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301933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270614.7
申请日:2023-09-27
IPC: B60L53/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电桩的充放电功率调节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接收目标电能状态控制请求;响应于目标电能状态控制请求,获取预定电网中的电力碳排放系数变化量、历史电力碳排放系数、目标电力碳排放系数,目标充电桩对应的目标电能状态控制特征参数,以及目标电动汽车对应的目标电池电量;依据目标电能状态特征参数及目标电池电量,确定出目标充电桩对应的电能状态功率曲线;依据电能状态功率曲线,电力碳排放系数变化量,历史电力碳排放系数,以及目标电力碳排放系数,确定出目标充电桩对应的目标电能状态功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由于在调节充电桩的充放电功率时,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碳排放污染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236625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247165.4
申请日:2023-09-25
IPC: G06Q10/0631 , G06Q10/067 , G06Q10/04 , G06Q50/06 , G06Q50/26 ,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1/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零碳综合能源系统及零碳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对零碳综合能源系统对应的零碳综合能源系统模型进行优化,得到零碳综合能源系统优化模型;对预设日期的太阳辐射强度值进行随机抽样,得到n个目标太阳辐射强度值和与n个目标太阳辐射强度值一一对应的n个概率值,将n个目标太阳辐射强度值分别输入零碳综合能源系统优化模型,得到n个总投资成本期望值,确定总投资成本期望值的最小值;确定零碳综合能源系统中各设备的配置选型和装机容量。本申请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没有将太阳辐射强度确定为能源系统中设备配置选型的影响因素,造成在设备配置选型过程中,可能存在经济成本偏高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859020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356670.8
申请日:2022-11-01
Applicant: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变电站变压器室爆炸泄压面积确定方法,特别涉及全地下220kV变电站内发生电弧裂解气体后爆炸泄压面积的确定,包括:根据建筑方或设计方要求的变压器室承受的最大爆炸超压或容忍的最大破坏后果选择变压器室的耐压阈值P;测量变压器室内部的尺寸长、宽、高以计算变压器室的内表面积Sall和等效边长D,其中,长、宽、高分别为a、b、c,等效边长的算法为:D=(a·b·c)1/3根据变压器室的耐压阈值P和等效边长D,通过本发明涉及的算法得到泄压比F;根据泄压比F和变压器室的内表面积Sall确定泄压面积Sopen。本发明的变压器室爆炸泄压面积确定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计算地下变电站主变压器室的泄压面积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550179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193122.8
申请日:2022-09-28
IPC: H04L41/0823 , H04L41/0246 , H04L41/5061 , H04L41/0895 , H04L12/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息物理系统远程调试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采用云端虚拟网络服务器接收第一虚拟网络客户端发送的调试指令,其中,上述第一虚拟网络客户端为调试人员计算机安装的虚拟网络客户端;采用上述云端虚拟网络服务器将上述调试指令发送给第二虚拟网络客户端,其中,上述第二虚拟网络客户端为信息物理系统安装的虚拟网络客户端;采用上述第二虚拟网络客户端将上述调试指令发送给第三虚拟网络客户端,其中,上述第三虚拟网络客户端为底层设备网关安装的虚拟网络客户端;采用上述底层设备网关根据上述调试指令完成设备调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信息物理系统远程调试方法存在调试效率低、维护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690819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111456380.6
申请日:2021-12-01
IPC: G05D23/3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判断当前时刻所属的目标时段,其中,目标时段至少包括:电网侧的用电高峰时段或用电低谷时段;获取在当前时刻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根据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其中,控制策略包括:增加制冷量或者减少制冷量。本申请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对空调的运行状态采用机器固定的控制方式造成的用户用能体检较差以及浪费电能资源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003381A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10762384.6
申请日:2020-07-31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张晶 , 李香龙 , 袁瑞铭 , 王阳 , 陈振 , 李涛永 , 刁晓虹 , 刘畅 , 赵思翔 , 姜振宇 , 李斌 , 马澄斌 , 闫东翔 , 蒋林洳 , 张元星 , 陈天锦 , 巨汉基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储充电站内储能电池容量配置方法和系统,包括:获取光储充电站在预设周期的平均负荷曲线;根据光储充电站在预设周期的平均负荷曲线确定光储充电站内储能电池的最优配置容量;按照光储充电站内储能电池的最优配置容量配置光储充电站内储能电池。本发明更合理的配置了光储充电站内储能电池的容量,最大化的提升了光储充电站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378869A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811108513.9
申请日:2018-09-21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充电站的分层式能量管理方法及系统,包括:基于各光伏充电站中电动汽车的数量、所有储能电池的荷电状态及对应的储能电池容量得到每个光伏充电站中储能电池的平均可用容量;以各光伏充电站的平均可用容量保持平衡为目标执行电动汽车第一层充电策略;基于电动汽车第一层充电策略下,每个光伏充电站以电动汽车车主的满意度最优为目标执行第二层充电策略。本发明用于管理多个光伏充电层级的能量流动,最大限度的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最大化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627242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795617.0
申请日:2024-06-19
IPC: G06F30/18 , G06F30/27 , G06T17/05 , G06T15/00 , G06F16/29 , G06F111/06 , G06F113/16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架空线路领域,公开一种架空电缆混合线路规划设计优化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收集并融合线路工程所需的地理信息数据和工测数据,得到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三维场景渲染,构建多个基础模型;将多个基础模型,整合成多元地理信息系统;将设计条件输入到多元地理信息系统,自动识别线路路径与关键地理要素的交互影响,得到多种线路路径方案;依次输入到架空‑混合线路路径多目标优化模型中,计算目标值;判断当前线路路径方案的目标值是否为最优值,若否,则循环此步骤,若是,将当前线路路径方案作为最优路径方案。提高了线路工程设计的精度,减少了对人工经验的依赖,从而提升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100068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265165.5
申请日:2024-03-08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舞动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和导线止动机构;支撑单元为柱状,沿竖直方向布置,且固定安装于地上;导线止动机构安装于支撑单元的柱状上端;导线止动机构具有环形结构;导线穿设于导线止动机构的环形结构;当导线发生舞动时,导线止动机构的环形结构在与导线抵接时,向导线提供与导线舞动方向相反的力。本发明提供的装置通过固定安装于地上,并通过导线止动机构的环形结构套设于导线上,当导线在偏心覆冰舞动及受到风等摆动力时,环形结构为导线提供与其舞动方向相反的力,破坏舞动导线的气动力载荷,降低导线的舞动幅度,甚至抑止导线舞动,防止导线在舞动时断裂。
-
公开(公告)号:CN117648561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311562528.3
申请日:2023-11-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校验数据的方法、装置、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采集配电站的用电设备的电力数据,其中,用电设备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中央空调、照明设备、开关设备和计量设备;对采集的电力数据进行校验,得到校验后的电力数据;将校验后的电力数据发送至通信设备,其中,通信设备将校验后的电力数据发送至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本发明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人工对虚拟发电智能终端采集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检测造成的检测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
-
-
-
-
-
-
-
-