代表性单元;编写等效应力加载谱,将金属结构的等效应力状态施加到代表性单元上;计算两个代表性单元每次加载应力后的等效塑性应变和等效塑性应变增量;根据第n次加载应力后的等效塑性应变增量是否均满足约束条件来确定代表性单元是否安定,进而判断所研究金属结构接触是否安定。

    具有梯度泊松比分布特性的夹心梁蜂窝芯层结构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85419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587120.7

    申请日:2022-12-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梯度泊松比分布特性的夹心梁蜂窝芯层结构的设计方法,夹心梁蜂窝芯层结构包括沿梁的轴线方向设置的多个胞元,每一个所述胞元内接于一个尺寸为Lx×Ly的矩形单元中,设计方法包括:保持Lx和Ly恒定,在Lx和Ly不变的情况下,逐步改变胞元内角θ,计算每一个胞元内角θ所对应的胞元的主要参数,所述主要参数包括胞元倾斜长度l和水平长度h,再根据所述主要参数设计具有梯度泊松比分布特性的夹心梁蜂窝芯层;本发明更好地利用了负泊松比结构的吸能特性,并最大程度降低其承载不足带来的影响。

    一种表面强化金属部件的残余应力场数值重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92853B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1910206511.1

    申请日:2019-03-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表面强化金属部件的残余应力场数值重建方法,基于商业CAE软件,利用温度差使强化层区域产生压缩应力,对材料或部件强化层和其他区域分别设置不同的温度值,从而用于模拟各种不同表面强化工艺所产生的残余压缩应力场,并且根据实测部件残余应力数据进行调整,使其与实测数据的残余应力梯度分布相吻合,利于后续的数值仿真计算。本发明可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通用性强,效率高,经济性好,大大简化了仿真和设计过程,便于工程应用中快速、经济地推证出符合实测数据的残余压缩应力场。

    一种基于形状记忆聚氨酯材料的温度感应机械手

    公开(公告)号:CN110509301A

    公开(公告)日:2019-11-29

    申请号:CN201910361274.6

    申请日:2019-04-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形状记忆聚氨酯材料的温度感应机械手,包括手掌和至少三根与手掌连接的手指;手指包括若干个指关节和用于连接相邻指关节的驱动件;指关节一端设置连接杆,其另一端的两边开设两个轴孔;指关节的上表面设置两个三角块,三角块的顶部开设牵引孔,指关节的下表面设置两根连接柱体;一个指关节上的连接杆与相邻的另一个指关节上的两个轴孔配合;驱动件两端均开设一个轴孔;驱动件一端上的轴孔套设于一个指关节上的连接柱体上,驱动件另一端的轴孔套设于相邻指关节上的连接柱体上,实现相邻两个指关节之间的驱动连接;手掌边端设置若干个连接杆;指关节边端的两个轴孔与手掌边端的连接杆配合,实现手指与手掌之间的连接。

    一种形状记忆合金热机械疲劳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181734B

    公开(公告)日:2017-10-24

    申请号:CN201510622291.2

    申请日:2015-09-25

    Abstract: 一种形状记忆合金热机械疲劳实验装置,与MTS试验机配合实施形状记忆合金热机械疲劳实验,MTS控制器(2)控制力和应变数据的获取处理。MTS试验机的试样夹头通过一绝缘夹持装置与被测试样(8)联接;一可控电加热电源(4)的输出跨接在被测试样(8)的两端;一用于测量被测试样即时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信号输入MTS控制器(2),温度控制器(7)控制电源(4)的开断使被测试样保持设定的温度。本发明为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热机械疲劳研究提供了一种试验设备,能够高效的实现材料的升温与降温循环,且材料内外升温均匀,并解决了与液压试验机之间的绝缘问题,实现了力、温度和应变数据的同步采集。

    一种形状记忆合金奥氏体和马氏体相弹性模量的纳米压痕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510162A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510856957.0

    申请日:2015-11-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42

    Abstract: 一种形状记忆合金奥氏体和马氏体相弹性模量的纳米压痕测试方法,包括进行多次不同深度的压痕实验,结合Oliver-Pharr方法的数据处理方法,最后利用赫兹接触理论和参数分析获得的经验公式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奥氏体和马氏体两相的弹性模量。该测试方法原理简单、步骤简单,仅需要不同深度的纳米压痕试验,结合提出的计算公式即可快速获得形状记忆合金两相的弹性模量。计算过程中涉及的公式均有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可靠性强,且数据处理算法过程清晰易实现程序化。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